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军事帝国-纷乱的中世纪与欧洲的再整合(一)

 月亮是什么 2022-11-19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1

东方,进入新的保守稳定态

文章图片2

关于东方帝国的盛衰告一段落,我们可以掉回头看看西方了,唐帝国的盛世破灭于公元751年安禄山发动的军事叛乱,并最终公元907年最终灭亡,而此时西方的拜占庭帝国还处于中兴的马其顿王朝开端,其鼎盛的尼基弗鲁斯二世到巴希尔二世时期还远未来到,距离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更是相差了近5个半世纪,因此这关于这段时间欧亚大陆的军事形势还是要做个简单的梳理。

文章图片3

唐帝国的后期曾经被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压迫,帝国皇帝所掌握的军事资源在一个多世纪的时期里主要就是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在河南和山西境内部署的防线以防御河朔强藩,一部分用于西部的“防秋”,也就是抵御吐蕃帝国的侵袭,至于其它的威胁此时倒是相对远离了唐帝国,比如东北方向的契丹、奚以及突厥的威胁被桀骜不驯的河北藩镇挡着,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则直接面对吐蕃,唐帝国终于是不用操心万里之外的中亚军事格局,而只专心于眼前的现实安全。当然十分遗憾的一点是,汉人帝国这次离开中亚是一次跨越千年的离别,直到满清帝国以满汉八旗以及汉人绿营的兵力为了对抗强大的准格尔帝国才重新打进西域。而且因为伊斯兰教的兴起,这一千年里整个中亚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过这个后面再谈。

我们比较前后不同帝国的历史会发现,西汉帝国平定了七王之乱后,帝国防御态势并未发生变化,明帝国在发生了靖难之役后也并没有从明朝初年的对外军事态势后退,帝国至少依旧稳固。但是唐帝国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被平定后,却没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这说明了叛乱发生前帝国已经孕育着现实的安全危机,整个军事防御体系是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崩溃后才无法以相同的面貌重建。而这个不稳定状态,就直接来源于马鞍、马镫等骑兵装具完善、铠甲兵器等制造技术在游牧民族地区全面扩散常熟以及游牧民族的组织体系日渐成熟后,军事政治能力全面强化并对农耕帝国形成了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农耕帝国本来是不太可能拥有唐代前期那样,对大草原深远地区投送武力并实施控制的能力的,但唐帝国条件比较特殊,其在前期因为拥有强悍的府兵制和关陇军事贵族,因而具有了远征游牧民族并取胜的能力,从而在短期内就构建起了一个以内御外,降服和裹挟着周边游牧民族进一步征服更远地区的多层脉动式军事体系,塑造了一个让现代中国人依旧憧憬与自豪的大唐盛世。但这个体系在唐帝国内陆农耕居民的军事能力消退后,就成了一个靠着惯性维持的不稳定体系,一旦失稳就再也无法恢复原状。

而且不止是唐帝国无法恢复,往后千年的其它汉人王朝也都是如此,比如宋朝,它依靠建立起科举制度解决了皇权的神圣性问题,从而有了稳固的权威-信仰结构,但却无法复制唐帝国的军事能力。不管是东北方的契丹王朝,还是西北方的党项人建立的西夏,都是它无法逾越的强敌,更不要说穿过河西走廊将汉人的影响力再一次投射到中亚地区了。这种格局直到明帝国仍未改变,其继续保持了从唐中叶以来的收缩性防御态势,其并不具有对长城外的草原大漠和西域进行远征和治理的能力,因此明帝国在内乱后才可以恢复如初,因为本来就已经是基于民族基本生存范围线构建的相当保守的防御体系,是退无可退的局面。

文章图片4

唐帝国面对的困局,其实也是那个时代欧亚大陆其它农耕民族地区所面对的,尤其是当7世纪后随着气候变化,大量的游牧和海洋民族的居民试图迁徙到农耕帝国内部时,所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大,每一个地区的农耕国家都不得不想尽办法来应付这个危局。7世纪时唐帝国以西还是萨珊波斯帝国,这个帝国一直以来面对的主要是三个方向的敌人,东北方向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南部阿拉伯半岛方向贝都因人等尚武的游牧部落,以及西部的拜占庭帝国。和唐帝国面对的情况不同,波斯帝国东北部首先是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以及帕米尔高原山麓的众多商路小国,它们构成了和中亚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缓冲区,因此游牧大帝国的直接冲击相对不如中国所面对的那么强烈。而南方的沙漠游牧民族虽然战斗力颇为强悍,但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长期缺少组织,没有形成大的军政势力,威胁也不大,因此波斯人一直把对拜占庭作为了自己最主要的威胁而不断发动战争。当然,这两个强国之间的战争也关系着很现实的利益争夺,如东地中海沿岸的肥沃的叙利亚草原,繁荣的商业城市安条克等,都是让人垂涎的肥肉。而拜占庭此时除了东面要硬抗波斯帝国,在其北部巴尔干方向要抵挡保加利亚人等一波波不同民族的侵袭,也是很不轻松。

