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 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价值总量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 %;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规模占数字经济的比重达80.9%,占GDP比重为31.2%;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9%、21.0%和40.7%。当前,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赋能各行各业智慧化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数字技术赋能农业而形成的智慧农业也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让数字技术赋能“三农”领域,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智慧农业,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数字技术,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通用技术,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3D打印、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技术体系。数字技术一旦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必将引起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推动形成新型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并最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从农业生产力看,数字技术助力提升农业劳动者技能、升级农业劳动资料、扩展农业劳动对象;从农业生产关系看,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变化,农业生产关系也需要随之调整,形成了以数字技术改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造新的农产品交换模式、创新农民参与分配的方式、释放适应数字农业的农业新消费模式等的农业生产关系。这样,二者将共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要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 要健全智慧农业发展制度体系,理顺数字化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关系。由于我国正处于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期,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尚待理顺和调整。因此,需要重点从以下3方面进行制度的调整与完善:第一,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促进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智能设施应用的监督制度、网络安全的制度体系、相关数据保护的制度、农业数字化收益的利益分配制度等。第二,要根据数字技术带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探索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方法,分析数字经济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智慧农业的特点,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更好地引导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三,要强化智慧农业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让他们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在从事数字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并避免触犯法律红线。 要加大农村新基建投入,夯实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智慧农业要发展,数字新基建需先行。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农村数字新基建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条件。第一,设立农村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建设一批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在原有4G网络、光纤入户的基础上,对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同时进行地区基站布局,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改造一批传统网络基础设施。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上融合新型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开发数据存储分析、高效能计算、综合开发利用等特定环节和领域的农业互联网支撑平台。第三,培养一批融合应用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融合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环节数字信息化建设,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展社会层面农村教育、医疗等项目合作,通过跨界融合的数字农村基建,构建农村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 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劳动资料深度融合,全面升级农业装备智能水平。技术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劳动资料即劳动工具显示出来的,智慧农业的数字化技术水平也要通过农业劳动资料的水平体现出来。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加大农业数字化装备体系建设。第一,建立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服务”为特征的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第二,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进一步强化智慧农业基础数据云平台的应用和服务功能,搭建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全域农业大数据智能管理平台。第三,加强基于卫星导航的智慧农业装备关键技术攻关,突出解决农业装备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第四,要对参与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数字型试点企业、智慧园区等示范基地给予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购置补贴等方式,加快推广农业智能装备应用。 要注重引培结合,提升智慧农业劳动者的技能。农业劳动者是数字经济时代创造农产品价值的源头。而现阶段,我国农民对数字技术还是一知半解,数字化素养相对偏低,难以满足智慧农业发展需要。因此,各地要注重引培结合,大力解决农村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第一,采取各种灵活形式,吸引涉农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字技术人才为智慧农业各环节提供服务,并依托他们加快培养一批智慧农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逐步解决智慧农业人才缺乏的困境。第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要定期组织智慧农业人才培训,对农民进行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数字技术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的能力。第三,积极推进智慧农业人才下乡活动,重点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数字化帮扶,快速提升其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从而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