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修 青城山都江堰 2022-11-20 13:41 发表于四川 ▲俯瞰都江堰渠首 岁修制度是什么?它与都江堰有着怎样的渊源?沿着历史长河,一起来探寻都江堰的治水奥秘,聆听关于岁修的故事吧! ![]() ▲冬春枯水季,都江堰『岁修』 ![]() ![]() 折耳兔摄 ![]() ![]() ![]() 公元前274年,一项伟大的工程拉开序幕…… ![]() 鱼嘴分水堤。 李冰首先派人在江心筑成分水堤坝,请当地居民用竹子编成巨大的竹笼,在里面填满大石块后投入江中。它们累积起来,便建起了一道坚固的分水堤。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则被引向成都平原。因其前端形似鱼的嘴巴,人们称之为“鱼嘴”。除了分流,还具有一项名为“四六分水”的功能。 ![]() 飞沙堰 是内江外侧一道低矮堰坝,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分洪和排沙。 ![]() 宝瓶口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里本来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李冰治水时,花了8年时间最终将玉垒山凿开一道缺口。这道宽20米的口子因形似宝瓶,而被人们称为“宝瓶口”。 ![]() ![]() 折耳兔摄 ![]() 世上难有万全之策,“三分治、七分养”。为此,都江堰形成了每年一次的岁修制度。 ![]() ![]() ![]() 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便会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每年进行一次,故称之为岁修。隔上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并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处进行修理,就是大修。 ![]() ![]() 前人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都江堰岁修要遵循严格的时序习俗和制度。开启岁修之时,按惯例还要将位于成都上游的河流采取分批次的轮番断流。断流时间相互错开,以确保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 ![]() ![]() 遇湾截角 逢正抽心 遇湾截角是说河流弯道中“凸”起的地方,要在岁修时截去锐角,改变流向,减轻对堤岸冲击力。逢正抽心是说在顺直的河段,要在岁修时把河床挖成“凹”字型,使江水安流顺轨。 ![]()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说,要充分利用岷江流量大、坡度陡、流速快和枯水、洪水期不同的特点,合理安排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泄洪、排沙、岁修等工作。 到了清代,在前人经验之上,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全文仅60字。 ![]() ![]() ▲往年岁修场景 ![]() 秦蜀郡守李冰率领民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代维护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功效,这与历代都江堰的修缮者和拓展者的勤政廉政密不可分。 ![]() ▲吉当普:铁石治水、卢翊:恢复传统 ![]() ![]() ▲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向清朝廷称述都江堰运行情况的奏折 ![]() ![]() ▲1951年都江堰岁修照片 ![]() ![]() ▲往年都江堰放水节 ![]() 水运系乎国运,治水方能兴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都江堰灌区已成为横跨岷、沱、涪三江流域,灌溉面积达到1130万亩,造福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乐山、眉山7市40县(市、区)的特大型灌区,为四川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沿袭千年的灌区岁修制度功不可没。 ![]() ![]() ![]() ![]() 小编按:快走进都江堰,揭秘超级水利工程都江堰持续运转2200多年的奥秘吧~(图据折耳兔、青城山都江堰、何勃、云卷云舒等,部分图源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 文章转自又见都江堰 水灵妹在此表示感谢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