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弘农杨氏:一家四代当上国家领导人

 穆小 2022-11-20 发布于陕西

杨震(?-124),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名臣,弘农杨氏家族第一个太尉(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他博学多才,为官正直,不惧权贵,最终被奸臣陷害,服毒自杀。他的儿子、孙子、曾孙杨彪(被曹操冤杀的名士杨修之父)都当过太尉,一个家族连续出了四代国家领导人,弘农杨氏家族由此名扬天下。

█ 杨光亮

弘农杨氏的由来

从陕西华阴到河南三门峡一线,是东汉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全国的一大豪门望族——弘农华阴杨氏的发源地。许多杨姓的家谱都把祖先追溯到弘农杨氏。而弘农杨氏又是凭借杨震家族而闻名的。可以说,没有杨震,没有杨震家族,也就没有弘农杨氏。

据南宋史学家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晋国地位显赫的贵族羊舌氏的后代。羊舌肸(又称杨肸)的儿子名叫伯石,字食我,以所在封地为姓,称杨氏,所以叫杨石。

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晋侯(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在晋国官员祁盈家里打工的祁胜和邬藏两人,互换妻子搞淫乱活动,被祁盈发现了,把他们抓了起来。有个叫荀砾的官员,暗中拿了祁胜的贿赂,就跑到晋侯那里诬告祁盈私自抓人,逮捕了祁盈。

祁盈的好朋友杨石是个正直讲义气的人,他认为晋侯在这件事情上处理得不公平,但晋侯并不理会。一气之下,杨石替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侯大怒,这时正值晋国的几大贵族在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削弱别族,以壮大本族的势力,于是他们趁机杀死了祁盈和杨石,到晋侯面前表功。晋侯后来发兵消灭了祁氏、羊舌氏两大贵族,把祁氏的田产划分为七个县、把羊舌氏的田产划分为三个县,作为自己子孙的势力范围。羊舌肸的后代逃到华山仙谷避难,居住在华阴,称为杨氏。这就是弘农杨氏从山西迁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弘农杨氏的由来。

杨震是个上进的苦孩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约400年后,西汉时期的弘农杨氏家族出了一位杰出人物杨敞(?-公元前74年),字君平,公元前75年,被汉昭帝任命为丞相,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他的大儿子杨忠就是杨震的曾祖父。

杨震的父亲杨宝,字雅渊,自幼好学,读书很用功,对《欧阳尚书》(西汉经学专家欧阳生开创的今文《尚书》)颇有研究,远近闻名。这时候正值西汉末年,哀帝、平帝在位,朝政荒废,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法治败坏,忠奸不分。杨宝不愿意出来做官,就隐居起来,在家办经学培训班。居摄二年(7年),得知自己与龚胜、龚舍、蒋翊一起被“代理皇帝”王莽聘请为官后,杨宝一溜烟跑了,不知去向。后来王莽篡权,当了新朝(8年-23年)皇帝,他更是不肯抛头露面。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非常欣赏他的人品,对他予以特别嘉奖,并且派专车去请他出来做官。但因为年老体弱,杨宝没能进京,最终老死在家。

杨震,字伯起。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杨宝就死了。家里很穷,他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租种别人家的田地为生。他对母亲非常孝顺,被乡亲们称赞不已。

杨震自幼继承家学,后来在教育部部长桓郁的指导下,继续攻读父亲杨宝曾经研究过的《欧阳尚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当时著名的经学专家,甚至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誉。成名后,杨震离开家乡去了外地,长期住在不远的湖城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在家办经学培训班长达二十余年。当地官员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以生病为由婉绝了。

杨震:敬畏四知,大器晚成

直到50岁,杨震才开始步入仕途,经过多次升职,做到了荆州刺史、东莱(在今山东省)太守。杨震在去东莱赴任的途中,路过昌邑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时任昌邑县县长叫王密,此人正是凭借以前在荆州被杨震推荐为“茂才”才当上公务员的。王密听说杨震来了,为报答当年的知遇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揣了10斤黄金到杨震下榻的酒店看望。可是杨震不但拒收,还责备王密说:“我了解你,所以当初我才推荐你;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你这是干什么?”王密悄悄地答道:“大晚上没人会知道我给你送钱的事。”杨震摇了摇头,义正辞严地驳斥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是没人知道呢!”王密顿时无语,然后一脸羞愧地离开了。这事后来不知怎么就传开了,杨震的粉丝数量迅速增加。

杨震为官公正廉洁,决不允许有人找他或者打着他的旗号私下搞关系,走后门。他一家人的吃穿住行十分简朴;为杜绝公车私用,他还在家庭会议上强调严禁家人乘坐政府给他配备的专车,自己也经常走路上班。眼见杨震一家的日子过得这般清苦,他的一些老朋友和长辈看不下去了,劝他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子孙着想,购置点产业,对此杨震不以为然,说:“让后人称赞他们是清清白白的官员的后代,把好名声留给他们,不也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吗!”事实上,杨震就是以“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于世的。

