分享

待客之道 世说新语——邵世新绘画浅说

 新用户0965JotQ 2022-11-18 发布于江苏

邵世新,上世纪60年代出生,迄今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散文3000多篇,曾开设《生活笔记》、《乡风民俗》《人生感悟》等专栏。出版散文集《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2013年爱上摄影,是新华社、中新社等多家媒体签约摄影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摄影作品2000余幅,非遗系列受到《中国摄影》高度关注。2013年底爱上国画,发表多幅《待客图》,广受好评。部分作品被海外收藏。《常在河边走也可不湿鞋》获全国廉政杯书画比赛优秀奖,2016“筑梦中国”首届互联网书画比赛获优秀奖。中国新闻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摄协会员、美协、作协会员,赣榆区作协副主席。百家湖、荣宝斋(南京)签约画家。

待客之道  世说新语

——邵世新绘画浅说

阿 迪

邵世新是一个非常好的画家。他的敏感,他的灵性,他的广博,都是少见的。他可以细谈传统,纵论艺术现状,畅谈艺术评论。他以自身独特的思考和敦实的话语,给人以激情,展示了他韧性的操守和旺盛的才情。他的颖悟之处在于他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他能发现文人画的一些美与在自然生活里看到的美所重叠的地方。绘画不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有些东西是画不出来的,或者是不要画出来的,要找那些能画得出来的去画,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入画”。而这一点,邵世新确实是天生资质太好。茶壶、茶盏、茶点,这些平常之物在他笔下脱俗而雅,竟成了“待客之道”并“世说新语”。
邵世新是讲究待客之道的——以礼待人,以德为人,以心暖人,以情感人。待客是中国人的自古至今的传统礼仪,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是最普通最常见又最讲究不清的礼节。把生活搬上舞台,老舍做的最好。他的《茶馆》就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在茶馆里演《茶馆》那叫生活,在舞台上演《茶馆》那才是艺术。还有一个高人就是齐白石,他能把农家风味和农家用具化平凡为神奇,不讨好观众,不卖弄技巧,但雅俗兼得,人见人爱,换了别人就俗,比如吴昌硕,相比之下讨好读者的东西太多了些。邵世新为文是热衷于鲁迅、老舍的,为艺是倾心于徐渭、齐璜的。他敢竟能成功地将日常待客场景搬上艺术舞台,实属不易。他好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原生态歌手,他能把民歌唱得丰富程度不亚于美声唱法。他把他的书斋名号取为“待客堂”,他的招牌绘画便是“待客图”。这与朱新建的招牌绘画《美人图》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朱新建的新文人画的创新精神对其也是有所启发的。邵世新的《待客图》是带有年代性,当然又是时代性的。给岁月以情感是其“待客”的主线,他把过去时光里留存的温暖、亲情、友谊用笔墨钩沉出来,回忆过去正是为了现在和将来。他的《待客图》里的物件和茶点活脱脱勾勒出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而乡愁却凝结了每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乡愁是伴随人一生一世的,无论在哪里或无论什么时候,乡愁就是家,而且是老家,是有爱与成长的地方,是漂泊游子心灵安顿之处。邵世新的《待客图》系列以兼工带写的手法画出,简括,传神。其格调脱俗巧妙,力显神韵,洋溢着健康、有趣、自足和自信的活力。画面流露着画家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热爱和朴实深厚的人生体验,通过水墨和色彩把内在的真挚情感,质朴无华地熔铸于笔端。它能将日常习见之物随手入画,看似平凡,其实很难表现。信手拈来,却“意中有意,味外有味。”他遵循意象的要求,以形神兼备的笔墨,细腻有层次的表达,与画中意象融为一体,在平静的表现中蕴含情感的张力,在个人成熟的画技中丰富了新的表现力。譬如,他的茶盏和瓜子已经成了他的绘画语言符号,这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他的画幅不大,却直抒性灵,真切感人,他把对土地、家乡、亲朋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的深情融入诗意的画象,表现了画家达观向上、乐善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气息,在平淡之中富有浓厚的亲情和敦朴厚道的人情味。
