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胸部表线: 前正中线,胸骨线,胸骨旁线,锁骨中线 肩胛线,后正中线 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 腹部的分区: 脐区,腹上区,腹下区,季肋区(左右),腹外侧区(左右),髂区(左右) ![]() 消化系的组成:消化管 消化腺 上下消化道的概念:十二指肠及以上为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为下消化道 第一节 口腔与唾液腺 一、口腔 (一)分部 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 另:第三磨牙后两腔相通(前提患者清醒,否则易窒息) (二)各壁 上(腭)硬腭 [前2/3] 软腭 [后1/3] 下(底) 舌 舌骨上肌群 舌下腺 下颌下腺 侧(颊) 后:经咽峡通咽 咽峡:腭舌弓 腭垂(悬雍垂)舌根 腭帆游离缘 (三)舌 1.形态: ![]() 2.黏膜结构: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 菌状乳头 味觉 丝状乳头 一般感觉 舌背 舌底 舌系带 (长短影响发音) 舌下阜 舌下襞 3.舌肌 矢状切面 ![]() 舌内肌 舌上纵肌 舌下纵肌 舌横肌 舌垂直肌 舌外肌 茎突舌肌 舌骨舌肌 颏舌肌 颏舌肌的功能 同时收缩,舌尖伸向前下方;一侧收缩,舌尖偏向对侧 故临床上若一侧颏舌肌瘫痪,令病人伸舌,舌尖偏向瘫痪侧 (四)牙 1.种类 乳牙 6个月-6岁 (20个) 恒牙 6岁—— (32个) 2.命名 乳牙:乳中切牙 乳侧切牙 乳尖牙 第一乳磨牙 第二乳磨牙 5*4=20 恒牙:中切牙 侧切牙 尖牙 第一前磨牙 第二前磨牙 第一磨牙 第二磨牙 第三磨牙 8*4=32 3.牙式 乳牙用罗马数字 恒牙用阿拉伯数字 注:临床上以“+”划分四区,患者侧方向为准 4.形态 ![]() 5.结构 牙质,牙釉质,牙骨质;牙髓腔,牙根管,根尖孔,牙髓 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龈 牙髓炎--根管炎--根尖炎--牙周炎--骨髓炎 二、唾液腺 1.腮腺 (最大的唾液腺)耳廓前下方 三角形 人中中点与耳垂连线上 咬肌表面前缘穿颊开口于口腔 腮腺管 临床上腮腺炎细菌从腮腺导管进入 ![]() 2.舌下腺 舌下襞的深面,开口于舌下阜 3.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体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三角内,扁卵圆形,开口于舌下阜 ![]() 位置 形态 导管开口位置 消化系统——咽和食管 一、咽 (一)形态: 上宽下窄,前后扁窄,漏斗状,肌性间隙 ![]() (二)位置与毗邻: ![]() 上壁:颅中窝颅底 下壁:C6下缘水平接食管 前方:与三腔相通 后方:C1-C6骨壁 侧方:颈部重要的血管,神经 nerve (三)分部: 鼻咽 口咽 喉咽 (四)粘膜结构: 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鼻咽癌好发部位),咽扁桃体 咽扁桃体:成人属于退化状态,儿童的非常大,又称增殖腺;有时异常增生(增殖腺肥大) 口咽部: ![]() 舌会厌正中襞,(两侧凹窝)会厌谷,腭扁桃体,梨状隐窝 注:扁桃体上窝,会厌谷,梨状隐窝--异物易停留处 二、食管 前后扁窄的肌性管道 (一)位置 上端:C6下缘水平接咽 下端:T11水平续胃 (二)分部 颈部:5cm C6下缘-颈静脉切迹 胸部:19-20cm 颈静脉切迹-膈肌食管裂孔 腹部:1-2cm 穿过食管裂孔与胃相接 (三)狭窄 ![]() 1.起端:距门齿15cm 2.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门齿25cm 3.穿食管裂孔处:距门齿40cm 临床上从口腔下胃管需40cm以上《《25:15; 检测是否到胃:管接注射器抽胃液/快速打20ml气后把开口端放入水中看是否有气泡; 拔管时一定要在管末端用止血钳掐住快速拔管,否则到喉口位置液体易进入呼吸道。 消化系统--胃和小肠 一、胃 (一)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二)形态:(中等充盈) (三)分部: 贲门部 底部 体部 幽门部(幽门窦+幽门管) 两口两弯两切迹,外纵中环内斜行 (四)幽门瓣:幽门括约肌和黏膜形成的突起,作用是防止胃中的内容物过快地排出,平时处于关闭状态。 ![]() (五)毗邻: ![]() ![]() 上方:肝左叶,膈肌 下方:横结肠 前方:和腹前壁相贴 后方:胰,左肾,左肾上腺 右方:肝右叶 左侧:脾 ![]() 临床上,胃后壁穿孔易与胰粘连 二、小肠 分部: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一)十二指肠 1、形态:“C”形,环绕胰头 钡餐透视下,十二指肠天窗开大说明有胰头癌 ![]() 2、分部: 上部(球部):L1右侧,腔大,壁薄,黏膜平滑,溃疡的好发部位,易造成穿孔 降部:L1-L3右侧,有发达环状皱襞,有十二指肠纵襞,有十二指肠大小乳头 大乳头连接胰管和胆总管,小乳头连接副胰管 ![]() 水平部:L3前方 升部:L2左侧 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悬肌+黏膜;判断空肠起端的标志(临床意义重要,如:胃空肠吻合术 (二)空肠和回肠 左上空肠【2/5】,右下回肠【3/5】 ,无明显界限,可靠血管弓区分 空肠腔大壁厚,血管弓少(1-2级),直血管较长;回肠腔小壁薄,血管弓多(4-5级),直血管较短;血管弓=动脉弓 消化系统--大肠 分部:盲肠,阑尾,结肠(升,横,降,乙状),直肠,肛管。 形态特征: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 一、盲肠 6-8cm (一)形态:囊袋状 (二)位置:右髂区,左接回肠,上接升结肠 (三)回盲瓣 小肠肠梗阻,早期呕吐;大肠肠梗阻,晚期呕吐粪便。 ![]() 二、阑尾(引突) (一)位置:右髂区 (二)形态:蚯蚓状,5-7cm (三)特点:有发达的系膜,活动度大;根部固定于盲肠内后壁,末端游离 盆位阑尾 30%;后位阑尾 60%; 标志:三条结肠带汇集于阑尾根部 投影:右髂前上棘和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麦氏点,即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点 ![]() 三、结肠 升结肠 15cm 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 横结肠 50cm(有系膜,活动度大) 降结肠 25cm 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 乙状结肠 40cm(系膜更发达) 四、直肠 (一)位置 上端:第三骶椎 下端:盆膈 ![]() (二)弯曲 骶曲,会阴曲;临床上灌肠采取左侧卧位 ![]() (三)粘膜横襞 三个 中间的横襞是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检查的标志性结构 ![]() 五、肛管 (一)位置:盆膈与肛门之间 4cm (二)黏膜特殊结构 肛柱,肛窦,肛瓣 肛直肠线,齿状线(又叫肛皮线,是黏膜和皮肤的分界线,黏膜由内脏神经管理,皮肤由躯体神经管理,疼痛特点不同),白线(肛门内外括约肌分界线) 肛门内括约肌是平滑肌,不随意肌,不控制排便;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随意肌,控制排便。 肛管黏膜下有丰富的静脉丛,若怒张并向腔内凸起则:齿状线以上为内痔,齿状线以下为外痔,齿状线上为混合痔。内痔不疼外痔疼(结合齿状线特点),都会便血。 ![]() 消化系统--肝和胰 一、肝 (一)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二)形态:上面(膈面)圆凸,借助韧带悬于膈下 2-3cm 下面(脏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H”形沟 右纵沟:前方胆囊窝,后方腔静脉窝(三条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左纵沟:前方肝圆韧带(胚胎时期脐静脉闭锁而成),后方静脉韧带(胚胎时期静脉导管) 横沟(肝门) 肝门三件 肝总管(肝左右管) 运送胆汁 肝固有动脉 营养肝脏 肝门静脉 【都分左右支】 三条肝静脉出肝的部位叫第二肝门 前缘(下界):锐薄 后缘:钝圆 (三)投影: ![]() 叩诊 ![]() 