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拙”的话题作文,三题同构 各有偏重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1-20 发布于山东

01




【原题再现】【湖北高中名校联盟2023高三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钱钟书先生被称为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精通六门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史、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硕的成果。他说过:“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杨振宁先生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35岁时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很多场合题词时,最喜欢题“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八个字。   
钱钟书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分别是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天赋极高的“天才”,但他们都强调“笨”“拙”“朴”,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评分指导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天赋极高的两个人都强调“笨”“拙”“朴”,反对“巧”“华”。这里的“笨”“拙”“朴”指的是做学问踏踏实实,下苦功夫、真功夫,不投机取巧不搞花架子。这就是写作时立意的关键。要围绕“踏实”“下功夫”的意义来展开论述。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聪明人”更容易依赖自己的天赋,被“聪明”迷惑、耽误。行文时若能结合这个角度,就更加全面了。

补充指导


语文畅学优 陈保侯

1.梳理材料,扣住话题

人物有两个,钱钟书和杨振宁,都是大家,都天赋过人,绝顶聪明。一个“文章不写半句空”,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二人都强调“笨”“拙”“朴”。作文话题围绕“笨”“拙”“朴”展开。

2.找出关系,暗含思辩

重点抓住两句话:①钱钟书先生:“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②杨振宁先生:“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里有对立关系,分别是“聪明与笨”“拙与巧”“朴与华”,再进一步提练,就是“聪明、巧、华”与“笨、拙、朴”的二元对立。“聪明、巧、华”代表一个层面,“笨、拙、朴”则代表另一个层面。最佳立意是以“笨”“拙”“朴”为切入口,围绕“踏实”“下功夫”的意义来展开论述论证“聪明与笨”“拙与巧”“朴与华”的思辩关系。考生如果只是取“笨”“拙”“朴”三者中的一点或两点,立意亦可,个人认为这不是最佳立意。从作文材料整体来看,“笨”“拙”“朴”是一个平行面,是一体的。

3.明确重点,领会意图

在上述的二无对立关系中,题目有这样的提示语:钱钟书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分别是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天赋极高的“天才”,但他们都强调“笨”“拙”“朴”,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文重点不是写二人的天才,而是围绕“笨”“拙”“朴”来做文章。同时还要领会到,命题人对“笨”“拙”“朴”是持赞同观点的。作文构思要兼顾二者的思辩关系,我们不否定天才、禀赋、聪明的重要性,但更强调“笨”“拙”“朴”的务实态度。天才毕竟是少数,就连天才都如此脚踏实地,我们常人就更没有理由不“笨”“拙”“朴”了。

4.紧扣概念,理解内涵

“笨”“拙”“朴”三个词语单个看来,意义上还是有差别的,但是在材料语境中,同归一类,代表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从做学问来看看,“笨”“拙”“朴”所体现的治学态度用两个字概括,就是“踏实”。进一步深思,可理解为脚踏实地、勤奋刻苦、专心执著、心无旁骛、躬耕实践、埋头苦干、沉潜蓄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摒弃浮躁、不慕浮华……具有工匠精神。“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不要投机取巧,更不要弄虚作假,强调做学问必须诚实;另一层意思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大道理至简,反璞归真,最笨拙的方法,最朴实的做法,就是最聪明的选择。

5.联系现实,深度思考

作文要求考生写出“笨”“拙”“朴”的启示意义,考生可以对钱钟书先生、杨振宁先生的“笨”“拙”“朴”引申想象,由此及彼,由人到己。治学领域需要“笨”“拙”“朴”,人生成就任何事情,何尝不如此?那种投机取巧,搞花架子,耍小聪明,恰恰是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笨”“拙”“朴”所蕴涵的道理具有普遍启示意义。从求学道路上的一名青年学生来讲,“笨”“拙”“朴”对我们的成长具有教育引领作用,无论是现在的求学,还是将来的立业,都需要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考生还可以联系当今快节奏社会,大众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流俗,诸多不务实的社会现象,剖析“笨”“拙”“朴”的现实存在意义。

