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常来看看!这里有您更精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黄花溪的摩崖石刻 作者:罗少铭 黄花溪鹞子尖古道沿线没有奇峰异石,只有纯朴的丛林和朴素的山沟沟,每一块光亮的青石板上都留下了茶马故事,马蹄声声,商贾如云,构成了绿水青山间的线性文化。于是,它列入了中国申遗预备名单。 今年11月1日上午,林学专家王以戬先生在家乡微信网格群里发了一条信息,称“今天在益阳工作的刘顶立同志,在洞市黄花溪鹞麓桥上高笕不远处,发现一处摩崖石刻,时间为万历xx年正月十五日”,并随之上传了两张照片和两个小视频为证。之后,又补正说时间为“万历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刷了几次手机屏,为之一振,哇噻,这是万里茶道鹞子尖青石板古道上新的发现和重要证据。同为黄花溪家乡人,我为茶人刘顶立先生的发现竖起了大拇指。 时钟转到当日下午,乡贤方后胜先生十分关注这处摩崖石刻,根据几个小时内掌握的信息,继发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描述,还称该处遗存遗迹,有建于1747年的石拱桥鹞麓桥遗址和採石场、古高笕和古石板桥上保留的停靠木筏的锁筏孔遗存,还有明万历三十一年“阿弥陀佛”碑和古枫香树。这是人们活动的轨迹,这是真实的历史。 我揣摩着,乡村振兴必须挖掘和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优势,黄花溪也不例外。说到摩崖石刻,是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盛行于北朝时期,直到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各大名山刻之,各路名人恋之。摩崖石刻或丹书或直接奏刀凿刻,故其书风多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是对“人”和“事”的传承,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我拿起手机和刘顶立先生在微信里进行了沟通,当问及是如何发现的时,他很高兴地说纯属偶然。也许这正是茶人的眼光吧! 也就在这天晚上,《生活在洞市》公众号刊发了题为《鹞子尖古道首次发现明万历年间一处摩崖石刻》的文章,全文如下: 今天,安化江南镇黄花溪村茶人刘顶立先生,在鹞子尖古道鹞麓桥之上两百米处的高笕地方,偶然发现一处摩崖石刻,碑刻时间为万历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1584年),比安化黑茶成为官茶(万历二十三年)还要早。这为中蒙俄三国“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湖南段)又增添了一处重要的文物遗迹。 此处摩崖石刻位于鹞麓桥段。鹞麓桥又名高桥,亁隆壬寅年1747年由罗春池等人修建成石拱桥,桥呈伞型。1801年遭洪水冲毁,1804年由罗翠安等人修建成桥亭(即如今的风雨廊桥),至1805年完工。道光年间又遭洪水冲毁,后由本地茶商罗姓海公支头人罗洪象为主重建,并于道光十八年告竣,其中洞市太兴店参与重建。【注:太兴店是洞市一带所设茶庄,咸丰癸丑年所存礼帖清单(临湘市博物馆馆长曹海燕老师收藏)有载曾去临湘赴喜宴。】 鹞麓桥再次于民国元年(1912年)遭洪水冲毁,于民国八年(1919年)改修成简易木桥,其中有江南坪大升昌(晋商开办)钱庄捐款。该桥又于1998年洪水冲毁,其后改建成水泥桥。 鹞子尖古道在鹞麓桥至高笕这一段古道上,历史遗存有建于1747年的石拱桥鹞麓桥遗址和採石场、古高笕和古石板桥上保留的停靠木筏的锁筏孔遗存,还有明万历三十一年“阿弥陀佛”碑和古枫香树。2021年黄花溪村委已将嘉庆、道光、民国年的复修桥碑全部复立于原处,并将历年修桥的石头进行收集,如今保存在黄花溪村部。 王以戬先生将这个消息发到万里茶道(湖南段)工作群中,省文物局熊建华处长表示这是益阳市古茶道上首次发现的明代摩崖石刻;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颂华副所长称赞这是很好的发现,佐证了这条古茶道比林之兰天启七年(1627)年立《改良茶法覆议碑》要早形成。 鹞子尖古道明代摩崖石刻的首次发现,说明安化黑茶在没有成为官茶之前,黑茶经鹞子尖古道走新化苏溪关再经辰酉古道到四川,再到西北及蒙古,与林之兰《明禁碑录》的描述是一致的。 据了解,2019年3月,“万里茶道”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确定安化有6处遗存入选重点推荐文物点,7处入选一般推荐点。 这一重要发现和《生活在洞市》公众号的推文,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1月2日,安化县“万里茶道”申遗办高度重视这一发现,速派工作人员前往核实,对这处摩崖石刻了解情况并拓片,拓片结果如次: △方圆众姓人修工利 △前后施银三八三文又米一斗宝平安青吉 △喜施李秀纲妻王氏 △万历四十一年正月卄五日 这之后,我也好奇地跑了一趟实地,琢磨着。石刻布局面积约一平方米,整个石刻面已布满青苔或苔花状,呈灰褐色,因年代久远,当时是否着色,已辨析不清。从石刻的方式方法来看,应该属于直接奏刀凿刻,分四列排序,字号也就在两个指头大小不等,字迹模糊。通过拓片内容分析,高笕处摩崖石刻记载的是旧时民间的一次祭祀活动。时间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廿五日,这天已是西历的3月15日,正值万物苏醒,春姿拥发。李秀纲之妻王氏在这个区域,由她出资请道士设坛祈祷,开展了一次“打平安醮”的祭祀活动,期盼清平吉祥,然后把活动之事记载在崖石上。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很简单,但其内涵是丰富的。李秀纲何许人也?包括其妻王氏有待考证,是否是王氏亲手凿刻不得而知。同时,石刻上应该使用了三处通假字,如“工”是“功”的通假字,“宝”为“保”“葆”的通假字,“青”是“清”的通假字。至此,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内容基本梳理清楚。 “平安醮”也叫“清醮”,是以“祈雨求风”为内容,主祭神灵的民间文化朝圣庆典,纪念道祖,驱瘟禳灾活动。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我只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种来清醮。”明汤显祖《还魂记·魂游》:“这等呵,清醮坛上今夜好,敢将香火助真仙。”《廿载繁华梦》第六回:“果然到了次日,就着人择定九月廿五日起建十来天清醮,府里上上下下,都到长寿寺做好事。”