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且“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今天发布的是《兰亭集序》这篇古文的解读,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这种古文解读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进度不会太快。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欢这种古文解读,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一起享受一场场古色古香的诗词品味盛宴。 揭示语言的密码,解读语言的奥秘,凡经天工開語所解,必不为凡品。 ![]() 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第一阕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 2、岁:年、年岁,名词。 3、癸丑:根据天干地支的纪年法,这一年是癸丑年。 4、暮:迟的、晚的,形容词。 5、暮春之初:晚春之初。 6、会:聚会、会合,动词。 7、于:在,介词。 8、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于公元前222年(秦朝)置郡,郡治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历史上曾管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越国和吴国故地。 ![]() 9、山阴,是浙江绍兴古县名。秦朝始设,中华民国元年,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山阴县始设于秦代,得名于南部的会稽山,为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 10、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之一,一直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 ![]() 11、修:举行、从事某项活动,动词。 12、禊(xì):古人在春秋二季所举行的临水祓除不详的祭事,名词。 13、修禊事也:举行禊祭这件事情。 14、群:众多的,形容词。 15、贤:有才能的人,才德兼备的人,名词。 16、毕:全部、都,副词。 17、至:到来、到达,动词。 18、少:年轻人,名词。 19、长:老年人,名词。 20、咸:全、都,副词。 21、集:聚集、集合,动词。 22、崇:高大的,山大而高的,形容词。 23、峻:高而陡峭的,形容词。 24、茂:繁盛的、茂盛的,形容词。 25、修:修长的、高大的,形容词。 ![]() 26、清:清澈的,形容词。 27、流:流水、水流,名词。 28、激:湍急的,形容词。 29、湍(tuān):急流的水,名词。 30、映:映衬,动词。 31、带:环绕,动词。 32、引:引用、选用,动词。 33、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34、流:顺水漂流、漂移,动词。 35、觞:盛酒器具,名词。 ![]() 36、曲:弯曲的、曲折的,形容词。 37、水:水流、流水,名词。 38、流觞曲水:把酒杯放在弯弯曲曲的水中顺水漂流,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喝酒。此古代风俗,指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边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形容春游宴会。 ![]() 39、列:成列地,副词。 40、次:次序、顺序,名词。 41、列坐其次:按照其次序成列坐下来。 42、盛:隆重,名词。 43、畅:痛快地、尽情地,副词。 44、叙:叙述、述说,动词。 45、幽:内心的、内心深处的,形容词。 4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虽然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喝一觞酒,咏一首诗,也足够可以让我们痛快地述说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 ![]() 第二阕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是:此、这,限定词,相当于this。 2、也:句尾语气词。 3、天朗:天空是晴朗的。 4、气清:空气是清新的。 5、惠:柔顺的,形容词。 6、和:温和的、和煦的,形容词。 7、畅:舒畅的,形容词。 8、惠风和煦:柔顺的春风温暖和煦,畅达无阻。 9、仰:抬起头,动词。 10、观:观看,动词。 11、仰观宇宙之大:抬起头来观看宇宙之浩瀚无穷。 12、俯:低头,动词。 13、察:观察、仔细看,动词。 14、品:事物的种类,名词。 15、类:种类,名词。 16、品类:代指世间万物。 17、俯察品类之盛:低头察看世间万物种类的盛多。 18、游目:放眼纵观。 19、骋怀:放开胸怀,任意驰骋。 20、极:穷尽、竭尽,动词。 21、娱:欢娱、娱乐,名词。 22、信:确实、的确,副词。 23、信可乐也:确实是可以快乐起来的呀。 ![]() 第三阕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夫:句首发语词。 2、与:交往、交好,动词。 3、相与:相互交往,相互交好。这个词汇在《儒林外史》中被经常使用,明清时期的官宦阶层和社会名流们,相互结交就称之为“相与”。 4、俯仰一世:一低头,再一抬头,一辈子就过去了。俯仰之间,一生就走完了。 5、或:有的人、有人,名词。 6、诸:之于,介词。 7、或取诸怀抱:有的人取自内心的感想。 8、悟:通“晤”,面对、见面,动词。 9、言:交谈,动词。 10、悟言:见面交谈、对面交谈,动词近义词连用,犹如“晤歌”。 11、悟言一室之内:在一个房间内面对面聊天。 12、因:依靠、凭借,动词。 13、寄:依赖、依靠,动词。 14、因寄:动词近义词连用。