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妙散,源于《丹溪心法》,基本组成是黄柏和苍术,各15克。常规用法,做成散剂,每次服用3到5克。还有的是做成丸剂,以及汤剂。
它能干啥呢?就是清热燥湿,应对湿热之邪。
在我的后台上,总有读者提问,关于湿热之邪的事儿。你看,这二妙散,就是应对湿热的千古良方。
而且,它的效用非常明确,可以讲随用随应,备受历代医家的喜爱。它是方剂万花丛中的一颗明珠。
二妙散,治哪里的湿热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治疗流注于筋骨之间的湿热。患者表现,就是筋骨疼痛,或腿脚痿软无力,或足部膝盖红肿热痛。
此外,若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湿疮,也可以用它治。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是患者的普遍特征。
这么说,可能还不太感性。文老师给你说一段和二妙散有关的故事,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是26岁。
你别看她正处于花一般的年纪,但是整个人,却已经卧床了。哪怕是勉强尝试走路,也是走几步之后,忽然之间摔倒,爬不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个人在两年前生了一个孩子。
生孩子以后,她所居住的环境,有一些潮湿,至此就受了寒湿之邪。
感受寒湿的结果,是这个人反复腰腿疼痛,经过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过治疗,虽然症状缓解,但是每到阴雨和寒冷时节,她就会腰腿疼。
后来,这个现象日益严重,竟让她陆续出现食欲减退、口苦、烦躁的现象。腿,就算不疼,走起路来也是酸重不已,步履蹒跚。
更可怕的是,她的下肢开始不由自主地抽筋儿。特别是她走路的时候,一旦抽筋儿,她就难以支持,径直摔倒在地。
每逢此时,她眼中含泪,万般无奈。
后来,她腿抽筋儿的现象愈加频繁。从就诊前50多天开始,此人竟然每日发作3到10次。夜间尤为明显。这就让她难以走路了,于是干脆卧床。
26岁的年轻女子,竟然因为腰腿疼痛、抽筋儿而卧床不起,那得是个什么滋味啊!
怎么办?西医的办法已经用尽,此患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沉数,舌苔黄厚而腻。细问得知,患者当下小便色黄,带下量多而黏。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什么呢?非常简单,就是二妙散原方,加上牛膝15克,木瓜9克,甘草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2剂以后,惊喜的发现,小腿抽筋儿现象竟然基本消失。
这个时候,原方稍作加减,再投15剂,患者诸证悉平,腰腿的酸痛之感,也没了。下地走路,宛如常人。
已经卧床的她,终于可以下床,继续她的精彩人生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3年的《浙江中医杂志》。
这里头的道理,是怎样的呢?
其实,你看此人就诊时的舌脉,会发现,是有湿热的。带下量多而黏,小便色黄,苔黄厚而腻,脉沉数,这些都是有湿热的表现。所谓沉脉,指的是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说明邪气郁于内,气血鼓舞不畅。沉而数,这说明患者体内是有湿热之邪的。数,主热。
所以说,这个患者当下两腿抽筋儿,其实是湿热浸淫筋脉所致。包括她的所谓坐骨神经痛,也和湿热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这个湿热,是怎么来的呢?这还是和病史有关系。两年前,她就在产后感受寒湿了。寒湿郁于内,日久会化热,形成湿热。她后来日渐出现的口苦、烦躁等感受,都是寒湿郁久化热的表现。
这个时候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清理化解患者筋骨间的湿热。什么时候,湿热没了,什么时候,她才会告别卧床。
你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二妙散,加牛膝15克,木瓜9克,甘草6克。二妙散,即苍术和黄柏各15克。
这里头,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牛膝善于补肝肾,强腰膝,通经络。这两味药,是治标的,针对下肢的酸痛不适而设。
关键,则在于二妙散的应用。二妙散,我说过,是清热燥湿的。苍术,燥湿运脾,黄柏,清热去火。两者配合,湿热之邪无处可逃。
如此,患者湿热尽去,筋骨舒展,她当然就告别病痛了。
你看,这二妙散,是不是救人于危难之间呢?
可以这么说,二妙散,作为千古名方,它对我们中国人是有很大功劳的。因为湿热之邪,作为一种常见的病邪,几千年来不断袭扰我们。一部中医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医中药和湿热作斗争的历史。在这期间,二妙散扮演了杀敌先锋的角色。
除了治疗湿热蕴于肢体导致的疼痛、酸痛、红肿热痛外,对阴囊湿疹、阴道炎等常见的湿热病,也有疗效。当然,这里最突出的,还是风湿、痛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这样的疾病。
总之,你记住,肢体为湿热所困,二妙散,是可以信赖的。当然,前提是准确辨证。医案里这个配伍,比较典型,属于二妙散的简单加味,对一般的湿热痹痛有一定效果。但非专业读者,你最好还是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