【考场佳作】

        朴以载匠心,拙以成伟大

在文史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入研究和丰硕成果的钱钟书先生说过:“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苯功夫。”在物理学中做出了里程碑式贡献的扬振宁先生最喜欢的题词是“宁拙母巧,宁朴母华”。可见他们都将"笨""拙""朴"看得尤为重要。这对我们也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这几个字看似是贬义词,实则是匠心的载体,是伟大的根基。

"朴"即朴实,淳朴;"拙"即不投机取巧,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件事。它们不是守旧、固执的代名词,而是匠心的象征,伟大的基础,朴以载匠心,拙以成伟大。"朴"彰初心,以载匠心。朴实不一定代表着"无华",也是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做成一件事的基础。朴实也是一个人极其可贵的内在品德,我们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空口理论家,我们需要的是有实践结果的实干家。故官里的文物修复师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破损的文物,修补它的一针一线,一瓦一片,既繁琐又考验细致和耐心。如果没有一颗内心,又怎能让文物"活"起来,向世人展现它几千年前的繁华与灿烂。如是没有一颗朴实的内心,樊锦诗又为何把一生年华献给敦煌研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为何倾尽一生致力于让世界人民都吃饱饭?是他们的朴实守住了初心,从而有了匠心,进而有了非凡成就。

"拙"固根基,以成伟大。中国早期对研究原子弹这一关键问题很是头疼,我们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数字靠算盘打出来。即使是听起来如此拙笨的方法,我们最终也将原子弹成功发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拙不是笨,它的真正含义是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和进步。因为守住了"拙","天问"才能问天,嫦娥才得以探月。只有稳住了根基,才能在根基之上筑起高楼大厦。

"学拙毋巧,宁朴毋华"为人生固根基,为人生铺好路。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明确"拙"与"朴"的深刻含义,成功的人往往只是把一件事重复千次万次。不要畏惧在守"拙"与"朴"的路上的艰难,你所流下的汗与泪都是在为你以后的人生打好根基,为你的前途铺好路。在纷繁变化的时代里,愿我们摒弃投机取巧的心理,踏踏实实走稳自己的人生路,我们定会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愿我们都能以朴载匠心,以拙固根基,将漫漫人生路化作一片浩荡坦途,走好每一步,拥抱国家,拥抱时代,拥抱未来!


 02


【原题再现】2023届山东百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光明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巧思与拙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重在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巧思”与“拙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材料已经对“巧思”“拙力”两个概念做了解释,对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可有如下认识∶
一方面,毫无疑问,点子也是金钱,机遇更是财富,“巧思”的重要价值不容抹杀;
另一方面,总体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事要干成,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越是难成之事,越要依靠量的积累,不真卖力气,不流淌汗水,单靠动动嘴皮,一般是成不了事的。
【立意参考】
①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很重,要干的大事、难事很多,“巧思”加“拙力”(或“既靠'巧思’更靠'拙力’”),方能无坚不摧,无事而不成。
②好日子的大门,永远都是为勤奋和意志坚强者开启的,任何成功都是时间、勤奋的积累,甚至都是生命的积累;“巧思”有余而“拙力”不够,其实是源于精神不强、意志不坚,要以“拙力”为基。
                      (郓城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组)

【精彩段落】 

秉“拙力”之韧劲,亮求精之刃。精益求精,方铸光华,慎微者成大道。曹雪芹著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对每一字句的斟酌终酿成一代文学瑰宝。南仁东亲力跋山涉水寻找天眼基地,对每一寸土地的严格要求,终成就伟大工程,杨振宁曾言:“宁拙毋巧”,说的便是有恒心,有毅力。 “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巧拙并济,行且致远》)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林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物念恒心,事有所成。曾国藩便以天下之至拙胜过天下之至巧。曾国藩在带兵打仗时,从不追求奇谋诡计,而是更高一筹,注重基础战事工程的修建,常常一场下来挖的战壕是敌人的二倍之多。但就是凭借这样一股“拙力”,使他啃下不少难打的硬骨头,曾国藩曾言:“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心有所想,事有所成,拙力可胜过至巧。”(《以拙力筑巧,以巧思破拙》)