如果没有相关的语法知识,这个地方肯定是解读不出来的,我也是在解读出来之后,才恍然大悟,明白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别看《兰亭集序》在中国历史上大红大火了一千多年,一句“因寄所托”,可能没几个人能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究竟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以及究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15、托:寄托、托付,动词。 16、所托:“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东西,所托的意思是:所寄托的理想或信念。 17、放:放纵、恣纵,动词。 18、浪:放荡、放纵,动词。 19、放浪:动词近义词连用。 20、形:形体,名词。 21、骸:身体,名词。 22、形骸:名词同义词连用。 23、放浪形骸之外:此处的动词放浪和名词形骸之间不构成动词+宾语的动宾关系,这里的“形骸之外”其实是副词性结构,前面省略了介词“于”,放浪(于)形骸之外。 24、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凭借自己所寄托的理想信念,在自己的躯体之外的精神世界之中,恣意纵想。 ![]() 25、虽:虽然,连词。 26、趣:通“趋”,趋向、奔向,动词。 27、舍:放弃、舍弃,动词。 28、趣舍:动词反义词连用。 29、万:非常、极其,副词。 30、殊:相异的、不同的,形容词。 31、静:恬淡的、平和的,形容词。 32、躁:急躁的、浮躁的,形容词。 33、静躁:形容词反义词连用。 34、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虽然每个人所追求和舍弃的事物是非常不同的,能让每个人安静下来和浮躁起来的事物也是非常不同的。 35、当:当…的时候,相当于when,连词。 36、欣:喜悦的、快乐的形容词。欣于…=be glad at… 37、所遇:“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东西,所遇即是所遇见的东西。 38、暂:暂时、暂且,副词。 39、得:得意、满足、满意,动词。“得”这个字的这个语义,是从它的使用方式推敲和确定出来的,“得于己”,很明显,这里的“得”是不及物动词,作为不及物动词,只有也只能是这个意思了。 40、暂得于己:暂时对自己感到满意。 41、快:高兴的、痛快的,形容词。 42、快然:“形容词+然”是把形容词转换为名词的词性转换方式,高兴的样子。 43、足:使满足,动词。 44、快然自足:快乐的样子使自己感到满足。 45、老:老年、完年,名词。 46、之:语气助词,用于凑足字数,没有实义,也没有语法功能。 47、将:助动词,表示将来,相当于will。 48、至:到来、到达,动词。 4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但是,当他对于自己所遇见的事物感到非常开心,暂时对自己感到满意,快乐的样子使自己感到满足,此时已经不会意识到老年的时光快要到来了。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 50、及:等到,动词。 51、其:他,指的是前文所讲的“或”,有的人。 52、所之:所向往的事物,所追求的事物,这里的“之”指的是前文所讲的“趣舍万殊”中的“趣”。 53、既:助动词,表示完成,相当于have。 54、倦:厌倦、厌烦,动词。 55、及其所之既倦:这句是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当是“及其既倦所之”,等到他已经厌倦之前所追求的事物。 56、迁:变化、变更,动词。 57、情随事迁:他的情感随着世事而变迁。 58、感:感触、触动感慨,动词。 59、慨:感叹、叹息,动词。 60、感慨:动词近义词连用。 61、系:牵挂、挂念,动词。 6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已经厌倦之前所追求的事物,情感随着世事而变迁,最后还是会感叹说还是牵挂着以前所喜欢的事物啊。 ![]() 63、向:旧时、以往、从前,时间副词。 64、之:语气助词,用于凑足字数,没有实义,也没有语法功能。 65、所欣:所喜欢的事物。 66、已:已经,副词。 67、为:变成、变为,动词。 68、陈:旧的、陈旧的,形容词。 69、迹:前人留下的事物,名词。 70、犹:仍然、还,副词。 71、兴:兴起,动词。 72:怀:心怀、胸怀、感触,名词。 7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之前所喜欢的事物,只是在俯仰的一瞬间,就已经变成了陈旧的遗物,还不能不通过它来兴起胸中之感触。 74、况:况且,副词。 75、修:长的,形容词。 76、修短:长短,此处指的是寿命的长短。 77、随:按照、依据,动词。 78、化:造化,即命运,名词。 79、终:终究、最终,副词。 80、期:会和、相会,动词。 81、于:在,介词。 82、尽:尽头、终点,名词。 8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虽然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造化命运,但是,最终,大家都会在终点会和。 84、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古人曾经说过:死和生也都是大事情啦! 85、岂:难道,疑问副词。 86、痛:痛惜、叹息,动词。 87、岂不痛哉:难道不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事情吗? ![]() 第四阕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每:每次,频率副词。 2、览:观赏、观看,动词。 3、感:感触、情绪,名词。 4、由:缘由、原因,名词。 5、若:仿佛、好像,副词。 6、合:符合、相合,动词。 7、一:相同的、一样的,形容词。 8、契:情谊、志趣,名词。 9、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每次观赏前人兴起情绪的缘由,仿佛跟我的志趣完全一样。 10、未尝:用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用来加强肯定语气。 11、临:面对,动词。 12、嗟:叹息,动词。 13、悼:哀叹,动词。 14、嗟悼:动词近义词连用。 15、喻:开导、疏导,动词。 