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外名刹应首推正定府隆兴寺”![]() (正定隆兴寺,乐活本人于2022.8拍摄) 在正定众多名胜古迹中,最具魅力、最让人震撼的当属大名鼎鼎的千年古刹隆兴寺了,也是我来正定最想去探访的。始建于隋开皇六年的隆兴寺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敕封修建的,气势雄伟,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组北宋木结构建筑群。梁思成先生曾四次来正定考察隆兴寺,并有言道:“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 ![]() (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乐活本人2022.8拍摄) 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 ![]() (1901法国人拍摄隆兴寺侧面,依次可见钟楼、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集庆阁和大悲阁,现钟楼已毁。) ![]() (正定隆兴寺平面现状草图梁思成绘,摄于隆兴寺内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馆) 寺院建筑南北纵深,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龙泉井亭等十几座殿阁。紧凑的格局,使得建筑群重叠有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因此,隆兴寺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同时,除两座碑亭以外,寺内汇集了宋、元、明、清历代风格的古代建筑,其中天王阁、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更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宋代建筑,隆兴寺也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 ![]() (隆兴寺六个全国之最,乐活2022.8拍摄) 隆兴寺的六处著名文物堪称六个全国之最,被梁思成先生誉为“艺臻极品”的建筑孤例宋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以及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同时,寺内还荟萃了历代碑碣、壁画、瓷器等艺术珍品。 ![]() (隆兴寺门口、琉璃照壁及三孔桥,乐活2022.8拍摄) (一)“天王殿”——隆兴寺最早的宋构 ![]() (天王殿外清代大修后的斗拱,乐活2022.8拍摄) ![]() ( 天王殿内柱头收分明显,有别于清式做法,而金柱上的柱头斗拱,比檐柱的更有宋构的味道。) 由照壁向北,走过三路单孔石桥,就来到天王殿前。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隆兴寺现存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为宋初龙兴寺的大山门,后世加墙改为天王殿。该殿基本保持了宋时的主要梁架结构,单檐歇山顶,覆青瓦绿色琉璃瓦剪边,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至今已经一千多年。清朝时,天王殿经历过几次大修,重修时添三浮云斗拱,主体梁架及构件仍保持宋代的工艺特点,主要梁架保留了原来形制,内部结构保存宋代风格,只是外部檐下的斗拱是清代风格,斗拱较小、重彩绘,新添旧存对比异常显著。梁思成先生见到这样斗拱的配置很是气恼,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记述:“山门宋式斗拱之间,还夹有清式平身科(补间铺作),想为清代匠人重修时蛇足的增加,可谓极端愚蠢的表现。”外檐下斗拱的清代风格,令梁思成先生很是不满意。 ![]() (天王殿内“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四大金刚是1992年的重塑之作,乐活拍摄) 现在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殿内供奉的“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殿内两侧供护世四大天王,是1982年的重塑之作,四大天王手中所执法器不同,寓意“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 ![]() (1933年大觉六师殿已坍塌,只剩一堆土丘。梁思成拍摄) 进入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和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仅余基址。梁思成先生1933年在《正定古建筑纪略》中对大觉六师殿有过记述和影像:“殿已坍塌,只剩一堆土丘,高约丈余”,“土丘东偏有高约七尺武装石坐像”。隆兴寺内这座规模最大的宋代建筑终究还是没有熬过岁月的洗礼,而只留下了砖石的基址,让我为此感到有些惋惜,这无疑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遗憾! (二)“摩尼殿”——宋构中的“艺臻极品” ![]() (隆兴寺六最之一——摩尼殿,乐活拍摄) ![]() (摩尼殿结构分解图,乐活标注) 沿大觉六师殿往北走,一座华美而又风格独具的大殿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低落的情绪立刻变得兴奋。