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海艺术简历 刘文海,别署抚琴斋主,山东德州人(原籍乐陵)。初从叶效原先生习唐楷,后进修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徐利明先生。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师从王元军先生。曾被评为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书法十杰”之一。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草书委员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书法家、齐鲁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社科规划办邢侗《来禽馆真迹》研究项目(已结项)、晚明女书法家邢慈静研究项目负责人,有论文发表在《中国书法》、《书法》杂志等专业报刊,编著有邢侗精品书法丛帖——《来禽馆真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品曾多次入展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专题展——全国第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法大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第七届全国书法展,第三届楹联书法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青岛),全国首届行书大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展览。 获得的主要奖项: 中、日、韩国际书法大展 优秀奖 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最高奖—全国百家精品书法展 十佳作品奖 “黄河魂”艺术大展书法类 唯一金奖 首次全国书画公开征集兰亭奖˙牡丹杯书法展览 新人银奖(金奖空) 中国书法兰亭奖(河南) 提名奖 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展 铜奖 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百家精品书法展 精品奖 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 银奖 山东省首届、三届“泰山艺术奖”(政府奖) 铜奖 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 省展金奖 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 银奖 应邀参加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中国书法院主办),山东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有刘文海书法作品集两种。 ![]() ![]() ![]() ![]() ![]() ![]() 尚余精悍出眉间 ——为《刘文海书法作品集》而写 徐本一 “芙蓉剑法”三十六招, “紫盖剑法”四十八招。“泉鸣芙蓉”与“鹤翔紫盖”两招剑法,分别将芙蓉剑法 、 紫盖剑法每一路数十招中的精奥之处,融会简化而入一招,一招之中有攻有守,威力之强,为衡山剑法之冠…… 好在这套剑法精妙繁复,使动时圆转如意,一招与一招之间绝少斧凿之痕,从第一招到三十六招,便如是一气呵成的一式大招。(摘自金庸《笑傲江湖》三十三比剑) 观书,当往书的骨子里看。将皮相汰击尽了,去了浮影与粉饰,看到了书者的风调清浊,挥运优劣,心性雅俗。如此说来,有自标高格之嫌,我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观绝妙佳品,目光聚若一柱,细细地将观品扫描了,透透地将书者的意绪显现出来,墨痕放出了毫光,我心与之应接。敞开啊,敞开!美之力,美之动,美之韵,和随着光之波,源源绵绵地射入感美之心。得之匪浅啊,得之匪浅!上品之观,使我能量大增(旁日:此亦“吸星大法”之别例)。反之,目光遇而移,心扉开而闭,非不存关爱之心,实乃避其浸而染。养目与伤目成了观赏的界限(旁曰:甚于伤目者为伤心)。 我欲多观佳作,经典古迹可遇而不可求。遇之必若“决眦入归鸟”然。今人之佳作,有令我心动者,也作层层剖析,次第突进,宏观微观,目鉴心鉴,倘知人之佳者亦有益于已之所得。 观文海书作有令我心动处,此说并非虚语。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一次全国展的评选中,一件藕粉色洒金纸的行书作品吸引了我。幅面不大,字迹清秀,书者陌生。情不自禁偷偷掀起反面一看,竞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顿觉后生可畏,遂投一票。评选过后,未能消退记忆的,此作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刘文海书作给我的第一印象。 真正见到文海其人是在一九九七年天津,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上。届时他已获“书法十杰”荣誉称号。虽没有机会晤谈,记得在报告会散场的苍茫暮色中,一位穿棕褐色皮茄克的青年,高个子,圆脸庞,有一双大大的明眸,对我说,他就是刘文海。此前我与文海有怎样的联系,已经记不起细节来了。这次匆匆谋面,使我将其人与其书有了感性的叠加。在这一阶段,文海书作多次在全国性书展中出彩,他开始走上了再求学——专业书法工作者之路。在以后展览的评选中见到文海的书作,虽少了第一次的惊讶,但更多的是看到了文海稳健的发展轨迹。 现在当观赏其书法作品时,感到文海对笔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与友人论书札》中,他写道:“……任何一门成熟的艺术,都是以丰富的技巧表达形式为前提的。”联想到他自已弹吉它的感受,写道:“高手的日课是练习曲,特别是在办演奏会时。弹奏一首曲子,如果出现杂音,就会消弱作品意境的营造,在这门艺术里技巧的意义似乎更明确。 在《抚琴斋砚边偶感》中,他对董其昌的“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的论述。有了心有灵犀的感悟。这感悟来自书法创作的积累,更来自内心渴望突破困惑时的探求。正是不断进取的自由而执著的精神,引领着文海向更深刻更精微的层面去展示自己的艺术品格。 董其昌是宋元以后,在笔法上有所阐幽发义的大师级人物。其以禅论书,多从它物归及书道,提升书法的人生意蕴,将艺道协和,指归天人合一的中国文人精神境界。文海当在研读香光书论中纯化了自己学书的理想之路。 取墨迹的流转,融刀刻的凌厉,参化帖与碑形质区别进而表现出不同于前代的“帖”的阳刚与“碑”的阴柔, 已经成为一种书学的时尚。在这种时尚中,各人具体的取法对象和参照因素或许有所不同。