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仁康医案精选

 博采杏方 2022-11-20

发表者:赵东奇 1612人已读

    ()湿疹
   
××,男,24岁,病历号180631,初诊日期:1967313日。
主诉:全身出现红色小疙瘩瘙痒已1个月。
    
现病史:近1个月来四肢、躯干初起红色小疙瘩,搔抓后出水,全身泛发,尤以上臂和两大腿部为重,曾服汤药和注射硫代硫酸钠等未见改善。
    
检查:遍身可见散在粟粒样稍有渗水之红色丘疱疹,以四肢为明显,呈对称性和弥漫性损害,脉缓,舌正常,苔净。
    
中医诊断:粟疮。
    
西医诊断:泛发性湿疹。
    
证属:内有脾湿,蕴久化热,湿热交蒸,又受外风。
    
治则:利湿清热。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4剂。
    
二诊(317):症情同前,未见改善,瘙痒仍甚,影响睡眠。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改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药用:生地黄30g,丹参、赤芍、荆芥、苦参、地肤子、白鲜皮、二妙丸()、六一散()9g,忍冬藤12g4剂。
    
三诊(321):药后痒已减轻,皮损渐平。上方加蝉蜕6g,茜草、苍耳子各9g5剂。
    
四诊(326):药后皮损大部分平复,未见新起,晚上尚有瘙痒。前方中加赤苓9g5剂后治愈。
    (
)脂溢性湿疹
    
××,女,45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78日。
    
主诉:头皮瘙痒起小疙瘩流水结痂已4年。
    
现病史:4年来头皮经常瘙痒起小疙瘩,抓破流黏水结黄痂,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屡治少效。
    
检查:头皮部大片皮损上复脂溢性鳞屑,抓破处可见溢水、糜烂和血痂、黄痂,沿前额可见境界清晰略有浸润、潮红、溢水之皮损。舌苔薄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脂溢性湿疹。
    
证属:脾胃湿热上蒸。
    
治则:利湿清热。   
方药:生地黄30g,蒲公英、黄芩、茯苓、泽泻、车前子()、六一散()、丹皮、赤芍各9g,木通6g,水煎服,6剂。    外用生地榆90g,分5日水煎凉湿敷,每日敷4次,每次敷半小时。
    
二诊(714):药后溢水已少,痒感减轻,舌质红,苔黄腻。    上方加大青叶9g,服6剂。外用同前。
    
三诊(721):经治疗后见效,但头部两侧皮损仍红,觉痒,大便干燥,舌苔薄黄而腻。上方去丹皮、赤芍、大青叶,加生大黄(后下)3g
    
四诊(726):头额部皮损已明显减轻、稍见鳞屑,微痒,舌质淡,苔薄黄腻,脉细滑。上方去生大黄,加当归、赤芍各9g。外用祛湿膏。
    
五诊:(82)皮损逐渐趋轻,已不溢水,尚觉轻度瘙痒,舌苔脉象同前。继服上方6剂。
    
六诊(89):皮损基本治愈,偶痒。继服上方加苍耳子9g5剂,以资巩固疗效。
    (
)钱币状湿疹
    
××,男,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18日。   主诉:周身起湿疹已3(其父代诉)
    
现病史:1970年春先在左小腿出现小片红疙瘩,抓破流水渐成钱币样,不久又在右小腿出现同样皮损,逐渐波及肛门、阴茎,泛发全身,瘙痒甚剧,影响睡眠。3年来曾服中西药,疗效不显。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钱币状集簇之丘疱疹,部分糜烂、渗出、鳞
屑,搔痕累累,尤以两腿、肛门、会阴、阴茎等处为重。脉细滑,舌质淡,苔净。
    
中医诊断:湿毒疮。
    
西医诊断:钱币形湿疹。
    
证属:初为湿热浸淫,日久伤阴耗血。
    
治则:滋阴养血,除湿润燥。

方药:生地黄15g、玄参、丹参、当归、六一散()、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各9g5剂,水煎服。  外用:祛湿膏。
  
二诊(1973127):药后隔多日来诊,称药后瘙痒明显减轻,皮损亦渐趋退。    嘱服上方加地肤子15g5剂,水煎服。
    
三诊(42):药后复诊,躯干、阴茎、肛门等处皮损已消,只两腿皮损尚留三四片未消。仍嘱服上方7剂,外用药同前。
    
四诊(414):称近日吃了一些鱼腥发物,小腿部分皮损反复,又见瘙痒渗水,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滑。改拟利湿清热。生地黄30g,赤茯苓、六一散()、泽泻各9g、黄芩、车前子()6g,木通3g5剂,水煎服。    每日外用生地榆15g,水煎湿敷。    后未来复诊。19765月其父来院称,前年治愈后,2年未发。半个月前因饮牛奶后,小腿又起小片丘疱疹。,经内服除湿丸,外用五石膏30g调祛湿散9g,又治愈。
    (
)婴儿湿疹
    