二、胰 组成: 内分泌部(胰岛细胞) 外分泌部(腺细胞) (一)位置:腹上区,左季肋区 (二)形态分部:头颈体尾,头颈部在腹中线右侧,体尾部在腹中线左侧 (三)毗邻: ![]() 横切面 ![]() 前:胃后壁 后:肝门静脉,胆总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左肾,左肾上腺 右:十二指肠(降部) 左:脾 (四)投影(体): 上界 脐上10cm 下界 脐上5cm 一、肝外输胆管道 (一)胆囊 1、位置:胆囊窝 2、形态分部:梨形 四个部分 ![]() 3、投影(底):右侧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交角处 ![]() (二)输胆管道: ![]() 胆总管:穿胰腺实质,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只输出胰液 若患者胰头癌,则胆汁排泄受阻,患者排灰白便,若胆汁逆流入肝入血,会引起全身黄染,又称黄疸。 呼吸系统--喉和鼻 组成:呼吸管道 肺 上下呼吸道概念: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一、鼻 (一)外鼻 鼻根,鼻背,鼻尖,鼻翼 (二)鼻腔 1、分部:鼻前庭 固有鼻腔(以鼻阈为界) 2、鼻中隔: 组成:筛骨的垂直板,犁骨,软骨 黏膜特点:软骨区易出血 3、鼻粘膜分区:嗅区 呼吸区 4、鼻甲 鼻道 5、鼻旁窦 ![]() 额窦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半月裂孔。 二、喉 (一)位置和毗邻:C3-C6之间,上通咽,下通气管,前有舌骨下肌群,后方喉咽部,两侧有甲状腺侧叶(后方有重要的颈部动脉),大血管,神经 (二)软骨:(三)韧带: 甲状软骨,甲状软骨膜,杓状软骨,环状软骨(唯一一个成环状的),环甲膜 (环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时穿刺 (四)喉肌 功能:开闭声门,调节声带的紧张度 (五)喉腔: 1.喉口 ![]() 舌 腭扁桃体 会厌上缘,杓状会厌壁,杓状切迹围成喉口 声襞,前庭襞,声门 裂,前庭裂 2、粘膜皱襞: ![]() 喉的连结:环甲关节(环状软骨的甲关节面和甲状软骨下角组成),环杓关节(环状软骨板上缘的杓关节面和杓状软骨底的关节面构成) 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和肺 一、气管 (一)位置: 上界 环状软骨下缘(约平C6) 下界 胸骨角平面(约平T4下缘)气管隆嵴 (支气管镜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 (二)构成: 气管软骨 14-17个“C”字形缺口向后的透明软骨环 膜壁 含有平滑肌的结缔组织膜 (三)气管切开部位 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施行 甲状腺峡多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 二、主支气管 左:细长,略倾斜 右:短粗,略垂直,异物易落指此 肺叶支气管 肺段支气管 左 2 10 右 3 10 ![]() 三、肺 胎儿和未曾呼吸过的新生儿肺不含空气,比重较大,可沉于水底;呼吸者因为肺内含空气,比重较小所以能浮出水面(法医鉴定) (一)位置:纵隔两侧胸腔内 (二)形态:一尖一底三面三缘 1、肺尖:高出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上方2-3cm 2、肺底:凹面,位于膈上 3、肋面:圆凸 4、纵隔面:内面,凹面,中部为肺门(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5、膈面:下面,凹面,即肺底 6、前缘:肋面与纵隔面在前方的移行处,较锐利;左肺前缘下部有心切迹 7、后缘 8、下缘 (三)分叶:(右3左2)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叶 左肺被斜裂分成上下叶 前方听诊是上叶呼吸音的改变,后方是下叶 呼吸系统--胸膜、胸膜腔和纵膈 一、胸膜 1、概念:覆盖在肺表面(脏层)、胸廓内面(壁层) ![]() 2、壁层胸膜的分部: 纵隔胸膜,膈胸膜,肋胸膜,胸膜顶 二、胸膜腔 