历经战乱苦难的人,期盼着天下太平;历经动乱腐败的人,期盼着清吉平安,古人云“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民”,就是这个诉求。人的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是显骨感的。所以,古时人们就用这种设坛祈祷,来实现内心的平衡安稳。当然,旧时也为一般性祈福消灾举行“打醮”仪式,与因病或因丧事延请僧道诵经祈祷的“打醮”是有别的。 诚然,李妻王氏“清醮”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时,正处明神宗万历中叶,宫廷腐败,官僚昏庸,国库空虚,阶级矛盾激化,边关危机,民不聊生,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有后人评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王氏的摩崖石刻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从现场视角看,前后连着一大片坚硬祼露的岩浆岩,崖石下的这条道路,其时应该是一条南北通道了,将祭祀活动刻于崖石,以起告示或警示作用。石刻的主人翁王氏是善良的,或者说是追求清平生活善良人们的代表人物。为什么这个主人翁不是李秀纲本人,而是“其妻”,我猜测,王氏的生活已冲破了封建枷锁,宛如今天的女强人女汉子了,或者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是一个敢作敢为有担当的女人。 当然,她也不可能预见到在409年后能被人们发现她的善施。此类摩崖石刻在国内发现较为稀少,文字内容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这也更好地佐证了鹞子尖古道形成的历史经纬,说明当时这一区域早已经形成一个自然村落,人的流动交往日常化了,人们追求一种吉祥清平的生活日子,并能用一种刻录于崖石的方式传承他们的所思所为,告白古道行人,告白天下。 四百多年前的一个妇道人家在阳春三月的追求,把黄花溪村的故事镌刻在崖石上,与山一体,与道一体,天人合一,在今天的古道上轰然作响。11月3日益阳日报报道称,经省文物部门考证,这是益阳市古茶道上第一处也是唯一一处摩崖石刻,碑刻时间为明万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1613),为“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一处重要的佐证资料。之后被《人民融媒体》《学习强国》等先后转载,称万里茶道安化段首次发现明代摩崖石刻,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佐证。 黄花溪村是我的家乡,鹞子尖青石板古道承载了祖祖辈辈的艰辛。鹞子尖青石板古道黄花溪村段有许多不同年代修建的路、桥、亭、庙、寺、摩崖石刻等古迹,并留下了上百通修路、修桥叙事碑、捐款碑。现已挖掘收集的三十余通石碑,由当地年长老者凭儿时记忆,重新刊立于旧址。今年来,黄花溪村又发现咸丰十年缘奇桥复修碑,加上这次明代摩崖石刻的现世,这些新的发现,把古道上人文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知道,古道上线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劳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更坚信,古道上所积攒的线性文化是丰富的,也是有挖掘开发利用价值的,更能造福家乡人们。 有人说,黄花溪山谷小溪两旁长满了黄色的小野花,尤其盛产黄花,此村才得名。也有人说,原本叫王法溪,是一个“王法”莫及的蛮野之地。不管怎么说,这里曾是新化与安化两县往来的必经要道,曾一度被世人忘怀。也常被人描述为穷山恶水之地,有“养女莫嫁黄花溪,一脚捅到岩缝里”之说,“山沟沟”是它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的开展,黄花溪村借力鹞子尖古道人文历史挖掘,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可品万里茶道遗存,小憩鹞子尖甘露亭聆听两江总督陶澍理政故事和左宗棠戍边豪气;感悟青石板上马蹄声声黑茶飘香;累了困了到大坪里歇伙铺小座,拿个老烟斗当一回铺主;缘奇桥上赏山夹平湖竹筏荡漾,还可以去拥抱古道边全国最美树王1500年树龄的“梓叶槭”,当地有老人甚至还说,抱一抱可添财添福添丁。新近发现的摩崖石刻,亦将成为人们聚足打卡新景点。凡此种种,黄花溪已悄然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古树成群,溪水清澈,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浮世。黄花溪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奉行“民主治村、文明塑村、产业强村、生态立村、旅游活村”的建设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壬寅金秋,于黄花溪村而言,是个丰收大满贯之秋,好事喜事连连。黄花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黄花溪村榜上有名。中国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获批,对于充分挖掘保护安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完善资源保护体系、传承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意义是非凡的。 人类文明是从江河湖海边开始的,于是,历史的车轮也把印痕深深浅浅的扎在那里并承载厚积的人类活动前行。山沟沟里鹞子尖古道边,能有明代万历年间人们活动轨迹着实不易。王氏把她喜施黄花溪的一个故事告诉了后人,是有贡献的,黄花溪人应该告慰王氏的在天之灵;茶人刘顶立先生发现了王氏的传世之刻,是要点赞的。古道上留下了这一摩崖石刻是黄花溪人的福气,更是万里茶道申遗的福音。历史是记录人类活动的,黄花溪村依托鹞子尖古道等申遗遗存点,以线性文化为载体,将会挖掘更多的人文历史故事面世,古道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折射的酸甜苦辣会有更多的人来品嚼回味。 山幽默默通深处,水碧潺潺向远方。我期待那一天。 2022年11月16日于长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