××,男,1岁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511日。
    
代诉:其父称患儿湿疹已1年多。
    
现病史:患儿出生后2个月脸面即起红斑、丘疹,经常消化不良,喂奶期间大便溏泻,长大后食量大,但食后不久即便出,完谷不化,常哭闹不安。
    
检查:身体消瘦,面色咣白,头皮、脸面可见成片丘疱疹,正常皮色,不红,腹部及两腿亦起同样皮疹,呈淡褐色,渗出不多,舌苔薄白。
    
中医诊断:胎癍疮。
    
西医诊断:婴儿湿疹。
    
证属:胃强脾弱,运化不健,水湿内生,浸淫肌肤。    
    
治则:健脾理湿。
    
方药: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各45g,六一散()6g,炒麦芽9g5剂,水煎服,每次煎100m123次分服。
    
外用:收湿粉香油调敷。
    
二诊(1972516):药后大便稍稀,皮疹渐消,痒轻,晚睡渐安,继服前方5剂。
    
三诊(523)1周后复诊,皮疹基本消退,未见新起之损害。大便成形。嘱服健脾片以资巩固。
    (
)湿疹样皮炎
    
××,女,29岁,病历号56656,初诊日期:1963415 日。
    
主诉:脸面、前胸、外阴部、大腿部出现皮疹5日。
    
现病史:于5日前,先于大腿部出现成片粟粒样皮疹和小水疱,瘙痒无度,随即波及整个外阴及肛门部,出现大片红斑和丘疱疹,渗水不多,灼热和瘙痒阵作。2日来脸面、前胸亦起皮疹,大片潮红,心烦口渴,胃纳欠佳,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无服药史。
    
检查:脸面、前胸、四肢屈侧、外阴等部位可见大片红斑和丘疱疹,稍有渗出,脉象细数,舌红,苔净。
    
中医诊断:粟疮。
    
西医诊断:湿疹样皮炎。
    
证属:心火内炽,血热生风。
    
初诊:服龙胆泻肝汤3剂。
    
二诊(418):症情不减,前胸、后背、脸面均见红色粟粒疹。上方加丹皮、赤芍各9g2剂,水煎服。
    
三诊(420):仍见新发之斑丘疹,脉细滑,舌红苔黄。改拟凉血清热,解毒止痒之剂。生地黄、生石膏各30g,丹皮、赤芍、知母、竹叶、连翘、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各9g、川连3g,木通45g,赤苓、银花各12g,服6剂。
    
四诊(53):皮疹大部消退而呈暗红色,干燥发痒,大便秘结。证属热伤营血,肤失血养。改拟养血润肤止痒: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丹参、麻仁、白蒺藜、二妙丸()、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各9g,忍冬藤12g,生甘草6g,水煎服。服药10剂后皮肤瘙痒已轻,予以大枫子油外搽,继服前方5剂。12月份随访,称药后即愈,未再复发。

()过敏性皮炎
    
××,女,5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1227日。
    
主诉:脸面突然出现红肿流水3日。
    
现病史:3日来脸面突然红肿,尤以双眼睑、鼻部为明显,掀红灼热,发痒流水,结痂。未接触特殊物品,患者因高血压(血压为20090毫米汞柱),一直服降压药(药名不详),大便干,尿略黄。
    
检查:脸面红肿以眼睑鼻部明显,大片红斑上可见密集之丘疱疹、部分渗出、糜烂、结黄痂,双手和前臂亦呈较轻之类似损害,舌苔黄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面游风毒。
    
西医诊断:过敏性皮炎。
    
证属:湿热上壅。
    
治则:清热解毒,凉营利湿。
    
方药:生地黄30g,丹皮、赤芍、黄芩、蒲公英、赤苓、车前子()、六一散各9g,木通、大黄(后下)6g
    
外用:生地榆30g,水煎湿敷,每日45次,每次敷半小时。   先后服药10剂,红肿逐渐消退而愈。
    
二诊(1973629)3日前因吃鱼块后脸面又红肿,未见渗出,大便秘结,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证属:脾蕴湿热,化为火毒。
    
治则:凉营,清热、泻火
    
方用:生地黄、生石膏各30g,丹皮、赤芍、知母、竹叶、金银花、连翘、生甘草、大黄(后下)9g6剂后消退。 1974822日,第3次发作,原因不明,昨日脸面又突然红肿,大量丘疱疹发痒。嘱服前方加白鲜皮9g,服6剂后全部消退。19755月追踪,迄今未再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