1、概念: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一个封闭的、潜在的腔系; 2、特点:左右各一,呈负压,互不相通;腔内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 如果胸部受外伤,造成开放性气胸,胸膜腔和外界大气压相等,肺会萎缩,患者呼吸困难;吸气纵隔移位,呼气复位,称为纵隔摆动,若刺激到迷走神经,会使心脏骤停;因此要要尽快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 结核性胸膜炎会使胸水增加,同样会造成肺萎缩,使患者呼吸困难,因此要抽出胸水;考虑液面高度确定穿刺位置,一般在肩胛线下角,7-8肋之间穿刺 ![]() 3、胸膜隐窝 膈纵隔隐窝:心尖向左侧突出形成,仅存在于左侧胸膜腔; 肋纵隔隐窝:两侧各一,左肺前缘有心切迹,故左侧较大; *肋膈隐窝:左右各一,位置最低,容量最大 三、肺与胸膜下界的投影 ![]()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线 肺下界 6 8 10 胸膜下界 8 10 11 四、纵隔 1、概念: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2、特点:上窄下宽,略偏左; 3、分部:以平对T4的胸骨角为界限分为上下两部分,又以心包的前后界把下纵隔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 ![]() 泌尿系统--总论和肾 泌尿系统 组成: 肾(泌尿) 输尿管(输尿) 膀胱(储尿) 尿道(排尿) 第一节 肾 一、形态:蚕豆形,受肝挤压,右肾低于左肾1-2cm,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两缘 ![]() 肾门: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的门户,连接了输尿管; 肾蒂:包裹出入肾门诸结构的结缔组织; 肾窦: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腔隙; ![]() 二、位置及毗邻 1、左肾:上端T11下缘,下端L2-L3之间,后面十二肋斜跨左肾中部; 前面:上端肾上腺,外侧脾,内侧上胃,中胰,下空肠结肠 ![]() 右肾:上端T12上缘,下端L3上缘,后方十二肋斜跨右肾上部; 前方:上端接肾上腺,内侧十二指肠,外侧大部分接肝,小部分接结肠 三、肾门体表投影 十二肋与竖脊肌外缘交角处 ![]() 四、肾的被膜 1、纤维囊:坚韧致密的结缔组织 与 弹性纤维共同构成; 2、脂肪囊:也叫肾床; 3、肾筋膜:分为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由它发出的一些结缔组织小梁穿过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具有固定肾脏的功能;上端和外侧封闭愈合,下端要通输尿管,内侧有血管等; 附着在膈肌下方,随呼吸上下运动,因此临床上有肾病时,将药液注入肾脂肪囊做肾囊封闭,可命患者深呼吸,若针柄动则扎在脂肪囊 五、肾剖面 实质部: 肾皮质:主要位于浅层,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伸入肾锥体之间的皮质称肾柱; 肾髓质:肾锥体,肾乳头,乳头孔; 管腔部: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泌尿系统--输尿管 第二节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一、输尿管 (一)位置:肾盂(L2水平)与膀胱之间,25-30cm (二)分部:腹部,盆部,壁内部 ![]() (三)狭窄: 上狭窄:起端,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下狭窄:输尿管的壁内部 (是泌尿系结石容易坎墩的部位,结石滞留) (四)交叉结构: 与睾丸动脉:A前输后 与髂血管:输前血后 与闭孔动脉:输内A外 与输精管:精上输下 ![]() 二、膀胱(350-500ml) (一)形态: 空虚时:锥体形,可分辨四个部分 ![]() 充盈时:卵圆形 (二)位置: 空虚时:不超过小骨盆上口(耻骨联合上方 充盈时:超过…… 空虚时是腹膜外围器官,充盈时是间位器官; 