16、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肯定都会面对着文章,再三叹息和哀叹,久久不能在心中释怀。 17、固:原来、本来,副词。 18、一:相同的、一样的,本是形容词,此处用作动词,把…视为是一样的。 19、为:是,形容词。 20、虚:虚假的、不真实的,形容词。 21、诞:荒诞的、虚妄的、荒唐的,形容词。 22、虚诞:形容词近义词连用。 23、齐:等同、相等,动词。 24、彭:中国传说人物,颛顼玄孙。殷王任为大夫,他托病不问政事。自夏代至殷末,活七百六十七岁(一说八百余岁),旧时视为长寿的象征。 25、殇:未成年而死的人,亦称“殇子”,名词。 26、妄:虚妄的、极不真实的,形容词。 27、作:事情,名词。 2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就知道,把死生视为是一样的,这是非常虚假和荒诞的,把彭祖和夭折的人等同视之,也是非常虚妄的事情。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29、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以后的人看待今天的我们,也犹如我们现在看待往昔的人物。 30:悲夫:悲哀啊。 31、故:所以、因此,逻辑副词。 32、列:陈列、罗列,动词。 33、叙:依次序排列,动词。 34、列叙:动词近义词连用,这里“叙”的语义又是通过这种语法只是推定出来的,如果没有这种科学的语法思维,这个字肯定会被理解为“叙述”,而对这整个句子的理解也肯定是错误的,而这错误的理解,其实就是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对它的理解。 35、时:当时的、当前的,形容词。 ![]() 36、录:收录、收集,动词。 37、其:他们,指的是上句中的“时人”。 38、述:陈述、述说,动词。 39、所述:所述说的话语,指的就是大家在这次聚会上所赋写的诗文。 40、世:时代、朝代,名词。 41、殊:不同的,形容词。 42、事:情况、情形,名词。 43、异:不同的,形容词。 44、所以兴怀:所用来兴起感触的事情。 45、致:兴致、情趣,名词。 46、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把当前的人依次序排列开来,收录他们所书写的话语。虽然以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面对的情形也不一样了,但是,所用来兴起感触的事情,他们的兴致应该是一样的吧。 47感:感触、感悟,名词。 48、斯:这个、此,限定词,相当于this。 49、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世的那些阅览的人,也将会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感触。 篇章概述 整体而言,这篇文章并没有太高深的思想和语句,就是非常普通的一篇序文,从文章语句所表达的思想的角度来讲,这篇文章叙说的是非常普通的一些感想,并没有太高深的境界和让人可以深入深思的语句。 从语法的角度来讲,整篇文章中的句子基本都是非常合乎语法的,这就是符合了标准的正确的行文规范,在古代,这就叫做文章的功力。虽然他们肯定不懂得词性和词类划分这些语言和语法知识,但是,凭借着广泛的阅读和背诵,再加上个人的语言感悟能力,也能写出这种正确的句子和文章来了。在古代,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具备了做官的能力。像王羲之这种写作水平的人,肯定是可以加入中央朝廷,为皇室服务的。 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来讲,这篇文章的文学质量也并没有太高。但是,因为王羲之极为出色的书法水平,这篇序文因为其天下第一行书的名号而流传千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代冯承素摹本的《兰亭修禊》,为冯承素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勅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之兰亭修“拔禊”之礼,举行盛大的风雅。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饮酒赋诗,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兰亭诗序》。《兰亭序》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遒媚飘逸,纵横变化,气韵完美,雄秀之气,出于天然。当时王羲之已醉,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原稿终莫能及。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钩摹数本,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摹成了副本。唐太宗把摹本分赐亲贵近臣,真迹则被他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现在流传的冯承素摹本,存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 古文解读,就是以科学的语言和语法知识,揭示语言运作的奥秘,解读古汉语的密码,从而把原本晦涩难懂,且一直被误解的古汉语文本,精准地解读出来,不仅能够精准地理解原文的本义,而且,能够以语言理论的方式,把其表达的方式解释清楚。本文所讲解的语法知识,在《英语语法构建和传统文化研究》中都有着详细的阐述,该书适合需要学习英语的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成人,它可以让你学习到最科学的语法知识,给你清晰地理清各种语法概念,讲解各种语法现象,帮助你构建其自己头脑中的语法体系。而且,书中的语法知识极具实用性和使用性,学到的语法知识可以马上、直接、立即地应用到我们的英语学习之中。不管是学英语,还是学习国学,这本书都不容错过。有兴趣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前往孔网搜索。 |
|
来自: 昵称63703230 > 《诗词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