文章图片5

欧洲,维京人的搅动

不管是东罗马还是波斯,都是古典时代走出来的军事巨人,而在西罗马灭亡的西地中海地区的废墟上,这几个世纪里正陷入群雄割据或者说一盘散沙的局面,尤其是中欧、西欧,意大利和西班牙地区更是狼奔豕突,动荡不已。我们知道古罗马帝国崩溃后,东部地区由于地理的优势和人口财富的优势,得以维持住了强大帝国的基础,并又延续了一千年的国祚。而西部地区就没那么幸运,无数“蛮族”冲垮了帝国的边境,遍布在帝国境内,这些蛮族是带着原始的社会结构迁徙来的,而没有建立起错综复杂的帝国结构。因此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大陆一直处在这不同的民族互相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像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日耳曼人中的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都在尝试着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其强弱盛衰飘忽不定。我们以汪达尔人为例,这个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早年是在现德国地区生活,公元4世纪迁徙到匈牙利捷克区域,之后于公元5世纪因为东方匈奴人的威胁而迁徙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先是越过莱茵河进入现法国地区,然后又南下进入西班牙,在这里遇到了也是迁徙而来的西哥特人的强力竞争,于是又渡海南下进入北非,攻陷突尼斯后在这里建立了汪达尔人的王国,但是最终在533年,拜占庭帝国发动了由其名将贝里撒留带领的西征,将其彻底灭亡,强盛一时的汪达尔人也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由此可见,其实直到唐帝国勃兴的7世纪,欧洲大陆上各个民族国家还没有“各就各位”,现代地缘战略格局的雏形还没最终形成。

文章图片6

而且随着进入7世纪,北方维京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不止是一个带着神话到处抢劫的流窜犯,而是对整个欧洲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从寒冷冰封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乘着龙头战舰出发,开始掠袭整个欧洲的沿海地区,不管是英格兰还是波罗的海地区,乃至地中海沿岸,都不缺这些勇悍强盗的身影。

他们不止是袭击沿海地区,还会找到河流的出海口后,沿着河流上溯,深入内陆去劫掠。在早期他们的力量还较为分散,因此袭击是快速的,在对方集结起大规模的抵抗力量之前干一票就走。但是随着他们自身的力量不断整合集中,甚至开始依托其军事优势占据根据地并盘踞下来。在东欧地区的成果最醒目,也许是生存空间更开阔,人口密度低且定居居民的军事能力也较弱,维京人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快也最远,他们在公元8世纪就已经在东欧平原一路南下,沿途设置要塞加强控制,并最终占据了基辅,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基辅罗斯,当然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还是斯拉夫人。说到这里要提一下,当时的东欧斯拉夫人对于这些来自北欧的强盗叫做“罗斯人”,因此不管是基辅罗斯还是俄罗斯,维京人和俄国历史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维京人还继续南下,甚至曾经在公元907年围攻君士坦丁堡,可以说维京人的连锁店越开越大,不过维京人既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多么长远的野心,他们的不断迁徙和进击就是为了财富和荣耀,而这两样拜占庭帝国都有,因此他们是可以被收买的。拜占庭帝国深谙此道,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巴希尔二世最终将基辅罗斯借来的6000北欧武士收入囊中,成了他的最忠诚战斗力最强的“瓦兰吉卫队”,并在平定叛乱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之后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历史中,很多北欧勇武战士都选择去拜占庭帝国去做这佣兵卫队,甚至包括一些来自挪威,罗斯公国等的国王和贵族首领,到拜占庭甚至具有了镀金的意味,他们来这里徜徉雄伟壮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享受这里的锦衣、美食和美女,为皇帝冲杀疆场击退异教徒,最后带着财富回到故乡,这就是维京人对自己生命冒险的最华丽实现,反过来说,维京人显然对于拜占庭历史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文章图片7

而在西方,以挪威和丹麦人为主的北欧人则重点在中西欧发展,他们也曾在爱尔兰、英格兰、法国沿海的诺曼底等地方战斗和盘踞,对当地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顺便提一句,挪威人一路向西,先是占据了冰岛,继而又在格林兰定居下来,最终他们还曾渡过了布满流冰的北大西洋登陆到北美大陆——比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要早了好几个世纪。只不过北美大陆苦寒,又有当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威胁,这些维京人的定居点最后都消失了。

20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