绿色琉璃瓦覆顶,飞檐、殿脊曲线如波,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雄伟的大殿壮观、矫健、秀逸,让人为之震撼!我不禁加快脚步向它走近,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殿四面正中又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是我心念已久的宋构摩尼殿,隆兴寺中那座最大、最完整、最重要、最富美感的宋代建筑。 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是如此感叹的:“立面重檐歇山的殿身,四面加歇山抱厦,而抱厦却以山面向着四面,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梁思成先生在之后的著述和教学中,将摩尼殿作为实物中罕见实例,列入《中国建筑史》等著作。 ![]() (摩尼殿匾额,乐活2022.8拍摄) 摩尼是梵语,意为珠、宝。佛经上说:“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之意。 ![]() (1933年梁思成拍摄的摩尼殿正面) ![]() (1952年,身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梁思成专门利用暑假来正定,不顾酷暑,绘制了摩尼殿整个建筑结构图) ![]() ![]() (摩尼殿内部梁架,乐活2022.8拍摄) 摩尼殿,又名五花大阁殿,建于宋皇四年(1052年),大殿布局奇特,面阔、进深皆七间,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内部采用殿堂型构架,重檐歇山顶,四面出抱厦。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是宋《营造法式》之典范。 走进摩尼殿,立刻感觉到眼睛不够用了,除了宏大的斗拱梁柱,殿内正中设有佛坛上供奉的泥塑金装佛像、墙壁上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以及内槽北壁的泥塑五彩悬山,令人目不暇接! (殿内正中为释迦摩尼说法坐像,乐活2022.8拍摄) 殿内正中为释迦摩尼说法坐像,两侧为弟子迦叶和阿楠,这三尊彩塑为宋代原塑。前边的两尊佛像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明朝成化年间补塑。匆匆拍了照片,我就直接奔向壁后的五彩悬塑观音像。 ![]() (隆兴寺六最之一,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乐活2022.8拍摄) 只见后壁悬山中,一尊高3.4米的五彩塑观音菩萨像倒坐在普陀仙山之中,因观音菩萨有众生普渡不完,誓不回头的大慈大悲,就形成“倒座观音”的形象。仙山中的观音菩萨头戴宝冠,披巾自肩下垂,璎珞项饰遮于胸前,露臂赤足,神情闲适了然;右足屈膝搭左腿,右手绕膝轻抚左手腕部,头微右侧,身稍前倾;面容恬静,柳叶眉下,凤目微睁,面露笑意,俯视群生,眼光中透露着智慧与惠和,似乎探寻过往人们的喜怒哀乐,微倾的脸庞,似乎询问过往人们的悲喜忧愁。 ![]() (左图山本明1907-1912拍摄的背坐观音菩萨,1923年鲁迅先生在北平山本照相馆买下此版照片,右图乐活拍摄) 这种人格化的观音形象,挣脱了想象又不拒绝想象,令人叹为观止。难怪鲁迅先生1923年在山本照相馆见到这尊观音菩萨像的照片后为之倾倒,称别的佛像是”把人神化“,而这尊佛像是”把神人化”了,盛赞她是“东方美神”,并置其照片于家中书桌上。梁思成先生也为”东方美神“所倾倒,说”她多么富有人情味“。 望着眼前的如此庄严美丽的“东方美神”,我也在想,如果鲁迅先生到摩尼殿见到实景的“东方美神”,那又将被惊艳成什么样子呢? ![]() (“东方盛景”,乐活2022.8拍摄) 而环绕五彩塑观音菩萨像四周墙壁上现存422平方米的明代壁画,同样也是令人目不给视。整面壁画以青绿色为主,间有沥粉贴金,其中大殿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保存完好。”东方胜景“画面长9.36米,高7米,以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绘有佛陀、菩萨、罗汉、乐伎、圣众400余身,场面宏大,色彩艳丽,令人震撼!张老师介绍说:在修复壁画时,敦煌研究院的专家来这里看后,都称赞这里的壁画看上去比敦煌壁画更为精美! ![]() (左下:“鬼子母天”,右下:“大悲尊天”,乐活2022.8拍摄) 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其中东抱厦的“鬼子母天”、“大悲尊天”等也保存较好,檐墙内壁采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生动地描绘了释迎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磐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壁画以青绿色为主,间有沥粉贴金,人物众多且造型准确,笔法精细,线条流畅,神态生动,为壁画珍品。 从摩尼殿走出,望着庄严、雄伟的大殿,感叹在中国一个县级市的千年古刹里竞然藏有世界级的精美建筑、壁画和彩塑,随意一件宝物就是历史、就是文化! ![]() (“戒坛”二字为康熙御笔,乐活2022.8拍摄) 出摩尼殿,穿过牌楼,即是戒坛。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才能设置。隆兴寺的戒坛是一座四角攒尖顶、重檐三滴水的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所悬竖匾上书的“戒坛”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书写。