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苏联模式批判(下)

 阿里木杜 2022-11-19 发布于广东
这一期主要探讨按劳分配
图片


1.6 关于按劳分配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在思考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时,马克思提出了按劳分配的观点。



例如,社会劳动日是由全部个人劳动小时构成的;各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的一份。

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

他以一种方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哥达纲领批判》


这里有两个前提:
一、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二、商品生产的消灭,从而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

2、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

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不仅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而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
在这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正因为如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从来没有说过在苏维埃政权下的国有企业中实行了按劳分配。他认为在商品生产消灭前的过渡时期,即使在国有企业中也不可能按劳动量来分配消费品。
的确,在存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力量在个人看来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此时马克思的公式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政经笔记(4)——商品拜物教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商品生产的被消灭(不是人为而是自然的过程),阶级差别不被承认,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的时候,社会产品才能直接按个人劳动量来分配。

1、生产力与人的自由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资本论》第一卷


1931年,斯大林在和德国作家艾米尔 · 路德维希的谈话中说:“'各尽所能,按劳取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公式,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公式。”这是斯大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公式。
斯大林的“按劳分配”是指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领取消费品,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时间。在存在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这个公式看起来似乎是可以实现的,但这又面临两个相互联系的极大难题:
1、如何计算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怎样计算才能有足够的激励?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离不开整个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由于竞争刺激的缺乏,人们尝试过种种激励方案,这种激励通常是与计划的完成情况挂钩的。
问题来了。这种在按劳分配名义下实施的激励,和信息障碍纠缠在一起,成为体制畸形的主要根源。奖金、工资和福利总是视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定,于是乎企业的管理行为形成了三大特征:

1、选择那些为企业带来最高绩效的指标,而不管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后果如何;
2、使计划指标最小化,同时使资源的计划分配最大化(“最小最大”战略)
每一级经济管理机关(从工厂经理到产业部部长)都利用中央计划者所得信息的不完全性,努力隐瞒生产能力,夸大投入品的需要量,以减轻计划压力。
3、厌恶变化,如厌恶生产方法和产品的创新。这是因为准备创新的努力往往不会在直接给有关单位带来利益的评价标准中充分反映出来。创新失败和对现期产出的不利影响等风险,也会成为创新单位的顾虑。

在价格扭曲和缺乏竞争的情况下,企业盈亏不取决于经营好坏。如果给企业自主权,必然会出现经理或工人侵蚀利润和资产的情况。而限制自主权,就不能根据工人的努力程度决定工资标准,造成劳动激励不足。
农业方面,由于生产空间分散和生产周期长,劳动监督极为困难,难以对劳动者的努力作出准确的度量,劳动者事实上得不到与其付出的劳动相对应的报酬。在中国,生产队的工分标准就是一个例子。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动量分配,是一种空想,因为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相反。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不可能把劳动量作为分配消费品的唯一尺度的。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那种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粗陋的共产主义,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因为它要人倒退到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
消灭商品经济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它充分发展,随之而来的将会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的两极分化(无产阶级力量增强),人们的普遍交往。这样一来,商品经济才会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
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要素,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苏联模式曾经不可避免地诞生并辉煌过,这是合理的;苏联模式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了,这也是合理的。未来,社会主义将以新的形式诞生于新的土地,这还是合理的。一切都按照客观规律来发展,我们现在正处在各种发展的质变阶段,未来不会太遥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