膀胱充盈状态下做膀胱穿刺,也可以做膀胱造瘘(尿道无法排尿时); ![]() (三)毗邻: 男性:后直肠 女性:后阴道,子宫 ![]() 三、膀胱三角 1、位置:膀胱底的内面 2、组成:左右输尿管、尿道内口组成的三角区 3、特点:黏膜光滑无皱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 女性尿道 短直宽,细菌易进入,故临床上女性尿道感染多于男性 ![]() 男性生殖系统 组成: 内生殖器(生殖腺,输送管道,附属腺体) 外生殖器 第一节 男性生殖腺及输送管道 一、睾丸 1、形态:扁卵圆形,前后为缘,左右为面 2、位置:阴囊内,左右各一 3、功能:产生精子(生精小管=精曲小管=曲细精管);分泌男性激素(间质细胞) ![]() 二、附睾 1、形态:新月形,头体尾 2、位置:睾丸后上方 3、功能:暂时储存精子,分泌附睾液营养精子,促进精子进一步成熟 三、输精管 ![]() (一)分部: 睾丸部 精索部 腹股沟管部 盆部 (二)特点:腔小壁厚,坚实的圆索状 (三)结扎术:阴囊根部 四、精索 柔软的索状结构 (一)位置:睾丸上端到腹环 (二)组成: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输精管 输精管血管,腹膜鞘突的残余 五、射精管 (一)合成:输精管壶腹与精囊腺排泄管汇合而成 (二)位置:前列腺实质内 (三)开口部位:尿道前列腺部的后壁 ![]() ![]() 第二节 男性附属腺体及外生殖器 一、精囊(精囊腺) 1、形态: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 2、位置: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下外侧,左右各一 3、功能:分泌淡黄色粘稠液体参与精液组成 二、前列腺 1、形态:栗子形,后方有前列腺沟(前列腺肿大时消失); 2、位置及毗邻:膀胱底下方,后方与直肠前壁紧贴,临床可做指检; 3、实质内管道:尿道,射精管,前列腺排泄管; ![]() 4、分叶:前叶,中叶,后叶,两侧叶; ![]() 5、功能:分泌浓白色碱性液体; 三、外生殖器 (一)阴茎 1、位置:韧带悬于耻骨联合前下方 2、分部:头体脚,尿道球 3、功能:排尿,排精 4、海绵体: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 ![]() (二)阴囊 1、位置:阴茎后下方的皮肤囊袋; 2、形态:分为左右两腔,容纳睾丸和附睾; (三)男性尿道(16-20cm)三狭三膨两弯曲 1、功能:排尿排精 2、分部: 后尿道:前列腺部 3cm,膜部 1.5cm 前尿道:海绵体部 12-17cm 3、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可变) 4、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三处膨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 女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 卵巢,输卵管和子宫 一、卵巢 1、形态:扁卵圆形,凹凸不平 2、位置:卵巢窝内 3、功能: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 4、固定装置:卵巢悬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卵巢系膜 ![]() ![]() 二、输卵管 1、形态:长而弯曲的喇叭形肌性管道 2、位置:子宫阔韧带上缘内(除外子宫部) 3、分部: 子宫部:位于子宫壁内的一段,直径最细; 峡部:短而直,壁厚腔窄,血管分布少,输卵管结扎术多在此处进行; 壶腹部:粗而长,壁薄腔大,腔面上有皱襞,血供丰富,行程弯曲,约占全长2/3,卵子多在此受精; 漏斗部:指状突起(输卵管伞) ![]() 三、子宫 1、形态:前后稍扁,倒置的梨形; 2、位置及毗邻:膀胱和直肠之间,上端不高于上口,下端不低于坐骨棘,保持轻度前倾前屈位两侧输卵管和卵巢,下接阴道; ![]() 3、分部 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子宫峡约1cm 子宫颈分为阴道部和阴道上部 ![]() 4、固定装置 子宫阔韧带:防止左右移位 子宫主韧带:防止脱垂 