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常大米的今昔(三)

 恩5v9lenhafyh0 2022-11-21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五常水稻发展的机遇耕作技术的革命

五常水稻发展大致遇到了四个机遇期,一个是共和国建国前的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入侵东北,大批日本移民和朝鲜移民进驻五常,开发了五常的几大河流域的水利资源,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虽然这些水稻与五常百姓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日本为了侵华战争的需要,但是从客观上开发了五常的水利资源,增加了渠系配套设施,为以后五常水稻种植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五常水稻发展经历了三次机遇期,一是龙凤山水库的修建;二是龙安干线的修建;三是实行的百千优工程。1958年龙凤山水库建设之前,牤牛河沿岸水稻种植面积不到10万亩,1968年水库建成之后,由于渠系的配套,水稻面积逐年迅速增加,到2004年,龙凤山水库灌溉面积就达到了50万亩。1976年至1979年间,五常实施了龙安干线工程,龙安干线就是将龙凤山水库的水,通过渠道引至安家镇,该干线全长30多公里,动员了龙凤山、光辉、安家、志广等乡镇上万名民工,采取边建设边受益的办法,该工程完工后,使沿线乡镇的水田面积大大增加。百千优工程就是五常县政府在九十年代初期实施的在三年内,五常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亩产达到1000斤的系统工程。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地产优质稻种的推广,五常的水稻生产逐渐由过去注重扩大水田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转向产量与质量并存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这是五常水稻生产发展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

开始五常水稻种植比较粗放,技术也相对简单,建国前中国人和朝鲜人种植水稻的方法也不一样,中国人种稻基本实行漫撒籽,浅翻地不施肥,后来实行点播,但朝鲜农民大多数实行插秧。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和种植技术的提高,1972年,五常地域实现了插秧化,但普遍实行的是薄膜育苗和小苗带土移植。从1973年开始,五常的朝鲜族将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开始传授给汉族农民,汉族农民种植技术开始有了质的飞越。

五常真正的水稻技术革命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1979年,由黑龙江省政府与日本国农林水产省签订了日本援助我省水稻技术项目,项目的实施实验地点就选在五常营城子水稻原种场(第三良种场)。1980年3月,日本国派出了山本一辉、冬国雄、福田三个水稻技术专家,帮助中国推进水稻机械化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黑龙江寒地水稻耕作技术水平。当时,日本在吉林省公主岭,黑龙江省五常设立了两处水稻机械化试验基地。在五常的试验项目有:水稻机械化栽培,季节性使用农用机械,大棚盘育苗,药剂除草(化学除草),机械化收割、脱粒等。这些用作实验的机械设备和设施都是专家从日本带过来的久保田设备,这些现代化的水田机械设备来到黑龙江还是第一次,这也是日本久保田机械首次在中国北方进行推广和应用。

在此之前,五常的水稻耕作基本保持传统人工栽培模式,在各个生产环节比如翻地、耙地、育苗、插秧、除草、收割、脱粒等工作全部是人工完成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针对这种情况,日本水稻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北方气候特点和各个季节变化情况,因地制宜的摸索机械的使用,在反复实验掌握规律之后再培训中国技术人员。可以说,日本专家来到五常第二年之后,在实验基地里,水稻的栽培方式、生产方式就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我们原来春天都是人工翻地,自从引进日本的旋耕机后不但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而且翻地的质量也非常好,原来是在旱地里小棚育苗,棚内外温度反差大,透气性不好,出苗率低,改用日本的大棚盘育苗后,既提高了地温,又使稻苗健壮。原来全是人工除草,使用化学药剂除草后,不但草除的干净,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在五常水稻原种场试验二年成功后,第三年开始在黑龙江全省水稻产区进行推广和应用。正是由于日本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才使五常乃至黑龙江省寒地水稻的耕种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1982年10月,日本水稻技术专家结束了在五常的援助返回日本,从此,五常开始了大面积推广旱育苗和寒冷纱育苗,同时,推广了水田机械作业和水稻寒地旱育稀植的经验,五常的水稻生产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讨论 和转发文章 ! 

您若喜欢,为秋实之声点个在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