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中暑”这个词就开始流行起来了。每当有人出现头晕胸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他的周围些人就会发出一个声音:你中暑了!!!甚至有些人已经服用了中暑药后这些症状仍不缓解,遂到医院就诊,病人家属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XX人是中暑了吗?这给医院的医生出了个难题,福鼎有句谚语:中暑之人不能挂瓶,否则生命危矣。 ![]() ![]() ![]() ![]() 小暑至,盛夏始, 愿七月的每一天, 努力而丰盛。 愿我们,都能够摘到盛夏的果实。 ![]() ![]() 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 ![]() 中医按照中暑的环境和症状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其中,阳暑通常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劳动者、运动人士,症状是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及阴凉处休息,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常因过度贪凉而引发阴暑。阴暑除有阳暑之症外,往往兼见恶寒、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出汗不多,甚至无汗等情况。而阴暑则是受了暑气之后,又贪凉吹空调或者吃冰品,导致气机闭塞、腠理闭合,暑气闭于体内不能散出所致。阴暑是相对于阳暑而言。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一是发病过程是否有贪凉的行为,二是发病时由于寒侵肌表,卫阳被遏,营卫失调;也可由于寒邪困郁肺气或脾胃之阳, 从而影响了肺气的宣降, 或脾胃阳气的升降运化,因而产生了肺或脾胃经病症。 夏天高温季节,酷热难耐,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家,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时,建议行心电图、颅脑CT、腹部彩超等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 ![]() ![]() 阴暑如何解? 夏季暑热湿盛,腠理疏松,过于避热趋凉,如空调温度过低,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从而引发阴暑。《灵枢》中记有“寒暑”,李东垣论有“静而伤暑”,“静而湿胜”。夏月又是湿邪最胜之时,大多数阴暑病例都或多或少挟杂湿邪,表现为头重、身困、舌腻等。因此,湿邪往往又是阴暑证的兼挟病因。 藿香正气散能解暑,对阴暑有效,尤其出现胃肠不适症状的,有很好的效果。藿香正气散自宋代就被收入我国第一部成药方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经过一千多年的临床验证,疗效甚佳。 ![]() ![]() 一、治疗阴暑的药膳 ![]() ![]() 藿香生姜粥 ![]() 准备材料:藿香、生 姜各15克,白糖15 克(糖尿病患者不用加),粳米 150 克。 过程:先将藿香用清水煮25分钟后,过滤,留取汁液;生 姜洗净,切成薄片;粳米淘洗干净。然后将藿香汁液、粳米、生姜同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用武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炖煮 35分钟左右,加入白糖即成。 这道粥用藿香的目的,取其发汗功能。生姜的功能是解表、驱寒。由于天热易受寒凉,因此可吃一点生姜以驱寒。对于体质偏热的人,吃姜太多会上火。所以体质偏热的人不宜食用这道药膳。 ![]() ![]() ![]() ![]() 紫苏粥 ![]() 准备材料:米适量,紫苏叶10克 做法:先煮粥, 粥熟前5分钟加入紫苏叶约10克,即可食用。 紫苏有和胃止呕, 解表散寒的作用。 ![]() ![]() ![]() ![]() 生姜红糖水 ![]() 准备材料:生姜50克,红糖20克 过程:锅中加适量水,放入生姜,将水煮开后5-10分钟,调入红糖即可。 生姜有暖胃驱寒、祛风止呕等作用。 ![]() ![]() ![]() ![]() 二、中医适宜技术应用 ![]() 背部腧穴走罐:在背部两侧膀胱经循行线上涂一层凡士林,再以闪火法将罐吸拔于背部皮肤上,然后以右手握住罐体,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循着膀胱经线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隔日走罐1次。3次为1个疗程。 ![]() ![]() 阳暑如何解? ![]() 人体受暑热之后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排出暑气但受暑热太过,阳热之气过盛,就会出现阳暑的情况,这常见于一些户外工作者。由于阳暑是受热后伤津耗气所致,所以治疗措施应以清热、补气为主。西瓜皮,不但清热效果好,而且补气效果也非常理想。《伤寒论》有个方子:白虎汤,是清热的好方子,而西瓜皮就有“天然白虎汤”的美誉。因此西瓜皮有预防阳暑的功效。 ![]() ![]() 西瓜皮药膳制作方法 ![]() 准备材料:赤小豆20克,绿豆30克,西瓜皮60克。 过程:将西瓜皮洗净,削去外皮,切成丁块。将绿豆和赤小豆清洗干净,然后将三种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炖煮,煮熟后可代茶饮用,每天饮2~3次即可。赤小豆有祛湿的作用,暑必兼湿,清热的同时还必须祛湿。所以这里要加入祛湿能力强大的赤小豆。在做这道药膳时候,保留绿豆皮,绿豆皮的清热功效比豆肉还强。绿豆性寒,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可多食。 ![]() ![]() ![]() 无论是阴暑还是阳暑,按摩都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可每天按揉阴陵泉和百会、印堂等穴。阴陵泉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坚持按揉此穴,可以保持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正常,还可以把多余的“湿”祛掉。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按摩一次,两腿都需按摩,对防治中暑有一定的疗效。 阴陵泉:在胫骨内上髁下缘,胫骨内侧缘凹陷处(将大腿弯曲90°膝盖内侧凹陷处) 百会: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 印堂:在面额部,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参考文献:从阴暑的治疗谈春夏养阳;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7 年第 11 卷第 4 期 本文指导老师:黄宁 策划 | 陈金挺 陈 影 文字 | 中医内科二区 朱国链 编排 | 邓玲玲 校对 | 邓玲玲 陈丽群 出品 | 鼎医微信工作室 在这里,我们将汲取全院人文脉动,记录救死扶伤的感人情景,采撷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互动。如果您有故事,有感动,请把它记录下来发给我们,我们将向更多人分享!福鼎市医院微信平台就是鼎医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