“拙力”指恒心、毅力和韧劲,惟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克险阻、成大事,钱锺书先生自青年求学时便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终成“文化昆仑”华罗庚于昏暗的写字台上演算,正是日复一日的努力成就了“华氏定理”;奥运新星全红婵以“水花消失术”惊艳评委,被问及秘决也仅有“多练”二字;部彬将砌墙这一工作练习到极致,多年的积累让他在世界技能大赛上一举得奖,刷新了中国在此方面的历史成绩……古人说“熟能生巧”,当拙力看到了回报,就完成了从“拙”到“巧”的华丽转身。(《以巧思融拙力,绘理想之宏图》)

拙乃恒心,毅力和韧劲,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决勇,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是孤灯下的苦读、熹微里的耕耘,非一味硬干、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与和人类与生俱来的怯懦懒情相抗争,“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巧思与拙力若潺潺流水与巍巍奇峰,缺一不可,但失一者,便单调之味,难有成就。(《以巧思融拙力,绘理想之宏图》)


【同题互文】 

          宁拙毋巧 宁朴毋华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颁奖盛典上,杨振宁先生本人因年龄问题缺席了这场盛典,他的学生代为领奖并带来了他亲笔题写的八个字——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先生一生最喜欢的格言,也体现了他做科学研究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思想哲学。他是全身心奉献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赤子,是心系祖国的诺贝尔得奖科学家,是真正付诸行动,促进科技强国、少年强国的华夏子孙。站在科学的塔尖,进入感动中国的殿堂,杨振宁先生“宁拙毋巧 ,宁朴毋华”的八个字,轻轻浮在纸上,重重寄于心间。

“宁朴毋华,宁拙毋巧。”是杨振宁先生对年轻一代人的期望。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不要投机取巧,更不要弄虚作假,强调做学问必须诚实。另一层意思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一步一个脚印。

以拙问道,以巧审事。杨振宁先生告诫弟子做科研要“宁拙勿巧”,他的弟子翟荟教授也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而俄罗斯素有“巧干能捕雄狮”之说。到底是“守拙”还是“巧干”,实乃一道生活的多选题,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学会以拙问道,以巧审事。拙,是一种踏实的生活态度,亦是一种务实的求学精神。拙的态度使我们脚踏实地,在稳健中前进;巧,是一种明智的处事方式,巧的方法使我们在世事纷繁中游刃有余。而何时当拙?何时当巧?则应细细斟酌。

求学问道,唯有以拙成远。以拙问道,是求学科研之本。漫漫长路,只有踏踏实实走,才能取到真经。陆游曾书:“灯下读书鸡一鸣。”就求学来说,摸黑早起,勤奋学习,以拙求进是唯一的道路。曾国藩天资平平,每篇文章他都要反复诵读数十次,才能倒背如流,虽然麻烦、辛苦,但他拙实的态度终于让他最终成了一位博学之人。科研也是如此,南仁东先生事必躬行,FAST建设与研发过程中,他每个项目都必定亲自过目,最终才打造出了国之重器。拙,使我们在求道之路上走向远方,如若比时弃拙取巧,就如搭建空中楼阁,一切都将白费。  

审事明行,唯有以巧取胜。以巧审事,是为人处事之智。“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要取巧之道。有方法,才能有效率,才能办好事。元代有位直臣名叫海晏,他直言不讳,有次上谏对皇帝的行事批斥有加,引起皇帝极度不满,最后被直接送上天庭。直谏固然表明了你的决心,但是不仅没有达到劝谏的目的,反而让自己断送性命,又有何利?相比之下,千年朝野中,多少谏臣能说会道,像战国时的邹忌,可谓“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轻易打动皇帝的心,达到谏人利国之目的。以巧审事,是一种明智的处事方式。做事讲究方法,带点巧劲,既成小我,亦成大事,何乐而不为?

