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荆州花鼓戏剧本的轶事

 思乡远梦 2022-11-20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本人抖音号:抖音搜索思想远梦,欢迎光临。

人生多趣味、权当作消遣
——我与荆州花鼓戏剧本的轶事
  “蔡鸣凤坐大街思前想后,思家乡想父母珠泪双流……”我是一位农民,出生在荆州花鼓戏发源地仙桃市(原沔阳县)的一个偏僻的乡村。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家乡可用“一去二三里,村村都唱花鼓”的情景来形容。当时叫天沔花鼓戏,老百姓都称它是“骷髅子”戏。只要有戏到乡演出,我都要挤到前台鼓架旁或台柱边去观看,不看到“挖台脚”不放手罢休。
  父亲抗美援朝复员后,土改时我家分到了地主的“翻身屋”。在我兄弟姐妹小的时候,住房显得宽敞,于是村剧团就安排住在我家,母亲给演员们做饭、洗衣服,剧团年纪小的演员,练功累了,晚上“下汉口”尿床了,母亲总是偷偷地为他们“遮丑”,帮晒垫絮、洗床单。天沔花鼓戏的艺术哺育我成长,这话真不是我在瞎说,想起来,好多有名的师傅和演员都抱过我,擦鼻涕是经常的事。后来,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村剧团散伙了,师傅和演员们离开了我家,把些演出剧本也都丢在了我家的、剧团供奉祖师爷的神龛里,没有全部带走。那时我才七、八岁,正好在塆里的私塾启蒙读《三》《百》《千》,对这些剧本的剧目都认不完全。但我想,这些剧本肯定是好东西,于是就捆了起来,吊在了房橼上,每年的龙晒衣那天,就取下来晒一晒。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能一目十行的会看剧本了,就开始攒剧本,抄剧本。还有民歌、小曲、童谣类,如《薅草歌》《车水歌》《打硪歌》《采莲船》《十绣》《初一早起》《肩背雨伞》《三岁娃》等。舅伯是个盲人,他出去算命,我就成了他的灵杖,牵着灵杖这一头,舅伯在那一头,串乡去打生意……有些“盘朝”的戏词,如《五虎平南》《薛刚反唐》等,都是舅伯在给别人唱时,我听了记得的。耳濡目染,回到家,再誊在本子上,也不费周折。
  相比之下,我最喜欢花鼓子。我觉得花鼓戏曲调美、剧情美、戏文更美。它叙人间情,说人间事;述人间暖,诉人间冷;言人间爱,道人间恨;唱人间善,斥人间恶……称得上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奇葩、人间绝唱。天沔花鼓戏在几百年来,历代艺人口传心授,就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传统剧目。“文革”演样板戏,一些传统戏在舞台绝迹,就连一些老艺人也是只闻其名,而未见演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当上民办教师后,便注重搜集花鼓戏唱本。凡是我看过的花鼓戏,都要想方设法把它的唱本弄到手,一笔一画地誊写抄正,一本一本地用“六六粉”包装纸(可以防虫蛀)做封面,用针线装订好,放在箱子中珍藏起来。然后从那些瑰宝里吸取艺术营养,来充实自己穷教书的日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还是放不下搜集花鼓戏演出脚本的爱好,于是跑遍了我们公社大部分村湾去搜集。有些洒脱的师傅虽说不要我的钱,但总得甩二包“圆球”牌香烟意思一下。
  “秦香莲,站宫廷,珠泪洒下;成千岁,成驸马,奴的结发……”那年,潜江剧团来到我们公社演传统戏《秦香莲》,我把《站宫》的戏词用材料纸整理好后,交给水利队长,让民工在水利工地去传唱。恢复传统戏之初,民工们看到传统戏词,套上他们比土地还要熟悉的曲谱,如获至宝,也不赌博了。以增加干劲,提高挖河工效。
  我四伯伯即小就在天门徐马塆学皮匠手艺,后在天门落籍。每年春节,我们弟兄几个都要给他老人家去拜年。有一年,我们开着小队的手扶拖拉机去给四伯伯拜年,听徐马塆一个唱戏的人对我说,渔薪街上有一位名老艺人,他手里剧本多,我连酒都没有喝,就开手扶拖拉机到渔薪。我开手扶子是个活“洋盘”,车在下坡转弯时把转向捏反了,人和车撞在了路边的树上,胸脯顶肿了一大块,好在“脯腩骨”没有被顶断,回家吃了十几幅药,胸脯才不疼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至现在,我已记录搜集,并转换为电子版的花鼓戏剧本百余出,且多以改革开放前的小戏、折子戏为主。如天门的《借牛》《祭塔》,沔阳的《瞧相》《打莲湘》《平贵回窑》,钟祥的《逃水荒》,潜江的《招郎》《王瞎子闹店》等,这些剧本,荆州花鼓戏各剧团非遗保护室也实难一见。且这些剧目都是花鼓戏老艺人首演的,如沈山的《绣荷包》、沈四的《祭塔》、谢春城的《吴汉杀妻》、萧作君的《秦香莲.三官堂》、王寿银的《打补丁》、段凤㛅的《掐菜薹》、杨笃卿的《告经承》、吴鹤显的《兰桥会》、罗翠红的《桑园会》、胡顺新的《斩经堂》:邹大阶、王彩凤合演的《野老公舂米》等。
  一个剧本一个故事。有些戏词实在整理不完整时,在保持原创的基础上,我只好略加修改。如《石磙歌》就是我改过的:“我出身,本是在,高山之上;我姓石,叫磙子,来到禾场。多亏了,石匠们,将我凿上;一头大,一头小,又圆又光....”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个笨重的石磙写活了,形象生动。
  我才疏学浅,根本没有那水平来改老艺人们所留下的剧本,有时也于心不安。在这里,谨向艺术家前辈们作深深地道歉!
 
  传承荆州花鼓戏戏历史,扩大丰富上演剧目,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仅具有很高的戏曲学、历史学、文化学及审美学的艺术研究价值,而且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口头文化等方面也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仙桃籍文化名人涂阳斌老师总鼓励我选编荆州花鼓戏剧本一书,把这份遗产保护下来。有时我也想分期出版《荆州花鼓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困难,不能如偿以愿。但高兴的是,这些演出老剧目,已落在了我的手里了,总算用数字媒体把它保存了下来,也折射出荆州花鼓戏曲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一个缩影。
  人生多趣味,权当作消遣。作为一个平凡人,富贵贫穷和生命长短不由你,怎么样活法却由你!生活离不开情趣,有情趣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荆州花鼓戏是国家非遗,也得到了不断创新发展,搜集和整理剧本,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十一月二十日 写于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