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城镇化:内涵、品质、特色(全文)

 找东西zdx 2022-11-20 发布于山东

推进“新型城镇化”,其关键在一个“新”字。具体说,一要深刻理解城镇化的新内涵;二要着力提升城镇化的新品质;三要努力形成城镇化的新特色。

一、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

与传统城市化相比,新型城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融入了以人为中心的新理念。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城镇的一切建设和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城镇的一切建设和发展都要依靠人民,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一切成果都应由人民共享。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的发展思路——四化同步。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四化”的概念,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把城镇化提升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揭示了“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思路。与传统城市化相比,其内涵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

新的城乡关系——突出“三农”。传统城市化,强调的是大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强化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新型城镇化,除了包含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之外,还包含推进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这是对单纯“城市化”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由中国农村小城镇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所决定的。小城镇是连结中心城市与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城市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包括城市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农村的流动、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现代化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等,都是通过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中转、传递,然后向广大农村扩散的。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载体,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地。苏南的实践证明,正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小城镇的繁荣,才推进了农村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小城镇是吸纳农村人口的蓄水池,在推进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中,除少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成为市民外,大量的农村人口将向小城镇集聚,这是由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就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的著名论断;90年代初,同志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重要思想,都对农村小城镇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这也是将“城市化”改为“城镇化”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新的发展形态——“双型”特征。新型城镇化是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村现代化紧密相联,同步发展的,必须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必将呈现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特征。

二、着力提升城镇化的新品质

自200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城市化战略以来,江苏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到2012年底,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3%。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城市化水平还有差距,但继续攀升的空间已不大。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更加着力强化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的功能,以形成和提升城镇化的新品质。其着力点主要在:

强化城市的创新功能,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科技、人才、资本、产业集聚的优势,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特别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建设服务型城市。提供高效、优质、安全的服务,满足城市全体居民生产、工作、生活的需求,是城市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中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倾向,大力加强城市各类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各类服务业业态,逐步实现城市经济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业经济为主转变。这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强化居住功能,建设宜居型城市。住有所居,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一方面,要继续解决好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保障问题;另一方面,要着力整顿城镇住宅小区交通、卫生、文化、治安环境和生态环境,让全体居民工作生活在舒适方便、整洁安全、健康和谐、生态优美的环境之中,使“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乐居”提升。

强化城市的教化功能,建设学习型城市。用现代城市文明教育全体市民,不断提升全体城市居民的素质,是提升城市品质的根本所在。要继续推进城市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要推进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协调发展;要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为在职学习和“老有所学”创造良好条件,以着力提升全体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大力推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的思想观念、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融合起来,以此培育新一代市民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在强化大中城市功能、提升品质的同时,还必须完善、强化农村小城镇的功能,使之逐步具有小城市的功能,以更好地发挥建设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的特殊作用。

三、努力形成城镇化的新特色

在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位环境、自然禀赋、历史积淀、文化底蕴、产业基础、要素集聚等的不同,都会显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此,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努力形成城镇化的新特色,特别是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新的特色:

努力形成城市产业的新特色。经济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又是以结构合理的产业来支撑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在产业上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在城市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上,长期以来,从乡镇企业的发展到近几年新兴战略产业的选择,一直存在着一哄而上、过度竞争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认真吸取这个历史教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既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态势,科学确定自己的产业定位和战略方向,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特色。大中城市如此,农村小城镇也是如此。工业强镇,要在推进新型工业上创出新的特色;农业大镇,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创出新的特色;商贸重镇,要在流通业态上创出新的特色;历史古镇,要在利用和保护文物古迹上创出新的特色;旅游名镇,要在打响品牌、提升品位上创出新的特色。

努力形成城市文化的新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提升品质、创新特色的关键因素之一。历史比较长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正是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汉楚文化、江海文化等不同的区域文化,滋养培育了苏南、苏中、苏北大中城市的不同文化品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弘扬各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使之与时代精神、现代城市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形成各个城市新的人文品质、社会风尚和城市精神。

努力形成城市建筑的新特色。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外在直观的形象,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各地城市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千城一面”的问题相当突出;不少城市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许多建筑缺乏美观,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昨天建、明天拆,道路经常“开膛破肚”,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从城市建筑上做美城市形象,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首先,对城镇的建设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既定,就如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更替而随意更改,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领导同志不要企求在自己任期内把规划做完、土地用光、空间填满,应留下足够的土地、空间让后人来建设,要相信后人会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其次,对城镇建筑要精心设计。每一座建筑的外形和色彩都要精心设计,不仅要注意单体建筑的美观,更要注重与周边建筑相协调,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把城市建筑融入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同时,要注重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个城市都应建设几个能反映个性特征的标志性建筑,让人们看到这些建筑的照片,就知道是哪座城市。在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上,苏州市“东园西区、古城居中”的总体规划,苏州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和居中古城的改造,都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努力形成城市生态的新特色。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在城市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虎踞龙盘的南京、太湖之滨的苏锡常、三山峙江的镇江、滨江临海的南通、云龙山湖的徐州、山海相连的连云港、“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平原湿地的溱潼、以河为街的周庄,等等,都有各自优美的自然风光。推进新型城镇化,应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在维护原有生态环境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新的生态特色,展现新的城镇形象。

(作者系原中共江苏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研究室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