待客之时总要谈天说地,既可海阔天空,也能促膝谈心。既可水煮江湖,更能心生欢喜,这就是邵世新——一个作家兼摄影家出道的画家。“世说新语”可不是“浪得虚名”,“浪得虚名”是其一幅绘画的题字,画的是他获奖的一张奖状,以之自嘲的方式忍俊不禁获奖的喜悦,可谓别有用心。他把文学语言融进画中,不仅完善了画面构成,而且提升了绘画品位。就画面完整性像潘天寿那样,讲究“诗、书、画、印”四全;就画中题字有丰子恺、黄永玉题款语意之流风,微言大义,富于哲思。但邵世新却多了几分诙谐、幽默与机灵,用现在的流行词说叫“接地气”。如题款“合器生财”,用之“和气生财”之谐音,此“器”非“气”,强调“先器识而后文艺”,即为艺要先做人。一双红布鞋,题款“好事成双”;一笼包子,题为“蒸蒸日上”。画茶壶,“吃茶去”:画萝卜,“顺气图”。一个笤把和一个扒圾,由于颜色同一,他竟能想到“情侣装”,令人拍案惊奇。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的刻石移入文房,便有了“砚田种德,墨池生香”的雅致。画笔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更重要的是能传递画家的想法,画家的思想,而这个思想是要具有一定高度的生活感悟和人文情怀。冰心老人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一个好的画家,首先就是要有好的心眼,心地善良,向幸福出发;其次要有好的眼光,视野要开阔,看得远看得深;再次要有好的头脑,要善于学习,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顽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当然还要有好的时代,要不忘初心,不负时代,书写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这便是邵世新绘画给我们的启示。
当今中国画坛处于一个复杂的文化语境之下,承载着传统经验与当下理念,写意绘画的内涵与外延面临多元化发展机遇。对绘画材料、题材内容、表达方式、审美观念的重新定位成为这一代画家的使命。邵世新的绘画作品在秉持传统技法固有审美价值的同时,开启新的关照方式。他以当下的审美视角去重释传统,以观念的表达方式代替传统情感的抒发,以静物重构形成对比的突兀感,不再停留于单纯的自我表达,而是点出问题,近似于开放式对话结构,与观众互动交流而共鸣。
邵世新的画作是充满意趣的。他坚持以心取象,把物象的外在形貌围绕着内在精神变形和取舍,摒弃繁缛,归于本真。他画到尽兴处,得意忘象,除了传统笔墨,诸如摄影技巧、民间美术、戏曲舞台艺术,甚至文学的写作手法都能被其所用,只为笔简而形具,出于意表。正所谓画里画外都是闲情,象里象外皆存逸致。但邵世新的笔墨语言是非常丰厚的。笔墨是画家形成画风的基础,笔墨既是绘画的造型手段,又是画家精神的艺术载体。邵世新的笔墨形成与他的书法训练是相通的。他于汉魏碑版唐楷宋帖多有涉猎,于《爨宝子碑》和《好大王碑》用功甚勤,在诸多书体中,又于篆隶书体熏染日久,而且旁宾伊秉绶、金农之书风,所以,欣赏他的绘画可以看出,用笔果敢而自然,绝不拖泥带水,极其重视线条的使用和绘画形体的塑造。其作画题字亦特别醒目,与所画意象对比鲜明,相得益彰。而他近期的笔墨趋向朴素了,不在于皮相,在于真诚表达骨子里的一种面貌和风格。
邵世新的绘画作品,让你看世界美好一些,看世界深刻一些,让你的生活感觉比原来更有意思一些。这正如朱新建讲的一个禅宗故事:你吃一颗烂白菜,他不来说这个白菜不好,他给你看一颗好一点的白菜,绿一点的,很新鲜的,这个只要好吃了,你肯定不吃烂七八糟的黄白菜了。

谨以此浅说邵世新绘画,隔靴搔痒,词不达意,见笑于大方之家。

          2022.11.18于连云港。

(阿迪,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