    路漫漫兮,以拙问道,道因拙成。事纷纷兮,以巧审事,事因巧胜。

03


【原题再现】湖北省2021届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讲述敦煌研究者与莫高窟故事的七集系列视频《一事一生,一人一窟》于近期播出。一人一窟,每个研究者都有最钟情的一个洞窟,也是人生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一事一生,研究者选择热爱的敦煌研究为事业,终其一生,而这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传统。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之中。63岁的阿木爷爷从13岁起学习木匠手艺,凭一双巧手把寻常木头打造成各种精巧工艺品;故宫的文物修复师耗时几年甚至几十年临摹一幅画,把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拼接完整……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赞成“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选择吗?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来源:湖北省2021届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荆州中学 命题人:江  洪 )
图片

【审题指导】

本题为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由两则材料、写作任务和作文要求三部分组成。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①赞成“择一事,终一生”的做法,新时代的青年也应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做到“术业有专攻”,持续的学习、实践和积累是

关键。时代进步发展,技术更迭迅速,每个人都应该在选定的道路上不断“充

电”,持续释放能量,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举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不赞成“择一事,终一生”的做法,新时代的青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不现实。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职业应运而生,也有旧的职业消失。当代青年要做的是广泛涉猎来应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出现的新兴职业。可以举

“斜杠青年”和一些老字号开发“跨界”产品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③辩证的观点。新时代的青年应有“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但也要能顺应时代变化,调整职业发展方向;新时代的青年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步伐,勇

做时代的弄潮儿,但也要苦练本领,有核心竞争力才能立足于世。

以下几方面请注意:

①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②“你赞成'择一事,终一生 ’的人生选择吗?”题目中有这样的任务驱动,考生应较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③考生如果脱离“当今社会”的时代背景,脱离“新时代的青年”角色定位,

而另起炉灶大谈执着专注、毅力恒心、坚守所爱、工匠精神等话题,不算切题的立意角度,酌情评分。

 











 学生佳作

                            克定克一事一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前人云:粗砺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诚哉斯言,在社会文发展日新月异之时,倘若接摇摆不定,随波逐流,为时代裹挟,难免庸绿无为、一无所获;惟有笃定志向、始终如一,方能谱出自乙的韶章。

视频《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的播出,让“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选择进入了公众视野,研究者的专一与奉献令天数双众唏嘘。他们以毕生之精,投入到敦煌石窟的研究之中,集消滴而减江海,让敦煌这一古城又容光焕发,让它的文化宝藏又见天日,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专一的内涵,指引着我们用全身心的投入换得不平凡的成就!

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有万变无穷之妙用。惟精惟一,能成不凡。

人的精力毕文有很,人的才树亦非天穷,在这有限的岁月中,只有找准了方向,以投入之精气增大压强,方有水滴石穿之结果。盲目地增加广度,只会让各个领域如雪泥鸿爪,倏忽不见。请看专从木匠活五十年的“阿木爷爷”,凭坚持成就伟大,将寻常木头打造为精巧杰作;故宫文物修复师毕数载之功,或摹古画,或修青铜,或补丝织,这才有今日故宫满目的珍贵藏品。君不见苏秦刺股诵《阴符》而佩六国相印为合纵长;左思苦吟三年而述《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雨果以苦行之态将自己锁于楼上,昼夜笔耕而作《巴黎圣母院》……古今圣贤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正是这冷板凳坐穿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朝秦慕楚,见异思迁者,难有作为,难托重任。

在名利的诱感之下,在枯燥单调的坚持之下,有几人能不夺其志甘于寂寞?有几人能服膺守善、始终如一?短暂的名声、蝇头之小利,令多少人左蠢蠢欲动?在黎明前的黑暗放弃,怎能见到曙光!今日一事,明日又一事,做得何事?今日一处,明日又一处,哪得安身?像“三姓家奴”的吕布,为利改换门庭,为人所轻;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为利成汉奸,遗臭万年:参加中共一大的陈公博,反夏变节,投国民党又投日本人,身败名裂。哪有天生的坏人,只是在不断的改变中迷失自我罢了。观今日一些企业,旺旺做潮牌、五粮液搞芯片,诸如此类的“跨界”亦终以失败告终,这就是未秉专一之精神盲目转型的后果。

专一并非单一,一味,“寻章捐句老雕虫”,怎能催生苏轼这样的天才?刻苦习高尔夫的任德,亦是因生活不修而饱受后病。通才的培养生活是必要的,否则也只是低效的专一。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愿诸君克定克笃、惟精惟一,择一事终一生!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