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志龙:何缘携手贺兰山巅

 源源不断 2022-11-21 发布于宁夏

秦志龙

图片

宁夏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北京青年报》《六盘山》《朔方》《民族文学》《星星诗刊》《诗选刊》《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等媒体;曾获全国旅游美文大赛特等奖;作品入选《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著有诗集《寸草》,散文集《游学的品级》。

图片
图片

创作手记:重新认识生活

40岁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所谓“不惑”只是道出了人生方向的坚定性。从写作的角度说,就是更加突出对永恒性的追求——对抗时间的掩埋。

以前“熟视无睹”的东西需要重新认识。比如说对故乡的认识,只有深切地了解脚下的土地,它有什么特点,它和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它独一无二的东西是什么,这样才谈得上热爱和建设。读书、思考、田野调查等开始深入大地,一点一点,一字一句进行抽丝剥茧的业余生活便开始了。

我的用心就是在史实的基础上,熔文化、旅游、教育等为一炉,写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乐天安命的精神,奋斗的精神,薪火相传的精神。

图片

何缘携手贺兰山巅

作者  秦志龙

当车行驶在银川平原,东面的黄河如一条巨龙在旭日的照耀下流光溢彩,缓缓北流;西面的大山如一群青白色的骏马在奔驰,仿佛追逐着大河,又像是对河的护卫和陪伴。山河之间,沃野平畴,城乡和美,勤劳勇敢的宁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进行着新的伟大创造。这就是我生活的地方,左依黄河,右靠贺兰。

图片
图片

01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这句传唱久远的歌词形象地向世人表明了宁夏平原的基本地理。如果没有贺兰山,宁夏平原将是一片荒漠。当然,离开黄河的浇灌,“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也不复存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这里无时不凸显出“山”“河”组合的重要性——这是对沙漠的根本性阻挡。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由西向东依次将宁夏北部包围,如果没有贺兰山的横切、阻隔,沙漠很快就会外溢、蔓延,即使母亲河耗尽所有的疼爱,也难以造就银川平原的大片绿洲和广阔良田。

贺兰山和黄河——这是多么动人的山河组合,是大自然组建的最为美满的家庭。于是“天下黄河富宁夏”“贺兰山下果园成”传之久远,历久弥新。

从一域看,贺兰山好像是上苍对宁夏量体裁衣的私人定制。他巍峨挺立,横卧南北,东临黄河,西接腾格里沙漠,南抵中卫黄河北岸,北接乌兰布和沙漠,绵延220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总体北宽南窄,东陡西缓。共有大小山峰46个,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高出银川市2400余米。贺兰山周围没有相邻的山脉,离它最近的罗山也有200余公里之远。

贺兰山是自然的宝库。“会燃烧的石头”是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贺兰山时的惊叹。从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从贺兰山挖取煤炭了,一直到21世纪。这里出产的煤炭不仅占到宁夏煤炭总量的87%,而且被称为“煤中之王”的“太西煤”储量可观。森林、荒漠、草原、草甸,各种植被类型应有尽有。金雕、白尾海雕、蓝马鸡、马鹿、岩羊,160多种可爱的生灵在此繁衍生息。

“贺兰晴雪”一度是贺兰山颇具魅力的景观,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群峰之巅,白雪皑皑,望之皓然。

图片
图片

02 

自然的地理格局往往是影响人文历史的重要因素。贺兰山以北,内蒙古草原一望无垠,马羊成群;贺兰山以南,河渠纵横,沃野平畴,稻香鱼肥。于是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交融。

“山有树木青白,远望如驳马。”即使站在银川城向西的某个路口,站在城外的田野,远望贺兰山,也会感到静卧的山峦在舞动着,如一群青白色的骏马呼啸向前。

岁月不语,唯石能言。揭开这一谜底还有更为深远的源头。

“历石崖山西……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贺兰山岩画,这可能是目前关于贺兰山岩画的最早记录。这位“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还告诉我们岩画为“夷人”所刻。“夷人”就是游牧民族。

