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到底什么是元认知?》和大家探讨了关于元认知的概念,及在知识体系搭建中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篇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阐述。
谁适合搭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每个人都应该开始着手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如果不加以整合和重构,就无法在脑子里形成知识,更无从指导行动。与其被知识焦虑困扰,不如主动出击。这里不再赘述,可以参考《如何成为一个主动输出的人?》。 对什么内容应该搭建知识体系?可能大家会有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该搭建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内容都建立知识体系。 比如我们不小心把腿摔断了,这时候最理智的方法是直接去找医生(领域专家)帮忙。而不是自己从头研究外科理论,琢磨怎么才能治愈。 那什么内容应该搭建知识体系呢?需要问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的交集部分就是我们应该建立知识体系的甜蜜区。 ![]() 要反复探索,找到明确的甜蜜区部分,锚定它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并把知识体系和实践相结合,打造个人的优势领域,争取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举个例子,发现就如何帮助大家搭建知识体系这件事就是我的甜蜜区领域。首先,这是大势所趋,大多数人都有需求,而且尚且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然后,这个话题本身就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虽然谈不上擅长,但是我已经开始起步摸索搭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并且做工具使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算是有了一点先发优势。所以,后续会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并积累方法,最终能帮更多的人实现目标。 搭建步骤一般有哪些?知识体系搭建总体可以概括成五步:输入、分类、链接、抽象、检验。 输入知识体系并非空中楼阁,需要建立在大量的信息搜集基础上。虽然对信息量有要求,但过程并不是盲目 的。我们先要明确的是所要建立的知识体系属于什么范畴,有哪些内涵。这里就用到了元认知能力,要对自己、对所学内容,采取什么方法策略非常清晰。而且重要的一点是要跳出自己来思考。 信息输入的渠道包括了互联网信息检索、读书、听付费讲座、与行业专家直接交流请教等。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尽量获得一手信息。所谓一手信息就是未经互联网二次加工的信息,包括原著、学术文章、专家知识等。 分类信息搜集来之后,重要的是整理的过程。而整理的第一步先分类,可以实现拟好体系的框架,然后填充相关内容。如果对体系框架没有概念,就尽量按照信息中提到的要素,对信息进行打标。打标的过程就是把信息可能涉及到的突触提取出来。 链接分类之后,更重要的一步是建立知识之间的链接。如果上一个过程可以类似把不同的信息存储到不同的盒子中。那么建立链接就是通过索引的方式,把相同或相似的标签链接在一起。让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树状或网状结构。 ![]() 建立链接的目的是,在大脑外部形成外脑。让外脑的工作模式和大脑类似。通过索引,能让我们快速检索到或者产生联想,点和点之间的链接越密集,说明信息的加工整理的程度越深入。 抽象抽象的过程是信息整理的最后一步。体系的建立一定是从个性到一般的过程。一定是建立在分类、链接基础上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需要非常简明扼要,才能对行动进行指导。其实需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才能形成方法和模型。 大家看所有的数学公理都是非常简明扼要的,但背后的证明过程却非常复杂。例如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 抽象的过程需要对该领域建立了足够的认知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切忌操之过急。否则建立的知识体系也难稳固。 检验最后一步就是检验体系的实用性。前面四步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而最后一步是从理论指导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我们总结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备,是否符合逻辑,应该如何修正和完善。 所以知识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复循环迭代才形成的。而且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过程很漫长,但一旦形成就能长期指导行动。例如牛顿的力学三定律,统治近三百年。 整个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可以用到的模型包括刻意练习、费曼学习法等。 在后面的文章会继续分享个人建立领域知识体系的案例、工具使用和心得。 参考资料
欢迎私信反馈你的意见,也欢迎点赞、转发和在看,码字不易,给点动力。关注HERMAN小讲堂,原创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引用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