里面的石坛为明代遗存,当中供奉的是明弘治六年铸造的双面铜佛,面南的是阿弥陀佛,面北的是药师佛,像身相连,相背而坐,解除世人的所有病痛,接引众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戒坛北侧是隆兴寺的第三个院落,左右各有一座古朴的建筑,分别是转轮藏阁和慈氏阁,正殿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之一,与摩尼殿、戒坛一样,坐落于寺庙的中轴线上。 (三)“转轮藏阁”——木构建筑之杰作 ![]() (转轮藏阁,乐活2022.8拍摄) 在隆兴寺中,浸染着中国式智慧的建筑杰作不止一处,位于大悲阁右侧,坐西朝东的转轮藏阁及阁内的木制转经藏则是中国古代木构杰作之代表。 转轮藏阁是一座单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 (隆兴寺六最之一——中国最古老、最大的转轮藏,乐活2022.8拍摄) 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结构精巧,转动圆滑,单手即可推转。转轮藏建造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藏经橱。 ![]() (图为1933年梁思成先生在转轮藏殿斗拱下留影,及梁思成拍摄的转轮藏阁正侧面,乐活拍摄于隆兴寺梁思成展) ![]() (梁思成1933年拍摄的转轮藏阁内主坛佛像和梁架,乐活拍摄于隆兴寺梁思成展) ![]() (梁思成1933年拍摄的转轮藏局部照片,乐活拍摄于隆兴寺) ![]() (梁思成绘制的转轮藏阁的平面图、剖面图,乐活拍摄于隆兴寺梁思成纪念展) 关于它的价值和精妙之处,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是这样记述的:”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各梁柱间交换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鸣曲,能得到同样的悦感。“并称赞它”是木构建筑之杰作“,”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 ![]() (转轮藏部分图,乐活2022.8拍摄) 看着阁殿内这历经千年沧桑的梁架斗拱和充满着玄机的转轮藏,深深地感受到梁先生当时的“高兴地发狂”是什么概念了,中国古代工匠们超凡智慧和那鬼斧神工的制造技艺怎么又不令人震撼呢! ![]() (慈氏阁正面 乐活拍摄) ![]() 与转轮藏阁东西对应的慈氏阁也是宋代楼阁,外观相似,均为单檐歇山顶,二层楼,下层带抱厦;但楼层结构作法有所不同,慈氏阁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的孤例。 ![]() (此处的永定柱结构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实物例证,是佐证《营造法式》记载的唯一北宋永定柱孑遗孤例。) ![]() (木雕弥勒佛像,乐活2022.8拍摄) 阁内2米高的须弥座上,立有高约7米的木雕弥勒佛像,或称“慈氏菩萨”,系北宋时期独木雕制。弥勒佛像身躯伟岸,双足开立于两朵青莲之上,弥勒头戴天冠,着菩萨装,手作说法印,身后饰高8.8米的火焰纹背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这尊佛像是还没有汉化的弥勒佛形象,相当宝贵。1995年采用修残补缺、随旧着色的方法进行了复原性修复。 (四)令人震撼的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像 ![]() (大悲阁空中照片为网络下载) 在这个第三个院落里,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于宋初开宝年间(968-976年)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 ![]() (法国人拍摄于1901年,大悲阁主体西侧局部坍塌,两侧御书楼、集庆阁完好,图片左下角可见隋龙藏寺碑) ![]() (常盘大定、关野贞拍摄于1918-1924年,大悲阁局部及西侧配殿集庆阁,此时隆兴寺一片破败) ![]() (现在的大悲阁是1999年重新修建的,乐活拍摄) ![]() (隆兴寺六最之一——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像,照片由正定文保所张老师提供) 大悲阁内供奉的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立于2.25米的仰莲座上。观音法相庄严,双目低垂,俯视世间。除胸前合十的一双手臂外,身侧各有二十只手臂,每只手中绘有一眼,分别执日、月、净瓶、宝镜、宝剑、金刚杵等宝器。菩萨的40只手、40只眼,乘以佛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种境界的二十五”有“,恰得”千手千眼”,护持众生。只可惜两侧40双铜手臂经历代损毁已经残缺,在上世纪40年代大修时改为木制,仅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大佛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当地人都自然地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 ![]() (石质须弥座是北宋原物,乐活拍摄) 观音像的石质须弥座是北宋原物,高2.25米,上面采用各种雕刻技法雕刻出的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工精良,是难得一见的宋代石雕艺术珍品,令人印象深刻。须弥座与观音像一同默默地驻守在这里,阅尽了世事沧桑和荣枯兴衰,感叹岁月的流逝,一眼就是千年。 ![]() (御碑亭,乐活拍摄) 大悲阁前有两座御碑亭,分别存放了康熙皇帝手书《御制隆兴寺碑》和乾隆皇帝手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 ![]() (隆兴寺六最之一——龙藏寺碑,楷书鼻祖) 在东侧御碑亭旁不起眼的一隅,还有一通隋开皇六年(586)十二月立的石碑——《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简称《龙藏寺碑》。