“历览奇书,访渎搜渠”的大旅行家郦道元,曾考察过河套地区,或许他还到过贺兰山。《水经注》寥寥数语,却使我头脑中幻化出这样的图景:一天,阳光掠过山谷,一束光射在了洞穴的岩壁上,形成了一个神奇的图案。这是部落头领所在的洞穴,光照形成的图案令他兴奋不已,他立即召集部落中最优秀的猎手,要他们设法将这个图案留存下来。猎手们从光影的照射中获得了灵感,他们照样临摹,开始了“创作”。慢慢的,他们用锋利的石具作画笔,以开阔的山谷为画室,以光洁的崖壁当画纸,创作出一幅幅鲜活的作品……

我更愿意用自己笨拙的手做一次体验。我和9岁的女儿选取著名的“太阳神”岩画进行临摹,在运笔塑形中真切体会到先民的笔力和才华。岁月的侵蚀并没有填埋刻槽的深度,看似简单的线条,原始粗糙的造型,不加任何装饰的构图,将大小、叠压、明暗甚至某种时空关系隐含其中,那粗犷的神韵,力量的均衡,雄性的刚健,和那骨架中喷薄欲出的王者之气迎面逼来,让你不得不对先民所表现出的炽烈情感、逼真记录所折服。

你再看,那石头上的鹿,身躯矫健、丰满,颜面修长、清丽,腿脚自然弯曲,巨角夸张而神采奕奕……

先民们在陡峭的岩石上,

用怎样的笔力进行着生活的大写意?

风送走了雨露

火种留存深谷

围猎的族人迷失远方

群星闪动

大河如龙

驱赶寂寞的手把思念刻上崖壁

图腾升起

镌刻了永恒

一画开天,字画同源。人类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实在世界之上的图文世界。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口,北至大兴安岭,南到江海,中国岩画的量级令世界惊叹。二十几个省区,一百多个县(区、旗)都有大量岩画遗存。

文明并不是孤立的,岩画遗存遍布世界各大洲。目前全球有69个国家148个地区分布着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岩画区。

贺兰山岩画是这个岩画世界中的极为精彩的一域,它涵盖了草原岩画、山地岩画、沙漠岩画三类,遍布全山的岩画约万幅以上,其中以“太阳神”为冠的人面画最为突出。羊、牛、虎等动物,围猎、追赶、生殖、娱舞等场景,都表明这座艺术长廊的丰度。特别是牧羊犬、马的出现,体现出先民驯养水平的萌发和高度。有意思的是贺兰山岩画进入现代学者视野竟然到了1984年,这比郦道元的记载整整晚了1400多年!而当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国家作为世界岩画的“主要地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岩画委员会的档案后,中国的岩画还在山谷中沉睡!

发现贺兰山岩画的“第一人”叫李祥石,是一位有心人。1969年的某天,身为原贺兰县卫生局干部的李祥石,在贺兰山口检查工作时发现了这里的岩画。他持续跟进,后整理成材料向《科学普及》杂志投稿,稿件于1984年发表,由此拉开了贺兰山岩画科考利用的序幕。

1991年,国际岩画年会在银川召开。开幕式上,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说:“1985年7月,我在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发布了一篇世界研究报告,当时来自中国的消息几乎没有,中国的岩画在世界岩画分布图上还是一个空白。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岩画不再是空白,而是有了大量发现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了,贺兰山就是很好的说明。”

如今,贺兰山岩画作为地球上目前一个地理单元中数量最大、最为集中的岩画区,正以其独特灿烂的文化光芒,吸引着世界各地游人的目光。

图片
图片

03 

如果说岩画奠定了贺兰山作为文化之山的地位,那么历代王朝、部落在贺兰山地区展开的争战不仅增加了他威严的气质,而且将他推入军事名山之列。

“贺兰山便是戎场,此去萧关路几荒。无限城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自萧关至贺兰山400多公里甚至可以说六盘山以北,环贺兰山地区的辽阔疆场,都是战马嘶鸣、将士冲锋的战场。

