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得不跳的坑——无解的推恩令

 公元2012 2022-11-19 发布于新疆

“推恩令”出现的历史背景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初,由于特殊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顾名思义,就是既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又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封刘姓子孙为王,采取“分封制”。诸侯王在各自封国内,享有人事任免,军队建立,财政税收各项权利。经历过几朝的发展,诸侯国势力愈渐强大,甚至到了可以抗衡中央的程度。皇权与地方势力无法协调,矛盾一触即发。

图片

影视剧中刘邦形象

七国之乱

以吴国为例,凭借盛产铜矿和发展盐业,国力昌盛,富甲一方。有钱好办事,招兵买马,组建军队,吴王刘濞显然就是个土皇帝。当土皇帝无法满足胃口的时候,就要做真皇帝。汉景帝继位之初,御史大夫晁错上奏,请求削藩,巩固中央集权!

图片

七国之乱前夕示意图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景帝刘启采纳晁错建议,开始削藩。前期顺利削了楚王、赵王等一些郡县。轮到吴王刘濞的时候,当削豫章郡、会稽郡的诏令传到吴国之时,刘濞下令斩杀传令官,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在景帝下令诛杀晁错后并未使七国退兵之后,遂启用周亚夫平叛。经过一系列周密部署,在周亚夫和梁王共同努力下,终于平定七国叛乱。

七国叛乱被平定,地方诸侯国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为汉武帝推恩令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主父偃的“推恩令”

①主父偃其人

司马迁《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由此可见,主父偃的人缘并不好。当年游走于各国不受待见,后机缘巧合给汉武帝上了份奏折,被汉武帝接见,成为汉武帝的顾问。主父偃确实有才,针砭时弊,深得汉武帝赏识。

图片

影视剧中主父偃形象

②推恩令

汉武帝在位期间,虽经过七国之乱,诸侯国遭受不小打击,但对皇权的威胁依然存在。主父偃上疏建议: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希望陛下让诸侯国把土地均分给所有儿子,而不是嫡长子继承,这样得到封地的子孙一定会感激陛下。原来的诸侯国被分成几个更小的小国,诸侯国看似封地不变,实则小国不能连成一片,失去凝聚力。陛下在给这些小国定国号,封列侯。长此下去,大国化小,小国化无,轻松解除诸侯国的威胁。

我想当初汉武帝听到这条妙计的时候,一定对主父偃说的是:

“来人,拿我的青龙偃月刀来给秀儿削个苹果!”

图片

推恩令示意图

“推恩令”中的政治智慧

①以恩惠的名义,把中央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成功转化为诸侯国内部家庭矛盾,不费一枪一炮,轻轻松松削弱地方武装力量,而且还被广大宗亲点赞,感恩戴德!只是可怜了诸侯王和嫡长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哇。

②淮南王刘安,就是那个编著《淮南子》的大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的大儿子叫刘不害,因为是庶子的原因,常常被刘安的嫡子刘迁轻视。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刘建是个有思想的人,看着老爹被欺负,很大。按照祖制,王位只有王世子能继承,但时代不同了,一纸“推恩令”,每个孩子都有继承权。不给封地,就举报你!刘安的谋反被亲孙子告发,此时的刘安,真想拿块自己发明的豆腐撞死!事情败露,刘安吓得自杀了。

图片

老刘豆腐厂生产示意图

③推恩令的巧妙就在于,不管是否执行命令,诸侯国都面临四分五裂。执行,则国家一分为几,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到最后推吧推吧,后代只有卖草鞋的份儿了。不执行,上文提到的刘安就是例子,最终身败名裂!

高,实在是高!

图片

汉武帝画像

“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的实施,各诸侯国再也无法形成凝聚力,汉武帝通过后续“酎金夺爵”等一系列手段,把分化后的小诸侯国陆续收归国有,彻底解决了汉初地方威胁中央的难题。

朱允炆为什么不实行“推恩令”

说道削藩,不得不提朱允炆。

汉朝和明朝的分封目的一样:拱卫中央。朱元璋分封了二十几个儿子为王,尤其把九大攘夷之王分封到边疆。

图片

明初藩王示意图

不得不说,明朝洪武皇帝对藩王叛乱还是有一定考虑和提防的,分封的藩王,只有远离中央的几个藩王有一定实力。没有皇帝诏令,藩王不得擅离开封地。而且藩王只有王府,没有实际的封地,除了王府之外,所有的土地和臣民归朝廷所有,藩王可以无偿每年得到朝廷一定俸禄。

“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老朱本以为想到的是万全之策,谁知道老朱尸骨未寒之时,燕王朱棣就造反了。真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太残酷。

讲到这大家也许就知道不用“推恩令”的原因了吧。

①燕王朱棣实力雄厚,是否推恩,燕王必反!

②“推恩令”虽好,但第一次用的人是天才,等到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陷阱,再用不一定好使。

③朱允炆是个心狠手辣的急性子,喜用猛药,“推恩令”好比中药,以调理为主,见效太慢!

④也就是最重要的,明朝的藩王只有王号,没有实际的封地。这可如何推恩,把藩王府分了?东施效颦岂不要被笑掉大牙。

相比较朱棣的老谋深算,朱允炆毕竟经验不足,大好的一盘局被打的稀巴烂,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