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朝廷任命为交通部长,不久又升任教育部部长。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正,以前的博士(讲解儒学的官员)选举多弄虚作假,走过场。现在杨震一反常态,极力刹住这股歪风,荐举有真才实学的著名学者陈留、杨伦等人公开讲学,受到莘莘学子的一致称赞。

永宁元年(120年)十二月,杨震担任司徒(管民政),成为中央地位最尊贵的三公之一。

忠直为国,舍身成仁

第二年,垂帘听政的邓太后去世,阎皇后得宠,她的兄弟先后担任要职。后宫里的其他宠妃日益骄横起来,连汉安帝的奶妈王圣,也仗着抚养安帝有功,仰赖皇恩而无法无天。王圣的女儿伯荣,在宫里随意进出,拉关系,贪赃枉法。针对这些事,杨震上奏劝说皇帝:“应该赶快让王圣从宫里搬出去,让她和伯荣断绝关系,禁止她们母女互相往来,这样就能把皇上对奶妈的个人恩情和治国的原则都兼顾到了,对皇上和王圣都有好处”。结果奏疏呈上去以后,安帝不但不采纳,反而把奏疏交给王圣等人看,此后,王圣对杨震心怀怨恨。伯荣更加骄奢淫乱,与已经去世的朝阳侯刘护的堂哥刘瑰勾搭成奸。刘瑰居然还把她娶回家,并且继承袭了刘护的侯爵,当上了安帝的随从顾问。杨震对此深为痛恨,再次上疏,尖锐地指出:“朝阳侯刘护虽然死了,但他的弟弟刘威还在人世,按制度怎么也轮不上刘瑰继承爵位啊。以前的皇帝和诸侯只给那些有功劳有德行的人封侯进爵,而刘瑰他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功劳和德行,只不过娶了皇上奶妈的女儿而已。现在这样做,既不符合制度,在经书上也找不到正当的理论依据,就连大街上的行人都大声议论开了,这叫百姓如何心安呢!”最后,杨震希望安帝能够吸取教训,按制度办事,可是安帝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没把杨震的话当回事。

延光二年(123年),杨震升任太尉。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掌管中央礼宾事务)耿宝写信向杨震推荐中常侍(皇帝的秘书、贴身太监)李闰的哥哥为官,被杨震拒绝了。于是他亲自登门拜访杨震,说:“李常侍现在是国家的重要官员,是皇上想要你录用他哥哥为官,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而已。”杨震回答道:“如果朝廷想要我们录用这些人,原本也应该要有尚书台签批的公文才行。”仍然没有答应,耿宝老羞成怒,愤然离去。阎皇后的哥哥京城卫戍区司令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他的亲朋好友做官,同样被杨震拒绝了。

杨震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十分注重对各级官员的考核、整顿。他忧国忧民,敢于在安帝面前说实话,抨击时弊,并且往往能切中要害。可是安帝却不大高兴,他的秘书樊丰等奸臣更是对杨震恨之入骨。起初,他们还顾及杨震是有名的大学者,不敢把他怎么样。可是一旦逮到机会,他们立马就打击报复。

不久,河间县的一名男子赵腾到宫里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指出中央在施政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安帝看完报告后,大发雷霆,随便找了个理由,下令将赵腾抓进看守所严刑拷打。最后,以欺君和大逆不道罪结案。杨震得知后,多次向安帝请求减免赵腾的罪刑,保全他的性命,最不济判个死缓也行。但安帝置之不理,最后赵腾还是在菜市口被执行死刑了。

延光三年(124年)春,樊丰等人又趁安帝去泰山祭祀的空当,纷纷抢着修建私人豪华别墅。杨震知道后,责令建设部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发现樊丰等人竟然伪造了皇帝诏书,就将此事写成报告准备等皇上回来后提交。樊丰等人知道后十分恐惧,他们找机会造谣说:“自从赵腾死后,杨震常常抱怨。何况他还曾经在邓骘的手底下工作过,邓骘全家被皇上处死后,他一直在发牢骚”。安帝回京后听信了樊丰等人的诬陷,连夜派人收缴了杨震的官印。杨震没办法,又不愿再牵连无辜,于是紧闭家门,断绝与其他人的往来。樊丰等人还不解恨,于是请已经升任大将军的耿宝出面,揭发杨震拒不认罪,心怀怨恨,最终安帝下令强迫杨震提前卷铺盖回老家。杨震走到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时,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几个儿子和学生说道:“死,是男子汉大丈夫也逃不过的自然规律。我蒙受皇恩,身居高位,痛恨那些诡计多端的奸臣却没能把他们杀了,鄙视那些为非作歹的嬖女(皇帝宠幸的姬妾)却没能制止,还有什么脸面继续活在世上!我死后,你们随便用点木头打口棺材,找点破布盖住我的尸体就行了,不要把我葬回老家,也不要开什么追悼会!”说完,就举杯喝下毒酒,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余岁。事情到此还没结束,弘农太守移良按照樊丰等人的指示,派人在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截留了杨震的灵柩,暴露在路边上,还初罚杨震的几个儿子轮流去给邮局免费送快递。路过的行人见此情景,无不落泪。

