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之路不确定,无需因孩而焦虑

 泠风思语 2022-11-19 发布于山东
图原创:高英
前一阵子网上有个挺热的话题,就是科学家颜宁要回国了,于是我也跟风看了看介绍颜宁的相关文章。
有篇文章在回顾颜宁的成长经历时提到,当年的颜宁热爱文学,上高中时曾想学文科,在高二文理分科时老师阻挡了她的选文理想,认定能考年级第一的颜宁应该学理科才合乎逻辑,也利于现实中的自我职业发展。
现在看来,这老师还真做对了,阻挡有理。
今天又读到了李玫瑾和俞敏洪在2022年教师节特别制作的谈话节目的文字内容,两人也分别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学业方面,喜欢数学和理科的李玫瑾认为自己必然要学理科,可是有一天拜访她的小学老师时那位老师却建议她以后要学文科。
因为种种原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的李玫瑾显然在理科方面有所荒废,也不再向往上大学,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时因母亲固执地要求她去考大学才放弃了直接做工人的想法,在大学读了哲学专业,后来因机缘巧合而转向了犯罪心理学。
比李玫瑾年轻的俞敏洪则说自己当年上高中时一度想报中文系,因为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英语老师才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立志学英语,终于他的英语成绩从第一次高考时的三十来分在第三次高考时提高到了九十来分,实现了高考理想。
以上三个人物,都是在各自的职业领域成绩明显的,他们在求学之路上的意外转折,一方面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走向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说明了人生之路的确具有不确定性。
能够证明人生之路具有不确定性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也很难说像颜宁和俞敏洪假如当年选择读中文系会怎样、李玫瑾直接学理科会怎么样,一切猜想只是假设,假设又只能是假设。毕竟人只能选一条路去走,不能同时走在不同的路上,除非走着不行再改道,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这世上真心爱孩子的父母很多,很多爱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走一条安稳的人生之路,在安稳的基础上能够再获得巨大成功当然更好。
少数家长有能力给孩子的前程铺好道路,多数家长只能通过督促孩子好好学习来走得更高去谋求未来的安稳生活。
因此现在的家长群体前所未有地关注孩子的学业,前所未有地在乎孩子的成绩,前所未有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养孩焦虑。
应该说当代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业较旧时代的父母而言是一种进步,因孩子的学业而产生巨大的焦虑却是一种时代病症——在内卷时代,当代父母的确在养孩方面压力大而多,与其说这是为人父母者的问题,不如说这是社会问题。
要想不那么焦虑,目前做父母的人只能自我调节——调节认知,调节心理。
其实家长在做好当为之事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即可。
什么是父母的“当为之事”?那就是既要给孩子提供适度的物质保障,又要去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可以完成的学业,并且教导孩子好好做人。
至于能不能考上高中和大学,至于能上什么样的大学,至于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最好还是边走边看,让孩子量力而行,尽量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
另外,人生之路充满不确定性,过早给孩子一锤子定音显然不够明智。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眼前认为铁定是好的职业,再过十几年二十几年又不知会如何。
孩子在不断成长变化,随着阅历的增加以及机遇的出现,很难说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
一些红火的东西最终会冷却,甚至化为灰烬,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能保证孩子一生相对安稳的东西是质朴善良的品质、踏实肯干的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人处世的智慧,与其一味因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焦虑,不如为培养孩子的这些人格特质而努力。
学校的成绩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在已经不再实施大学毕业包分配制度(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能抱上铁饭碗)的时代,考上大学、考入名校虽然选择机会更多一些,但是不能确保只要上了大学就会拥有好职业、上了名校就能成人才。
随着教育的日渐普及,学业竞争白热化导致的内卷现象还会持续下去。家长可以尽量督促孩子收获更好的学业成绩,但一定不要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那样去换取好成绩根本不值得。
无论如何,家长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之路不确定,只为当为莫焦虑;儿孙自有儿孙福,顺其自然乐知足。

高英写于20221119日,十月二十六,周六酉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