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免“欠债的是债主的奴仆”,你要区分生命中的“需用”和“想用”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22-11-20 发布于辽宁

今天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负债大国”,依据是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居民总负债超200万亿,人均14.7万。其中,80后人均负债达22万,90后人均负债也高达12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这组负债数字里,房贷可能是占了大头。确实,在过去几年里不断高企的房价让人们背负了巨大的债务,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直到疫情来袭,收入锐减,又有多少人因不堪重负而被迫断供。

曾经中国人以勤劳节俭热衷于储蓄著称,如今却背负着巨大的债务。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为什么很多人负债越来越多?既有大环境导向的影响和助推,也有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不少人超前消费、冲动消费,没钱也要消费(可以刷信用卡),盲目攀比,热衷于炫耀,贷款买车、贷款买房、贷款买手机、贷款网购、贷款整容,却不顾自己的收入情况,也不考虑负债的后果。

而某些商家也是借机推出各种贷款、各种信用卡,用各种手段“刺激”你去消费,“引导”你去花钱买享受。

结果你的债务如滚雪球般不断积累,直至变成了一座大山,把你压得喘不过气。尤其是当你的收入遭到冲击(比如疫情),丧失了还款能力,更是苦不堪言……

近些年来又有多少无知的青年为了一时的享受,贪图高消费,盲目贷款,不顾后果,最后遭遇诈骗,反而把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搭进去,甚至有的被逼丢了性命。媒体对这样的悲剧没少报道。 图片

我有位朋友曾经刷信用卡消费,贪图一时快乐,最终被迫进行网贷,结果掉入到这种恶性循环里。每到还款日,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以解燃眉之急,一度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后来又花了好几年的努力,不知掉了几层皮,方才从负债的泥坑里摆脱出来。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正应了箴言里那句古老的谚语:“欠债的是债主的仆人。”(“仆人”原意为“奴仆”、“奴隶”,语气非常强烈)

对那些因盲目攀比、贪图高消费而跌入债务泥坑的人们来说,首先可能是在他们的认知里混淆了“需用”和“想用”这两个概念。

“想用”的东西不一定是你“需用”的东西,甚至是对你的生命来说是一种网罗是一种败坏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想用”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某些“想用”的东西,比如最新款的手机,最新潮的衣服,最新式的汽车,很容易就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偶像。

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的生命就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不了价值感。于是,在我们的心里不知不觉种下了贪婪的种子。这也就是贪婪被等同于拜偶像的原因所在。

我们祈求“想用”的东西往往是一种“枉求”。所以,那本圣书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全 能 者是按照我们所“需用”的,而不是所“想用”的来给我们应许的。你们所“需 用”的,你们的 父早已知道了。

因此,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大环境,甚至也无法躲避那些铺天盖地的超前消费广告,但我们可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目标,分清哪些是我们生命中所“需用”的,哪些是我们所贪图所“想用”的,以我们目前所有的为足。当然,进行这样的区分,也需要智慧和宽广的眼界。

有了这样的区分,我们才可以知足常乐,才能摆脱贪婪的羁绊,更不会去盲目负债以至于跌入到“为奴”的网罗里。

其他推荐:1、善待弱者:为穷人保留一个“田角”
2、从“饶恕”到“和好”,还有多远的距离?
3、一位古希伯来诗人的“天问”:好人为何无“好报”?
4、“换位”一下,你看待别人苦难的眼光或许不再一样
5、走出误区:饶恕并非是受害者欠债于施害者,更不等于免责
6、愿世界“将刀打成犁头”,愿世间不再有“万人坑”
7“虽然…葡萄树不结果”:生命的韧性从何而来?
 歡迎关注,謝謝支持。底部“发消息”可快捷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