子宫圆韧带:保持前倾 子宫骶韧带:保持前屈 ![]() 相关: (一)宫外孕:受精卵未进入子宫而在输卵管发育,易造成血管破裂,大出血; (二)子宫破裂:峡部不断拉长,子宫动脉破裂,大出血; 腹部观察,若出现病理收缩环,应立即剖腹产 第二节 阴道、女性外生殖器和会阴 一、阴道 1、形态:前后壁紧贴的肌性管道 2、位置:子宫与外生殖器之间 二、外生殖器 ***,***,阴道前庭 三、前庭大腺 1、位置:前庭球后方,*** 2、开口:阴道口的两侧 四、乳房 1、形态:半球形 2、位置:3-6肋间,胸大肌浅面 3、结构:腺组织,脂肪组织,纤维组织 ![]() 五、会阴 (一)概念 广义:封闭骨盆下口(骨盆横膈膜下)所有软组织的总称 狭义:(产科会阴)人体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 (二)分部 尿生殖三角(尿生殖膈) 肛门三角(盆膈) ![]() 腹膜 一、概念 (一)腹膜:覆盖腹盆腔脏器表面及腹腔与盆腔内面的一层浆膜,分脏层和壁层 (二)腹膜腔:脏层壁层围成的不规则腔隙 腹膜内位器官: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 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子宫,充盈的膀胱 腹膜外位器官:十二指肠降部和下部,直肠中下段,胰,肾,肾上腺,输尿管,空虚的膀胱 (《3:18》先到这里,非重点内容考完试再来补充) 脉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 组成: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大小循环的概念 ![]() 大循环(体循环)左心室→右心房 小循环(肺循环)右心室→左心房 第一节 心脏(一) 一、位置及毗邻 中纵隔内,略偏左;前方1-6肋软骨,后5-8胸椎,侧面肺和胸膜腔;上方有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是膈; ![]() 二、形态(一尖一底二面三缘四沟) 心尖圆钝,游离;心尖搏动点:左5肋间,锁骨中线内1-2cm 胸肋面,膈面 左缘,右缘,下缘 冠状沟,前后室间沟,房间沟 三、心腔的结构 (一)右心房 1、分部:以界沟(界嵴)为界分为固有心房和腔静脉窦 2、结构:右心耳:突向左,内腔与房相通 梳状肌,主动脉隆突 卵圆窝 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出口:右房室口 (二)右心室 最靠前的心腔,做心内注射 ![]() 1、分部:以室上嵴为界分为漏斗部和窦部 2、结构:室上嵴,肉柱,乳头肌,腱索 隔缘肉柱分为隔侧索和节制索(内有右束支,血管) 入口:右房室口,前尖瓣,后尖瓣,隔侧尖瓣 出口:肺动脉口,前瓣,左瓣,右瓣 (三)左心房 入口:肺静脉;出口:左房室口 (四)左心室 1、分部:以前尖瓣为界分为流入道,流出道 2、结构:肉柱,乳头肌,腱索 入口:二尖瓣(前尖瓣,后尖瓣) 出口:主动脉口,三个主动脉瓣(左瓣,右瓣,后瓣) 心脏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逆流 ![]() 第二节 心脏(二) 一、房间隔及室间隔 1.房间隔: 构成:心房肌,结缔组织,心内膜 最薄区:卵圆窝 2、室间隔 构成:心室肌,结缔组织,心内膜 分部:膜性部(房室部,室间部)和肌性部 ![]() 二、心传导系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产生或传导兴奋,调节心脏节律性活动(舒张收缩) 窦房结: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Purkinje 心脏运动:冲动从窦房结发出,通过两侧结间束使心房开始收缩,还有一支到达房室结,得到冲动后通过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引起心室收缩 三、心的血管 (一)心脏的动脉 1、右冠状动脉 2、左冠状动脉 脉管2 四分十六 明天考试了,先写到这里吧,笔记考完再记 考完了,可能要挂。。好难啊,去复习组胚了,哎,后悔没早点来听课 |
|
来自: 天涯aobebd0m4x > 《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