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毛主席满意地指着天花板:这是谁的主意?

 lpl求知获识 2022-11-21 发布于重庆

1958年10月28日,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终于动工,用时10个多月才落成。

期间,不时有中央领导来视察,其中就包括修建人民大会堂的主要发起人毛泽东。

1959年9月,大会堂基本完工,竣工表彰大会定于9月10日召开。

收到这一消息,毛泽东决定抽时间参会,不过在9月9日凌晨,他就和周恩来、刘少奇等人提前来到了大会堂。

毛泽东望着落成的天花板,不由得露出满意的笑容,接着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是谁的主意?这个设计很好!

毛泽东为什么会对大会堂的天花板感兴趣呢?

一、毛泽东10多年的夙愿

修建人民大会堂,可以说是毛泽东10多年的夙愿了。

抗战时期,毛泽东就指示建立了杨家岭大礼堂和西柏坡小礼堂。然而,这些建筑物并没有多大,容纳量不多,而且设施极为简陋。

建国后,毛泽东说:“我们要修建一个能容纳上万人开会的大礼堂!”

但当时国家正处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时期,并没有经济能力和条件去修建,只能往后搁浅。

直到1958年,社会秩序稳定,国家生产有所好转,“万人大礼堂”的修建工作才得以落实。

其实,从1956年开始,建造一个大型礼堂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了,北京市规划局为此还特意去苏联考察,目的就是研究能容纳万人的大礼堂。

1958年8月,中央终于决定: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要落成首都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科技馆等。

然而,定目标容易,完成目标何其艰难!

设计图纸在哪里,建筑材料在哪里,工人在哪里,要花多少钱,这些都不清楚。

如今想来这确实是很大的难题,但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这些其实也不是难题。

定下目标后,中央成立了“十大建筑”总指挥部,周恩来任总指挥,把控全局,北京副市长万里任副总指挥,负责具体工作。

就这样,建造人民大会堂的任务拉开了帷幕。

二、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

工作一开始,相关同志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制定设计方案。

期间,前后上报了150多个方案,但在7轮评选中都被刷了下来,就连梁思成和杨延宝等30多位国内顶尖建筑师也未能通过。

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提出了“中国不古,西方不洋”的设计方向,即“中西结合”。

得到提点,专家集思广益、共同构思,终于在10月拿出了建筑面积为17.18万平方米的设计方案。

不少人对这个方案摇头,说:中国最大的建筑物才5万平方米,大礼堂的上限是7万平方米,怎么能多出10万平方米呢?

众人不以为然,周恩来却很满意,看了后就同意了这个方案,但让专家再改进一下。

有了方案便开始动土。

1958年10月28日,4000多名工人来到指定的工地上开始动工,用时10个多月,圆满完成了任务,于1959年8月30日接受验工。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无数感人的画面。

原以为搬迁工作会很困难,有的同志还做了打硬仗的准备,但群众积极响应,一个月的任务居然10天就完成了。

无数的北京市民和四面八方的群众都来免费援助建设,著名的代表有工人张百发和他的兄弟,湖南木材雕刻工匠和福建花岗岩工匠。

事后统计,参与建造的人次达到了30万,全国有23个省的500多家工厂,为大会堂没日没夜生产了5000多个设备和建筑配件。

各省钢铁工厂听说北京没有钢材后,也都没日没夜加工送来,运输钢铁的师傅到北京的时候说:“还热乎着呢!”

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人民大会堂才最终落成。

9月9日凌晨,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来到大会堂视察。毛泽东对一切都相当满意。

看到大会堂上的大灯,他不由得感慨起来,以前的杨家岭大礼堂和西柏坡小礼堂没有电灯,只能打煤油灯开会,大会堂在500多枚电灯泡的照耀下一片辉煌。

毛泽东不仅看到了明亮的电灯,也看到了天花板上特殊的设计,于是就问是谁出的主意。

身边人说是周总理让这么设计的。

原来,天花板上群星围绕着一个大红五角星,不仅寓意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辉煌,也有缓解压抑气氛的用处。

毛泽东听后相当满意。

结语:

人民大会堂和其他建筑物的落成,不仅是为迎接10周年建国庆祝,对我国也有极深的历史和政治意义。

政治层面,这是建国10年里中国人民努力得来的结果,说明人民能克服一切困难。

历史意义,人民大会堂不仅解决了当时开会难的问题,也成了如今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让每一个人民都感到骄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