碑通高324厘米,宽90厘米,厚29厘米。 隋代碑刻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龙藏寺碑为著。它集北方书法之众长,对后世楷书发展影响深远,是“承前启后”开启初唐一代书风的重要阶梯。 ![]() (大悲阁后的寿槐已有1300多岁,乐活拍摄) 在大悲阁后面,沿着中轴线再向北,则是明代增建的弥陀殿,以及近代迁建而来的毗卢殿。而道旁的一棵寿槐引起了我的注意,寿槐已有1300多岁,是隆兴寺内树龄最高的槐树,寿槐虽然历经千年栉风沐雨,却毅然苍翠挺拔,郁郁葱葱,默默地守候在这里,见证着古寺的兴衰和更替。我静伫于寿槐前,望着它古劲的身躯,有如在与一位老者在对视,它阅尽世事的千年沧桑,无论喧嚣与落寞,还是荣辱与兴衰,都如过往烟云,随风而去,生命的轮回在岁月中悄然更迭,生生不息,坚韧挺拔,承载着历史与情怀,成为人们心灵的皈依与希望,带给人世间福报与平安…… ![]() (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殿中央1.57米高的须弥座上,供奉一尊泥塑金装阿弥陀佛。) ![]() (隆兴寺六最之一——铜铸毗卢佛像,乐活拍摄) 而位于隆兴寺中轴线最末端的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铜铸毗卢佛像也是国宝,佛像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所御制的,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莲座摞置而成。最为精妙的是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都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加上大尊主佛,和主佛头冠上的小佛,大小佛像共计1072尊,其中1000代表大千世界由佛来统治,72就是万历皇帝母亲的寿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漫步在夕阳中的隆兴寺,静穆、清幽、古韵,宛如在画中游,在历史中穿梭,楼阁殿宇间,层檐叠瓦,殿宇森森;园林古道旁,石碑林立,古树葱葱,无论是古迹遗存还是旧物复原,处处都散落着唐宋元明清,除了深味殿阁交错、纵深磅礴的建筑群带来的视觉震撼,还让我感受到了一份不一样的宁静与空明。 (五)缅怀建筑大师梁思成 ![]() 在隆兴寺的东侧院,攀松古藤枝繁叶茂,红红的石榴挂满枝头。史上这里曾是隆兴寺方丈起居的地方,现在开辟成了《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1933年4月,梁思成先生首次调查正定古建筑时曾暂居于此。 方丈院内的雨花堂、北正房和东、西厢房四座单体建筑被精心设计为四个展厅。展馆内既有梁思成成长以及求学历程的展示,也有他先后踏遍全国15个省200多个县的重大考察发现。其中,梁思成三赴正定考察的成果展最引人注目。1933年至1963年,梁思成先后三次来正定考察古建筑,以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图纸记录了正定在那时的古建筑真实状况,为正定的文物保护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正定也在梁思成古建筑保护精神指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梁思成先生对古城文物保护功不可没,把梁思成先生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开辟成纪念馆,这无疑是对梁思成先生最好的敬重与纪念。 ![]() (乐活拍摄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记得去年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之时,到清华艺术博物馆观看了“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中国建筑事业的贡献,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特别是在战火纷飞、异常艰苦的年代,他和夫人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了近2000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我被他们对古建保护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所感动。沿梁、林大师足迹去探访古建,看看梁、林两位先生曾经考察测量过的古建筑80年后的今天是什么样子?这也是我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及为中国古建保护做出贡献的前辈们的致敬! 文献参考: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梁思成著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 《梁》梁思成、林洙著 正定隆兴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 特别感谢:正定文保所研究员张永波老师提供的老照片、存图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分享。 特别声明:本文为本人原创作品,为本人亲历行走、现场观察而所感,参考相关资料均表明本人参考相关资料研究、整理,而不是简单引用、编辑。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