秦代,大将蒙恬率大军30万沿黄河北进,越过贺兰山,击败匈奴,占领今乌海以南全部地区。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大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开门见山:贺兰山为兵家必争之地;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在这里频频出场。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车骑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击败匈奴。汉武帝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设朔方郡,军事防线延伸至贺兰山地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6年后,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由北地郡出发,渡黄河北上,越过卑移山,也就是今天的贺兰山北部,向西北挺进,经腾格里沙漠,绕道居延海,然后迅速转兵沿额济纳旗河由北向南卷击,大败匈奴王,开创了古代骑兵集团远程奔袭的经典战例。

后又是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深入大漠,寻找匈奴主力,开“汉、匈奴漠北之战”,大获全胜。从此匈奴无力大举入掠北地。

“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诗人的朋友是一位儒将,这位名叫卢藩的将军在奔赴灵武、用兵贺兰之际,作为朋友的韦蟾为他写了这首《送卢藩尚书之灵武》。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窗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战争的残酷性,让将士们生活雪上加霜,但是只要敌人胆敢来犯,我们也不惜牺牲,坚决反击,保卫贺兰山。

“自言不喜读兵法,智略何必求孙武。贺兰山前烽火满,谁令小虏骄须臾。”大人物司马光虽然不喜兵法,但敌人骄狂,军情如火,岂能感情用事。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三十几岁的岳飞壮怀激烈,愤然提笔,一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遂成千古绝唱。

贺兰山在提供战场空间的同时,也不动神色地用“历史周期率”见证着每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

图片
图片

04 

北纬38度,是世界公认的葡萄酒黄金纬度线。

贺兰山东麓就在这条黄金纬度线上,它以出产优质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神奇的事物总能找到科学的根据。认识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需要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认识。

天时:贺兰山东麓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光照资源非常丰富,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几乎一年到头“天天见太阳”。当太平洋强大的暖湿气流自东南向西北吹来,把最后的一缕眷顾化作甘霖,洒落在贺兰山东麓,使享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身份的贺兰山不知又增加了多少天赋。

地利:横亘南北,峻极于天,本身已是名山。背对沙漠,横挡寒流,依偎黄河,襟带东南大片沃土。土层富硒,混含沙砾,厚度适中,通水透气性强,非常有利于酿酒葡萄的种植。即使世界上最优秀的酿酒师到了这里,也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馈赠,发出“最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感叹。

人和:“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扎根在这里的各民族兄弟团结和睦,熔文化、旅游、艺术、商业、科技、建筑等为一炉,使贺兰山东麓一举跃升为世界葡萄酒种植酿造的“明星产区”,而且正以“世界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的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天作之贺,和而不同”。独特的风土条件,使得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病虫害少,成熟度好,所酿造的葡萄酒, 香气馥郁,酒体饱满,色泽鲜明,甘润平衡。目前,贺兰山东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种植面积52.5万亩,约占中国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葡萄酒1.3亿瓶,占中国总量的71.7%。

古老而现代,雄伟而平和。在滚钟口登山,在拜寺口望塔,在苏峪口看海听涛,在风格迥异的百余座酒庄品酒观星……古代岩画、长城遗址、佛庙寺院、历史小镇,几多名胜。仅山口而言,较大的就有72处,是穿越、探险、寻宝的奇异空间。文化旅游工作者的职业习惯使我脑海中浮现这样的想法:如果沿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开一条旅游铁路线就更好了,连接风景名胜,沟通酒庄田野,肯定会成为像茶卡盐湖小火车、阿里河原始森林旅游小火车那样受到游客的追捧和青睐。

何缘携手贺兰山?这是大自然的恩惠,也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当我再次徜徉山谷,贺兰山清俊的气息沁入心肺,一阵微风拂过,群鸟鸣翠,孤鹰盘旋,湛蓝的天空下,一些游客的手机镜头正对准着矫健的岩羊,幼小的儿童在大人的陪伴下向几只下山的岩羊喂着食物……眼前的这一切,让我心中蹦出这样的念想:虽然贺兰山还很年轻,但我们不能再向他索取任何东西了,我们只要他健在,只要他父亲般活着!

图片
图片

出品人:景瑜

策划:赵海虹

监审:张强

监制:宗时风

主持:王瑞

六盘山文艺工作室团队

宗时风 张慈丽 王瑞 尚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