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纳瓦尔宝典这本书,其中一些知识或者话题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对我们的一些思维上的转变还是挺有帮助的。 1首先他一开篇他提到了一些关于专长的事儿, 2说是用专长,责任感。杠杆效应,武装自己。 3然后接着对专长做了一个解释。说专长指的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如果社会可以培训你,那么社会也可以培训他人来取代你。 4接着说,要想有所专长,就要追求真正的兴趣和热爱,而不是盲目追逐热点。 5累积专长的过程对你而言就像玩耍,对他人来说这很吃力。 6专长的传授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而无法通过学校教育完成。专长往往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创造性,不能被外包或自动化。 由此我就想到关于我们教育孩子的问题。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经常听到诸如要培养一个孩子的特长的话。什么琴棋诗画,什么体育特长,音乐特长,美术特长?然而当我们去送自己的孩子去培养特长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追逐热点,比如所谓的高考加分项目。画画呀。篮球打的好呀,跑步跑的快呀,甚至有一阵儿大概是我小学那会儿吧。有一个跆拳道在我们那个小城市里火了。然后大家都集中去报跆拳道,然后希望通过这个培养自己孩子的一个特长。 但是回到书中,书中也说了,说这个专长是追求真正的兴趣和热爱,而不是盲目的追逐热点。那结合我自己小时候呢,其实我小时候报了很多的兴趣特长班儿,比如说美术呀,就是画一些水彩笔画。然后武术呀,学一些基本的武术套路。然后乒乓球呀,羽毛球呀,游泳呀,台拳道呀,吉他呀等等...... 但是我算是三分钟热度吧,好多并没有感兴趣或者说真正的热爱,我也并没有找到我真正热爱的一个。 再回到这个真正的兴趣和热爱。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家长就是90后或者80后长大的以后家长。一开始就会给孩子报所谓的芭蕾舞。小提琴钢琴,马术,甚至现在我接触的比较流行的就是所谓的什么编程。就是我们从来没去想这个孩子,他真的感兴趣,他真的热爱吗?我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对孩子有用,以后会特别流行这个东西,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一个特别好的一个收益。然后我们就去把孩子送到这个所谓的培训班里,然后去接受培训。也不论孩子是真的喜欢或者是真的热爱。只是说这个东西对他有用,对他以后的收益也就是金钱上的收益有用,我们去让他去学习这个。这是我们的特长吗? 或者说这是令人反思的,就是这么一句话。如果社会可以培训你,那么社会也可以培训他人来取代你。我感觉这是我们身为家长特别值得思考的地方。在思考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仿佛没有了答案。或者说我们陷入了迷茫。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迷茫,这种反思才能让我们停下来去好更加仔细的观察,更细心的观察我们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东西。而不是一味的强求,说这个东西对你有好处,你就应该好好去学习。那如果这个东西对孩子有好处,那么我们家长为什么不去学习呢?对家长就没有好处了吗?如果这个东西真的有好处,为什么我们家长不把这个东西学过来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报酬呢?对吧,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地方。我感觉我们身为家长啊。很多时候不敢去思考,尤其是不敢长时间的停下来去思考。我们只有通过消费去给孩子报各种班,各种培训班,各种兴趣爱好班。让自己变得忙碌,让孩子变得忙碌。看似的努力才能掩盖我们内心的一种焦虑。其实这种焦虑也好理解,就是一种对未来的一种不确定性。对孩子自由散漫的一种担忧。但是回想我们自己的一个成长过程,父母真的可以安排我们的一切吗?或者说父母真的可以安排好我们以后的后路吗?真的能参与到我们的成长的方方面面,然后去按照家长的想法去让孩子去成长吗?这完全不可能啊。这是不以个人意志能够转变的。就是不管我们多么心血来潮,多么情绪激昂,或者说在孩子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多么激动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口口声声说为孩子好,不希望孩子未来以后吃苦受累。但是通过情绪,通过焦虑的放大,真的能去改变孩子,或者说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吗?这可能有点儿自欺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