大鸟流泪,平反昭雪

过了一年多(125年),安帝死了,汉顺帝即位。樊丰等人被判处死刑。杨震的学生虞放、陈翼到宫里为杨震申诉冤情,要求为杨震平反。中央的所有官员一致赞杨震的忠心,于是发布公告任命他的两个儿子为郎官,还拨款100万,以三公的规格将杨震的遗体改葬在华阴潼亭。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前来吊唁。

据说在下葬的前十几天,有一只身高两米多的大鸟,停在杨震的灵柩上前俯后仰地哀叫,眼泪流下来湿了一地,一直到葬礼结束才飞走。当地官员把这件奇葩的事情及时向上级做了汇报,当时全国正好也接连发生各种异常的自然灾害,汉顺帝觉得杨震确实冤枉,于是决定公开为他平反昭雪。后来,人们认为那只大鸟为杨震的平反立了功,看来它跟杨震是有缘分的,于是就在杨震的墓前立了一尊石鸟像作为纪念。

杨秉:三不惑,无欲则刚

杨震的二儿子杨秉(92—165),字叔节,年幼时就开始学习杨震的学问,博通群经,平时隐居教书。直到40多岁才出来做官,先是担任侍御史(负责检举官员的违法行为),后相继出任豫、荆、徐、兖四州的剌史,以及任城特别行政区(诸侯国)长官。

杨秉跟他父亲一样清正廉洁,以检举贪官污吏为己任。据《后汉书》记载:“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自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他当剌史时规定自己只拿二千石的工资,“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他的老部下在他罢官还乡时,给他送上一百万钱,他拒不接受。

杨秉曾经有一段时间做过桓帝的老师兼顾问,经常苦口婆心地规劝桓帝,但年少的桓帝有时根本不听,于是杨秉以生病为由请求退休,最终被贬为扶风(驻地在今西安市西北)太守。大将军梁冀掌权后,专擅朝政,结党营私,杨秉称病不出。后来梁冀被桓帝诛杀,他才复出担任交通部部长,不久升任教育部部长。

延熹五年(162年)十一月,杨秉出任太尉,直到死在任上。在近三年的时间内,每当朝廷出现失误时,他总是尽忠直言,很多建议都被桓帝采纳,成为桓帝的得力助手。

桓帝即位后,宦官势力日益强大,他们任人唯亲,党羽遍布天下,贪得无厌,引起朝野上下一片怨声载道;杨秉与司空周景联名进谏,桓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州牧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剌史羊亮、辽东太守孙谊等50余人,处死的处死,免职的免职,官场风气顿时有所好转。

当时各郡和诸侯国的计吏(负责统计、上报的官员)多被推荐入京充当侍卫,宫里侍卫的数量成倍增长,已经超过700,导致人浮于事,财政紧张。杨秉认为继续这样下去将会产生严重后果,于是建议立即停止计吏留任侍卫,桓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此后直到桓帝去世,再也没有出现计吏担任侍卫的现象。

延熹八年(165年),杨秉上奏弹劾中常侍侯览的弟弟益州剌史侯参,此人残暴凶狠,罪恶累累;不料,侯参却在被押送进京的途中畏罪自杀了。杨秉穷追猛打,继续揭发侯览及中常侍具瑗,最终侯览被免职,具瑗的封地也被没收。

杨赐:屡上屡下的中国好家教

杨秉的儿子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笃志博闻”,长大后继承祖业,隐居起来开办经学培训班。后来接受皇帝的诏令,在大将军梁冀的手下任职,不过,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之后被外派为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县长,他称病没去赴任。建宁初年,刚即位的汉灵帝才10来岁,正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年龄,朝廷于是在全国范围内给灵帝海选家教;杨赐凭借自己过人的专业水准,赢得评委(三公)的一致青睐,成功获得总冠军,从此身价暴涨,“官约不断”。熹平二年(173年),由光禄勋升任司空;但好景不长,七月份就因京城出现反常的自然现象而被免职,降为中央研究室主任。熹平五年(176年)十二月,升任司徒。

当时,中央任命官员、授予爵位,大多违规操作,不按套路出牌,而灵帝又喜欢微服私访,沉湎于外出旅游,杨赐就劝灵帝不要因此耽误国家大事。后来在选拔官员时,杨赐录用了反对宦官和外戚的“党人”,遭到政治迫害而被免职,又被降为中央研究室主任。有一次,杨赐直言痛斥后宫和宦官专权,把朝局搞得乌烟瘴气,天怒人怨,劝灵帝“亲贤臣,远小人”,结果把灵帝惹火了,差点受罚,最后靠着自己曾经当过灵帝老师的面子,才没被追究。光和二年(179年)十二月,杨赐重新担任司徒,在任期间,曾多次劝说灵帝不要大搞形象工程,但灵帝被宦官蒙蔽,没有听从。两年后,因病被免职,没过多久,担任教育部部长;次年十月,升任太尉;中平二年(185年)九月,因病逝世。灵帝亲临哀悼,罢朝三天,赏钱三百万,布五百匹,谥号“文烈”。

【编辑:李娟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