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Who、When、Where、What、Why 2H:How、How Much 如果大家觉得这么多英文比较难记,可以进一步把它总结为: 一个人(Who ) 在什么时间(When ) 什么地点(Where ) 做了什么事(What ) 为什么(Why ) 他是怎么做到的(How ) 付出了多少(How Much )
对场景和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 有助于完善用户故事的描述 弥补考虑问题时的疏漏 二、STAR分析法
按照4个维度,对任务或者场景状态去思考及总结。 S:环境(Situation) T:目标(Task) A:行动(Action) R:成果(Result)
对于场景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有助于需求调研收集、完善用户故事的描述 规划和明确产品的关键功能 三、SMART分析法
按照5个维度,对去任务或者项目进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的思考。 S:具体项(Specific) M:可度量(Measurable) A:可实现(Attainable) R:关联情况(Relevant) T:时限(Time-based)
明确任务的边界范围 确定产品功能的需求实现效果 参考制定工作任务项规划 四、SWOT分析法
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等,依照矩阵形式排列列出,然后用系统地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1、SO(优势-机会):利用起来,增长性战略 2、WO(弱点-机会):需要改进,扭转型战略 3、ST(优势-威胁):监视起来,多种经营战略 4、WT(弱点-威胁):需要消除,防御型战略
竞品分析 自身产品的战略规划 制定核心功能方向 五、麦肯斯MECE分解法
全称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1)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 (Mutually Exclusive): 每项工作之间要独立,每项工作之间不要有交叉和重叠。 (2)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全部内容是全面、周密的、不遗漏的。 也就是说,通过麦肯斯MECE分解法,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
对场景/用户/业务等分类拆解和梳理 分析事务的各项因素及核心因素 六、WBS工作分解结构
工作分解结构,全称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WBS。WBS的过程,是把一个项目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项目分解成一项项工作,直到分解不下去为止。如: 项目→任务→工作→活动 分解好的一项项工作,可以再对应到“人、时间、资金投入”中。
明确项目任务的边界范围 梳理工作事项,制定工作进度计划 确定阶段性的可交付成果 七、用户体验5要素
对产品设计进行5个层级的划分,从“抽象”逐步到“具体”: 战略层:对应产品目标,用户需求。战略是对目标,需求的商业化方案的归纳。 范围层:对应产品的信息和功能点,涉及到产品的侧重点和取舍。 结构层:对应产品的实际落地,产品在这个层面开始具体化。 框架层:对应产品具体内容的呈现,产品进一步具体化,落实到界面。 表现层:对应产品的视觉传达和交互体验,是产品的美化。
对工作计划进行阶段化梳理 产品的全流程过程的协作中都可参考 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的需求由五个等级构成,从下到上分别是: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归属与爱的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求
对于用户需求、用户痛点的分析 九、KANO模型
通过分析“需求实现程度”与“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将需求分为以下5种类型: 兴奋型需求:让用户意想不到的好需求,实现了以后用户会赞不绝口。 期望型需求:随着需求的完成,用户满意度也逐步变好。 无差异型需求:做出来后,用户满意度也不会变好。 基本型需求:必备,理所应当。 反向型需求:做出来后,用户满意度反而变糟。 有了5种需求的分类后,可针对性地有一些应对策略,比如: 兴奋型需求:挑选成本低的亮点功能去实现 期望型需求:把可以用变成好用 无差异型需求:不用做 基本型需求:不管成本有多高都得做 反向型需求:一定不能做
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 需求分类、需求优先级迭代规划 产品上线后的反馈验证参照 (注:C端的用户需求和B端用户需求会有差异。因此,常用于C端产品的需求分析方法论的KANO模型并不能直接用于B端产品。) 十、优先级排序
以“轻重缓急”的四象限法来确定需求优先级。
新产品需求的规划排期 功能开发和缺陷解决的优先级排序 确立产品下一次迭代优化的重点和方向 日常工作的排期和处理先后顺序 十一、PDCA循环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而获得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 P:计划 (Plan)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 D:执行 (Do) ,根据已知信息,设计具体的行动方案;再根据方案,执行具体行动。 C:检查 (Check) ,总结结果,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处理 (Act),对检查的结果和问题进行具体处理,没有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敏捷项目Scrum模式或MVP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 对于需求缺陷的跟踪流程 需求的优化和迭代 十二、AARRR模型
分析获客增长的,也称为漏斗模型。 Dave McClure 在2007提出的客户生命周期模型,解释了实现用户增长的5个指标,分别是: A:获取(Acquisition) A:激活(Activation) R:留存(Retention) R:收入(Revenue) R:传播(Referral)
理解获客和维护客户的原理 根据跳转情况验证用户体验细节 十三、RFM模型
基于三个维度,分析客户消费行为特征。 R:最近一次消费 (Recency) F:消费频率 (Frequency) M:消费金额 (Monetary) 简单地根据三个维度高低划分进行的客户分类: 1、重要价值客户:R近、F频次和M金额都很高,超级的忠实客户,重点维护的VIP。 2、重要保持客户:R远、F频次和M金额都很高,说明这是个一段时间没来的忠诚客户。 3、重要发展客户:R近、M金额很高,但F频次不高,忠诚度不高,是潜力用户。 4、重要挽留客户:R远、F频次不高,但M金额高,是将要流失或者已经要流失的用户。 事实上,维度的指标可以更细,就能得到更细分的用户分类。
根据不同维度的多级指标对客户进行更细分的分类 完善用户画像或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