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十三陵揽胜(2)——明十三陵⑦

 三泰书斋 2022-11-19 发布于甘肃

(二)献陵

1.简介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皆从俭制。从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九月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此后,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成为此后明陵建筑的楷模。

文章图片1

献陵

2.陵主生平

(1)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生于安徽凤阳,1395年册立为燕王世子,1404年立为皇太子,142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不久逝于饮安殿。谥“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文章图片2

明仁宗朱高炽

仁宗皇帝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是个较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他能够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对百姓的疾苦也比较关心,规定受灾地区的官员如不为受灾百姓申请赈济,就要治罪。由于仁宗在位期间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史书评论他:“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又说,如果他能多年在位,政绩可与汉代的文、景二帝相比。

(2)诚孝昭皇后张氏

诚孝昭皇后张氏,仁宗原配,永城人。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献陵。

文章图片3

诚孝昭皇后张氏

3.陵宫建筑一览

相比其他陵寝,献陵制度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桥北分出,长约1千米。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明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

献陵陵宫朝向为南偏西2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

与长陵不同,明献陵的祾恩殿和方城明楼是彼此不相连属的。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为祾恩门。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

文章图片4

后院的三座门及明楼

在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前的两个院落之间,有一座小土山(影壁山),名为玉案山,它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其屈曲环抱陵前,所以,又是献陵的近案。风水中,“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龙虎环抱,近案当前”,属于内明堂格局(内明堂指穴山的前方左龙右虎环抱之内的平夷之地)。献陵玉案山以及龙砂、虎砂和来山范围内的小格局,正是风水术士们所鼓吹的完美的内明堂格局。这样的精心设计,不仅解决了献陵明堂地域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山重水复、殿台参差,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美,使几何形体陵园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衬下,更加错落有致。

4. 相关历史典故

献陵陵寝中间有一道小山梁,使祾恩殿和后面的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为一进院落,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这座小山,正好从正面挡住陵园的明楼和宝城,民间叫它“遮羞山”。传说墓主仁宗皇帝生前曾误入其父妃子的寝宫,朝野以为失礼。仁宗为保持天子尊严,对天起誓,矢口否认,说如有此事,就让龙把自己吃掉。不料金銮殿上真有一龙飞腾而下,一口将仁宗吞下,大臣们急忙救驾,却只抢下一只靴子。宣宗只好将父亲的靴子葬入陵中。为了遮掩此事,特意把真正的陵体安排在这座小山之后。其实,陵园的这座小山,真名叫“玉案山”,与遮羞并无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