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的安危

 齐鲁海风 2022-11-20 发布于山东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齐鲁海风

我的老家是一座县城,确切地说是一座乡镇,再确切一点是一座社区。

小时候,我在两个村落中间长大,我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很没有归属感。

我们家的房子随着乡政府搬迁一次次乔迁,我依然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年,家乡撤乡划镇,老家成了一座社区。

前几年,我才了解到老家乡镇下属三个社区,有8个管区,132个村。

我自小长大的社区有42 个村。

按下葫芦浮起瓢。

城区的疫情刚有缓解,老家通往城区的网约车才跑了两天,又按下了暂停键。

自2020年以来,一座县城的联防联控做得还是可圈可点的。

说实话,国内所有的县城防疫做得都不错。

老家县城没有机场,没有高铁,比起大城市,防疫没有那么难。

在这个初冬,老家县城有了疫情。

官方新闻昨天爆出5例无症状,今天爆出7例无症状,后来者居上,无症状病例每天都有新增。

昨天下午,老家县城还划出了四个高风险区域。

不过是一座县城呀!哪儿来这么多病例?

昨天早晨看到新闻后,我就很紧张,第一时间给爸妈打了电话,嘱咐爸妈少出门,少聚集。

爸妈老了,又生活在农村,对疫情警觉性差。

在他们眼里,病毒不过是新闻上的数字,永远来不到身边。

爸妈大大咧咧,身为儿女,我提心吊胆。

今天早晨看到新闻后,我就知道老家的疫情严重了。

划出高风险区域又怎样呢?

还是全员静默!

静默从县城到乡镇,从乡镇到村庄,停工,停学,停产。

县城都推出了几家保供单位,给封控在家的城区居民提供吃喝。

今天中午,听老妈说还是几个村混做核酸检测。

几个村混做核酸检测,是不安全的。

最好以小区,村为单位,哪怕一个小区,一个村安排一个大夫。

老妈说:人员流动性太强了,北上广等城市有疫情,打工的都往家里跑,早晚得出事。

主要是现在有车一族太多了,不走高速, 不走国道,不知道怎么就回来了。

回家了,守规矩也行,主动向社区报备,主动做核酸检测,主动居家隔离,但总有一些人素质差点,没有公德心。

八月底回老家休年假那次,我就觉得老家不安全。

首先戴口罩的人少,弄得我这个习惯出门戴口罩的人成了异类。

其次核酸检测不规范不标准,工作人员连口罩都不戴,更做不到一个人一消毒,核酸检测的手法更是潦草应付。

那会儿正是家乡蟋蟀节旺季,很多外地客商入乡随俗,不戴口罩。

让人很无语!

老家县城的防疫一直很小心,但病毒太狡猾,全国各地疫情此起彼伏,难免有漏网之鱼。

一旦静默,就不是两三天的事。

我和老妈说:“你那里有疫情,还不如我这里有疫情。”

比起城市,老家县城,乡镇的医疗条件太差,医疗资源紧张且有限。

好在疫情发生在初冬,老农民完成了秋收秋种。

好在老家的四合院比城市的单元楼宽敞,院子里还能种菜。

有老家的朋友发来截图:此次疫情,社区要像2020年一样管控……

2020年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已经抗疫三年了。

前几天,微信群里还有同学问:老家有疫情吗?老家的同学说:没有。

不过两天的工夫,老家就风云变幻,风声鹤唳了。

今天早晨,小区门口的核酸检测点从原来四个大夫减到了一个大夫,据说市里抽调了一部分核酸检测人员去支援老家县城了。

但愿老家的疫情能够尽快控制住,将各方面的损失缩减到最小化。

疫情三年,天下游子和老家的关系有些微妙。

老家有千千万万的游子散落在五湖四海,而千千万万的游子却只有一个老家。

老家的安危在游子的心头总是排在第一位的!

喜欢我的文章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