但媒体传播的频繁与泛化,相互陶染砥砺,也极易削平各人的风格锋芒。如何保持和强化个人的特征,并能得到持续性的良好发展,恐怕对每一位有志于有所建树的书者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时代在同化中只将经典的位子留给少数杰出者。 文海能关注笔法问题,并将其提到风格形成的核心地位,这足以保证他在未来阶段性的学程中找到提供良好发展的资源。 如果要指出文海现阶段的不足,也是笔法嫌得略为简单。清刚、涩重、疾跃,已经在其书作的形式中得到了展露,此是其优长之处,也非泛泛者能轻易达到。但在更高更大的层面上仍然缺乏浑脱、超拔,大气的表征。我想随着技法与学养的不断含孕吐纳,文海会有新的进展,这是一个人的进展,也是一代人的进展。 最后,我要回到文章开头的引文来,这是金庸先生虚拟的一套剑法的描述,自有其纷纭妙幻之处。其实笔法何尚不若剑法,法无定法,一切动静的现象皆可为运笔形式提供通感,只不过落墨着纸是一管实实在在的笔罢了。回想二十多年来,我们对技法的探讨并不是多了,而是缺乏深刻的超越;理论的归纳也可能滞后于实践的操作。现在有年轻的一代对微观的研究更深入了,这也是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的成长点,我们应该寄厚望于象文海这样的进取者。 (本文作者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评审委员会委员) ![]() ![]() ![]() ![]() ![]() ![]() ![]() ![]() ![]() 自序 刘文海 因为对作品不满意,我编印自己作品集的想法,一再拖延。静下心来想,艺术上的“眼高手低”本是一个规律,谁又能总是体验“妙手偶得”。艺术也好,生活也罢,——“岂能尽如人意”。于是乎,我整理、筛选出近几年的50余副作品,作为创作小结。 就我个人而言,当面对着丰富的传统书法资源时,往往是无所适从的。一方面,对于传统中的经典——“二王”帖学书法的用心追摹、乐此不疲;同时,民间书法中诸如北碑、摩崖等等石刻资料又心向往之,也常常是我日课的内容。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恐怕不可能做到“五体俱精”或是“碑帖兼擅”,选择贴近自己心性的古代经典,进行学习,才是最为重要的。二十多年前,王镛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追求与书法取法时曾提出“大、拙、古、野、率”,从王先生近些年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坚定的步伐,作品也渐渐趋于厚重、苍茫、博大,这给了我以深刻的启示与影响。这是一位艺术家艺术思想成熟并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体现。成熟的艺术观念、审美理想是艺术创作与风格走向成熟的前提——近几年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这次所选50余副作品,可以隐约看出我的这一想法轨迹。尚“法”一类的作品,主要是以“二王”帖学为根基的,追求“静雅”气息;重“意”的作品则尽量汲取了碑学中点画的迟涩、老辣与苍茫,亦欲脱出“帖学”的藩篱。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或沉雄、或飞扬、或朴茂、或苍茫,即真力弥满又超拔脱俗。这其中尚“意”的部分作品,是我的用心所在,远非理想、步履蹒跚,但已然已经走在真正的艺术道路上。我时时提醒自己,在这条道路上,要背靠传统这座大山,坚定地走下去。 当代的书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发展态势,取法“二王”帖学一路的书家,以精湛的书法艺术技巧令人折服,取资民间书法的作品,又由于视野的开阔、选用素材的“无所不用其极”而各领风骚。但是在繁荣的表象下,应该冷静地看到,由于展览与交流的过于频繁,带来的是学习方法与创作风格的趋于“统一”,这又如何在作品中表达出独特的审美理想与人文关怀,艺术失去了原创性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当然,创作者艺术修养的不足、思想力度的匮乏以及急功近利也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尤其民间书法,本来就有取径资源良莠不齐的问题,因此,良好的书法功底与艺术鉴赏力是学习、发掘的前提,不如此,又如何能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耐得推敲的艺术作品呢! 如何创作出脱俗的时代精品,古人早就有精辟的见解,或曰:“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或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金玉良言都是通向艺术巅峰的“窍门”、“秘籍”,在我近几年的书法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感觉独特的艺术感悟力与“不与人同”的眼光尤为重要,最终,跟在古人的屁股后面与跟在今人的屁股后面创作出的作品,都只能是拾人牙慧的“奴书”而已。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说:“东坡作书于卷后余数尺,曰:以待五百年后人做跋,其高自标许如此。”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自信,还有其睥晲有宋一代的艺术眼光。时人曾讥讽苏书为“墨猪”,他答:“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正是这种“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特立独行的艺术思想与实践,成为了有宋一代“尚意书风”的统领,“寒食帖”这样伟大作品的诞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独特的艺术感悟力与高人一等的审美眼光,是创作出原创性作品的前提。“三流的创作,远远胜过一等的模仿”(贾又福先生语),初闻有些振聋发聩,现在我深信不疑。 “好作品中要有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又要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邱振中先生一语中的,真正感人的书法作品就应该是这样的。当然,同时做到这两点又是极为困难的。但是,既然选择了这门艺术,就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 丁酉初冬,在我的作品结册付梓之际,聊发感慨,是以为序,尚启识者不吝教我。 刘文海于抚琴斋灯下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书法作品集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