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都江堰的治水奥秘,聆听你不知道的“岁修”故事

 倦鸟依林 2022-11-20 发布于山西

岁修 青城山都江堰 2022-11-20 13:41 发表于四川

今年11月,
都江堰灌区一年一度的岁修工作
全面启动!

图片
俯瞰都江堰渠首

岁修制度是什么?它与都江堰有着怎样的渊源?沿着历史长河,一起来探寻都江堰的治水奥秘,聆听关于岁修的故事吧!

图片

▲冬春枯水季,都江堰『岁修』

图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全长1279千米,流域面积达13.35万平方公里水量是黄河的两倍。正是岷江强大的冲刷能力,在亿万年的沧桑变迁中,参与塑造了成都平原,衍生江源文明,堪称我们的母亲河。
图片

折耳兔摄

但它同时又泛滥成灾,旱涝无常,冲毁庄稼,卷走牛羊,令百姓苦不堪言。以致有诗云: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图片
时光的齿轮不停运转,来到了公元前276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任蜀郡郡守。至此,成都平原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刻。
图片
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源头,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作为一位水利工程师他深知一条重要的道理:水要“引”,而非“堵”。最终,他选择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图片

公元前274年,一项伟大的工程拉开序幕……

图片

鱼嘴分水堤

李冰首先派人在江心筑成分水堤坝,请当地居民用竹子编成巨大的竹笼,在里面填满大石块后投入江中。它们累积起来,便建起了一道坚固的分水堤。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则被引向成都平原。因其前端形似鱼的嘴巴,人们称之为“鱼嘴”。除了分流,还具有一项名为“四六分水”的功能。

图片
▲鱼嘴

飞沙堰

是内江外侧一道低矮堰坝,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分洪和排沙。

图片
▲飞沙堰

宝瓶口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里本来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李冰治水时,花了8年时间最终将玉垒山凿开一道缺口。这道宽20米的口子因形似宝瓶,而被人们称为“宝瓶口”。

图片
▲宝瓶口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建成后,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起到了“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功效。
图片

折耳兔摄

图片
都江堰岁修

世上难有万全之策,“三分治、七分养”。为此,都江堰形成了每年一次的岁修制度。


图片
何勃摄

至此,无论哪朝哪代,凡到四川主事者,每年冬春枯水季节便会安排人修整堰体,淘理河道,待春种前完成岁修工程。清明放水,以确保川西坝子的稻秧能顺利栽种。
图片
何勃摄

 什么是岁修
泥沙淤积会改变河道形态,从而影响工程整体的效用,所以疏浚河道必不可少。

图片
▲泄洪时的都江堰

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便会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每年进行一次,故称之为岁修。隔上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并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处进行修理,就是大修。


图片

图片
▲往年都江堰岁修

前人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都江堰岁修要遵循严格的时序习俗和制度。开启岁修之时,按惯例还要将位于成都上游的河流采取分批次的轮番断流。断流时间相互错开,以确保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图片
何勃摄

▐ 岁修的核心要旨
二王庙墙壁上嵌刻的“深淘滩,低作堰”不仅是李冰传世治水六字诀,也是都江堰岁修制度的核心要旨。
图片
深淘滩 低作堰


“深淘滩”就是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为此,相传李冰才在河床下埋石马,明代起改埋卧铁,作为深淘标志
图片


“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切忌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节增加宝瓶口的进水,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洪水季节会造成严重淤积,使工程逐渐废弃。
八字格言



遇湾截角 逢正抽心

遇湾截角是说河流弯道中“凸”起的地方,要在岁修时截去锐角,改变流向,减轻对堤岸冲击力。逢正抽心是说在顺直的河段,要在岁修时把河床挖成“凹”字型,使江水安流顺轨。

图片

图片

乘势利导 因时制宜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说,要充分利用岷江流量大、坡度陡、流速快和枯水、洪水期不同的特点,合理安排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泄洪、排沙、岁修等工作。

治水三字经



到了清代,在前人经验之上,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全文仅60字。


图片
中间三句系统描述了岁修的施工流程,首尾两句则谆谆告诫,必须以李冰的教诲防患未然,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 岁修历程
如今在都江堰的岁修中,依旧沿用了“古法截流”,因为使用杩槎(mà chá)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损害是最小的。在渠首使用特制的竹笼、杩槎、竹席、卵石、黄泥等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淤淘滩,维修堤堰。

图片

▲往年岁修场景

现在我们进入都江堰景区会看到有条笔直的大道——堰功道。其两旁各矗立着六尊青铜雕像,他们正是一代代都江堰的守护者。他们中有的遵循古法,有的不甘守旧,试图通过改进工艺的办法来减少岁修压力。
图片

秦蜀郡守李冰率领民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代维护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功效,这与历代都江堰的修缮者和拓展者的勤政廉政密不可分。

图片

图片

▲吉当普:铁石治水、卢翊:恢复传统


最近几十年来,都江堰的管理逐渐实现了科学化、自动化,水资源调度愈发科学,使得凤栖窝等处基本达到冲淤平衡,因此内江断流大修的时间间隔不断拉长,不变的是坚守“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治水箴言。
图片
▲1936年都江堰岁修工程区域平面图

图片

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向清朝廷称述都江堰运行情况的奏折

图片

民国时期的放水节
图片

▲1951年都江堰岁修照片


▐ 都江堰放水大典
为庆祝岁修的完成、祈盼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同时也为纪念李冰,清明节会举行一场隆重的放水大典。这也是除春节外,川西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图片

图片

▲往年都江堰放水节

图片
都江堰灌区

水运系乎国运,治水方能兴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都江堰灌区已成为横跨岷、沱、涪三江流域,灌溉面积达到1130万亩,造福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乐山、眉山7市40县(市、区)的特大型灌区,为四川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沿袭千年的灌区岁修制度功不可没。

图片

图片

①何勃、②折耳兔摄

都江堰灌区文化包含有水利智慧、因水而生的农耕文明、衍生的特色人居聚落及地方特色文化丰富内涵,既是成都平原天府文化的底色,也是凝聚区域文化自信与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图片

图片

云卷云舒摄

编按:快走进都江堰,揭秘超级水利工程都江堰持续运转2200多年的奥秘吧~(图据折耳兔、青城山都江堰、何勃、云卷云舒等,部分图源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 文章转自又见都江堰

水灵妹在此表示感谢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