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

 遇事明言 2022-11-19 发布于甘肃

      1980-1988年,中东的伊朗与伊拉克进行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这就是两伊战争。

      战争的起因应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说起。

      虽然伊拉克与伊朗都信奉伊斯兰教,但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占少数的逊尼派。革命成功的霍梅尼试图进行“革命输出”,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而号召伊拉克占多数的什叶派推翻伊拉克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这引起了萨达姆对伊朗的仇恨。

       而领土争端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
       两国的界河是阿拉伯河,此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与伊拉克两国界河。
      1937年,已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曾与伊朗签订的协议,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从新确定了这一协议。
       但后来伊拉克觉得如此对自己很不利,因为伊拉克的领土如同一个肚大口小的玻璃瓶,在波斯湾只有短短的60公里的一截海岸线,海上运输十分不便。阿拉伯河是其出入波斯湾的唯一出海水道,受限于此,空有丰富的石油却“倒不出去”。当时其他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都暗中支持伊拉克,美国也因与伊朗关系恶化而断交,这都间接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的信心。于是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决定用武力改变现状,全占阿拉伯河。
      1980年9月22日清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突然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以牙还牙,也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则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
       由于伊拉克战术错误——军队主要攻城掠地,而没有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空袭出动的飞机太少,只有80架,仅占飞机总数的1/4,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攻击机场时飞行员又应付了事的把炸弹扔下就走,对停机坪上的伊朗空军飞机视而不见,加之没有对目标进行反复攻击,只是进行一次性轰炸,攻击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术效果。到1981年9月,缓过劲来的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
      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

      4月,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

      6月,见势不妙的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占了便宜就想跑的萨达姆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但伊朗可不想就这样善罢甘休,而是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1982年7月,伊朗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开始攻入伊拉克境内。这次代号“斋月行动”的进攻中,伊朗的革命卫队高喊着真主安拉的名字,一次一次地冲向伊拉克人的阵地,结果又一次一次被打回来,像割麦子一样被打倒。这场12万人对10万人攻防大战,整整持续了18天,伊朗伤亡达3万人,仅革命卫队就有1万2千人死亡,伊拉克伤亡6千至8千人。战后在清扫战场时,发现在死去的伊朗士兵的身上,都挂着一把塑料制成的小钥匙,据说用它可以打开天堂之门……
      至9月底,反守为攻的伊朗军队已经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已深入伊拉克北部境内,对其首都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才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重新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而伊朗也不甘示弱的也使用化学武器来互相伤害。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袭船战”,攻击对方在波斯湾的油船。伊拉克主要使用战斗机发射导弹和火箭袭击对方的船只,其中在英阿马岛之战中成名的法国“飞鱼”AM-39导弹用得最多。但是两国都没有打沉多少油轮。因为这种导弹主要是攻击千吨级军舰的,并不适用于攻击万吨级的大型油轮。小军舰的钢板薄,而大油轮的钢板厚,不容易穿透。伊朗使用岸对舰导弹,型号为中国“蚕”式,但这种导弹价格太贵,存货有限,后期主要使用水雷,效果不佳。结果谁也没有捞到太大的油水。

      战争持续到1986年,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决定力争速战速决。
      1986年2月,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都遭到袭击。
      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趁机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使得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更加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伊朗迟迟没有表态。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又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战争进行到1988年,双方开始使用飞机与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又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前期双方利用飞机轰炸对方的城市,不管是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一律轰炸。后期升级为导弹战,仍然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的狂轰滥炸。虽然发射时所瞄准的都是对方的总统府、国防部之类的重要军事、政治目标,但由于导弹误差较大,往往是指东打西、指南打北,多数导弹都落到了城市的居民区,造成一片恐慌,数百万城市里的居民纷纷撤离、流离失所,许多城市变为空城。

       在相持中,得到许多国家支持的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
       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此时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这场长达8年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后来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连化学武器都用上了。但在战争中没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堑壕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
      战争结果是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伤亡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都受到很大的削弱,原来富的流油的石油大国反而欠了一屁股外债,经济倒退了几乎30年,谁也没有占到便宜,阿拉伯河最后还是一家一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