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值得看的纪录片片单推荐(一)

 昵称71217366 2022-11-20 发布于北京

前言

「编辑部在看啥」全新改版上线啦~本周编辑们为大家推荐的是“纪录片单元”,希望大家能在工作之余,横扫焦虑,做回自己,为心灵留下一方安定之地。

《约翰·威尔逊的生活指南》是一部不具备太多现实指导意义的“生活指北”。

第一集闲聊的技巧,教你如何自然地与他人开启天气、炸鱼薯条之外的话题。

整体原则就是一定要只聊你日常生活中的事,可以让别人共情并且很快就忘掉的那种。比如可以聊家中植物的生长情况,但别提那植物会让你想到前任而心痛,否则就是“TMI”。信息过载,不仅无法隐藏真实自我,也会给他人造成负担。

这与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很火的日本街头采访,由此引发的“一种很新的采访”,以及 “看到大家都这样我就放心了”等热点有着相同的本质。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其他有用的方式来改变生活,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不可抗力”,就会发现答非所问、胡说八道有时候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种后现实主义的丧,不是真的丧,而是积极阳光正能量。

第三集提升记忆力的方式,片中记忆大师提到的方式,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也给全班传授过,很遗憾我没有习得这一技能。

约翰·威尔逊在超市里偶遇的路人,告诉他一个名为“曼德拉效应”的理论,表明人们会发现自己记忆中的一件具体的事,可能是一种记忆偏差。比如“Coca-Cola”中间究竟有没有横杆,《Sex and the City》中间到底带不带冠词,小时候家里是养猫还是养狗……记忆会随着时间变化,好在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

手持摄像机,旁白自述,不起眼的日常瞬间构成简短的单集篇幅,约翰·威尔逊用视频博主的方式记录着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纽约客的生活。

人们常说,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母亲与孩子之间才是真正的“生死之交”。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把镜头对准“生育”这一话题,亦有不少聚焦“妇产科”“儿科”的医疗题材作品,但是把生孩子和世间百态呈现的极度真实与震撼的,还要当属2016年那部让无数人感动落泪的纪录片《生门》。

《生门》真实纪录了4位遭遇极端情况的产妇诞下新生命的过程,以及其整个家庭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考验。影片没有剧本,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通过在病房、手术室中最真实的现场记录和采访,向观众展现生育这一历程的艰辛与凶险。影片甚至连剖腹、剪脐带、心肺复苏抢救等各种惊心动魄的环节,都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生育是何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懂。有时与新生相伴而行的往往不只有喜悦,还会有许多让人难以预料、难以接受的死亡和恐惧。在生产过程中大出血,心脏两次停跳、换血1万多毫升的夏锦菊;怀有双胎、患有糖尿病、随时有可能大出血的陈小凤;出现凶险性前置胎盘情况的曾宪春;以及早产后孩子不幸夭折的李双双。这四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她们的故事让不少经历过生育的人与之共情,更让人们想起自己的母亲,深刻感知到母亲的无私和伟大。

除此之外,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妇产科里,也映照着滚滚红尘中的现实百态。没有医保、家中也没有积蓄的农村家庭,为了手术和护理的五万块钱东奔西跑;在生产过程中几乎经历了两次全身换血的女子,丈夫却因为外地的生意不曾陪在身边;还有担心孩子发育不健全想要引产的家庭,以及农村一定要生儿子的习俗,这些生育过程中令人或无奈、或紧张、或气愤的现实故事,不禁让人在领悟生命真谛的同时,进一步感知到世事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

由BBC Studios制作,哔哩哔哩出品的《未来漫游指南》于11月16日正式上线。这部科幻天文科普纪录片共 3 集、每集约 50 分钟,是目前唯一一部以《三体》系列作者、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宇宙为题材,这也是刘慈欣首次深度参与国际合拍纪录片。

刘慈欣和国内外顶尖科学家联合带来了对《三体》最权威、最硬核的科学解读,包括“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徐立、美国天体生物学家 Doug Vakoch 等。

摩斯电码、电磁波、引力波,人类不断解锁新的沟通方式,第一集就涵盖了从1960年的“奥兹玛计划”到今天的“中国天眼”,人类探索聆听宇宙声音,寻找地外文明踪迹的过程。

节目第一集的前五分钟,通过震撼的未来感画面和大刘深沉的讲述,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带领观众逐渐进入这部纪录片想要探索的故事。进入正片,纪录片穿插了CG动画演示、科学家采访、宇宙资料影像、科学研究地点的实拍等,将想象力转化为直观的现实场景,以便减少在理解上的门槛和难度,让观众具备更全面的视角。

节目的宏大叙事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整部纪录片充满了科幻电影般的大片质感,令观众印象深刻;但是硬核的科学内容始终还是存在一定理解难度,因此,对于非《三体》迷、非科幻迷来说,持续观看的吸引力欠佳。

这是一部十分治愈的宠物纪录片,片中记录了猫咪、狗子、仓鼠、鸭子等多个家养宠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其中还有不少人与动物之前互相陪伴、互相温暖的温馨画面以及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

作为“新晋”铲屎官,在捡到一只成年猫咪后,我突然对“错过它之前成长经历”产生了一种遗憾感,这时候,恰巧看到了这部纪录片,而在跟随节目组镜头,见证一个个毛茸茸、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慢慢地“猪突猛进”,最终长成一个“大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生命本身的奇妙与顽强,如影片中一只布偶猫难产,小猫即将窒息,主人火速将猫咪送往医院进行剖宫产,其中一只小猫咪拿出来奄奄一息,但是宠物医生并没有放弃,抢救了很久很久,最终这只小猫咪也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挺了过来。

生命的诞生以及成长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饱含“希望”的事情,因此在当下比较阴沉的大环境容易给人心灵造成创伤的情况下,观看这样一部充满治愈力的纪录片可以让人收获内心的平静。而对于铲屎官而言,这部纪录片也对于部分养宠只是科普了科普,还是比较具有实用性的,如果你也是个“新手家长”,可以看看这部及纪录片。

《早餐中国》系列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口碑,作为美食类的 短纪录片,它的烟火气、趣味性和治愈感非常适合作为“电子榨菜”来下饭。中国人讲“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过去,从乡村到城市,人间烟火就始于家家户户桌上的第一餐饭。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餐饮行业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外来菜系的进入、连锁品牌的遍地开花很多时候让城市乃至地区的差异显得不太明显。一直觉得早餐店和菜市场,是一个城市生活气息最真实的存在。早餐,从某种程度来说,相对于其他的两餐,更加贴近家乡和家的味道。然而工作压力导致生活节奏被迫加快,吃早餐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不再是必选项,又或是时间仓促,早餐尽可能简化。偶尔还是会很怀念悠闲吃早餐的时光,比如春节放假回家的几天,虽然高碳水的早餐吃完容易犯困,但一顿合口味的早餐带来的不只是温暖的饱腹感,还有愉悦的心情。

对于人类而言,食物是融入骨血的记忆,味觉不仅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生活,《早餐中国》最打动人的恰在于此——“只需早起,就能找到故乡”。导演组在美食之外,更把镜头聚焦在人世百态,早餐店的老板和食客们大多是城市中普普通通的居民,在早餐的背后是人间况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