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洵《六国论》的逻辑谬误:3、预设前提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金色年华554 2022-11-20 发布于江西
文章图片1

一、要想客观公正的得出结论就不能预设前提

苏洵为什么要写这篇《六国论》呢?

他的原文是这样么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也就是说,苏洵不是真正为了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而是指桑骂槐,用六国被秦国灭亡的历史指斥现实中的北宋统治阶层割地求和,有辱国体。因为他站在了这个预设的前提之下,它能够得出正确的、客观的、公正的结论吗?显而易见,不能。

苏洵写这篇文章是因为:

北宋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外虚内实,强干弱枝,重文抑武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减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效能,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赵宋统治者想尽办法抑制内部的叛变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则妥协退让、屈辱求和。这种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和外交上的妥协退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东北面的辽和西北面的西夏的气焰。到了十一世纪中叶,辽和西夏更结成犄角之势,步步要挟,随时侵犯。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办法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

文章图片2

所以,把六国破灭原因归结为弊在赂秦,很明显是以偏概全,指鹿为马。从逻辑上说,六国灭亡的原因包括:变法不彻底,社会制度不够先进,政治腐朽,经济衰弱,军队力量弱势,军事技术不发达,对敌斗争策略失误等等,苏洵就是要把部分原因当做主要原因以及最重要的原因去处理,所以,逻辑上就是错误的。

二、以宋辽关系为例,探讨以地事秦是否可取

1、我们首先来看看北宋和契丹的战争博弈结果:

A、北宋付出巨大的代价战胜契丹,消灭了契丹(不可能);

B、北宋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和契丹战成平手,双方共存,战争旷日持久下去;

C、北宋付出较小的代价战胜契丹(这是不可能的,从唐末908年契丹兴起,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一直到金国1125年灭辽,辽存在了217年,其时辽师正盛),

D、北宋付出较小的代价和契丹战成平手,双方共存,战争拖下去;

E、北宋付出较大的代价,对契丹战争失败,不得不割地求和;

F、宋付出巨大的战争代价,被契丹消灭。

文章图片3

用逻辑里的排除法来说,宋辽战争或者是速胜!迅速消灭敌人,或者迅速被敌人消灭;或者是持久战!稳扎稳打地消灭敌人,步步蚕食地被敌人消灭;除此以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文章图片4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际,南有吴越、南唐、南平、武平、南汉、吴朝、大理、后蜀等国,北有定难、北汉、契丹。北宋一步一步地消灭南北割据势力,直到最后也没能够统一华夏。

当时的契丹是强大的存在,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916年建国号契丹,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938年改国号大辽,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占汴京灭后晋称帝,国号辽。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迫使辽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强盛的后周。959年后周发动北伐,辽朝宁州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随后攻克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也举城投降。当时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辽穆宗甚至有意放弃燕云十六州 。最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

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朝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宋太宗乘胜进攻幽州,辽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

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在位其间四方征战,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业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辽圣宗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宋结盟,进而威胁辽朝东部。于993年发动高丽契丹战争以降服高丽,于1009年的东征时最远攻入高丽开城。

萧太后与辽圣宗于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赠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

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

宋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使得辽朝趁机侵宋。辽兴宗一面派其弟耶律重元和萧惠在边境制造欲攻宋的声势,一面派萧特末刘六符于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此即重熙增币。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

我估计苏洵的《六国论》就写于这个时期,北宋、契丹、西夏三国鼎立,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是省油的灯,经常骚扰,北宋在两面作战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在作战时向第三方做妥协之举,而此时北宋知识分子已经看出契丹逐步衰落,外强中干,想强硬一些邀誉。

而事实上,北宋战略上做持久之举,战术上不惜颜面受损,终于在1125年联合金国灭亡了辽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