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享誉沪上的大饭店、大书场,曾是让工人阶级引以为傲的工人学校和乐园,举办过爱书人们交口称赞的文汇书展,出现过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证券营业部…… 1 现如今,网上人气最高的上海西式建筑恐怕要算是位于徐汇区的武康大楼,也就是曾经的诺曼底公寓,由于它地处淮海中路和武康路口的狭窄夹角,设计师邬达克赋予了它酷似轮船船头的造型。 事实上,在上海市中心还有另一座西式建筑,也和武康大楼有着极为相似的船型外观,虽然其“网红指数”略显逊色,但在上海近代历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就是位于西藏中路与北海路、广东路夹角处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门牌号:西藏中路120号。
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外籍建筑师乌鲁恩设计。靠近西藏路的主楼高七层,主立面上两根粗壮的爱奥尼克式大理石立柱令人印象深刻。向两侧延展出去的副楼最初高五层,1989年改建时整体加盖至六层。除了后来加盖的六层,整座建筑临街房间外设置有整齐划一采用铸铁栏杆的阳台,在最新的整修中它们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可惜关于大楼设计师乌鲁恩的国籍与背景,网上似乎查不到更详细的介绍。 这座沉稳伟岸的大楼始建于1926年,由张晓良的久记营造厂承建,耗时三年时间建成,1930年以“东方饭店”的名义正式开业。饭店的创办者陈杏春、徐孟园、严蓉卿、沈永康等人,乃当年沪上旅馆业界的“老法师”,他们一致看好西藏路五马路口的这一黄金地段,斥巨资租下后大兴土木。因当时在汉口路已有一家“东方旅社”(也是陈杏春、徐孟园创立的),故而新开的东方饭店被称为“新东方”,东方旅社称为“老东方”。需要指出的是,现今位于金陵东路外滩的那座东方饭店,与当年的“新东方”并无任何传承关系。
当时西藏路沿线堪称是上海的“旅馆一条街”,地理位置优越是很重要的原因,周边商圈聚集、繁华热闹,到北火车站和轮船码头又很方便。东方饭店面朝跑马厅,朝北不远处便是喧嚣的四马路(今福州路),向南不远处则是著名的大世界游乐场。 新开业的东方饭店拥有近三百间客房,规模不可谓不大,它不仅提供餐饮、住宿,还有舞厅、弹子房,并在一层和二层设有两处书场,最多可容纳观众上千人,可以说是当时沪上极具吸引力的综合娱乐集聚地。 ⬆ 1931年10月28日《申报》上的东方饭店广告,可见当时饭店已有派专车到车站、码头免费接客的服务 设于大楼一层的第一书场,不仅是当时上海体量最大的书场之一,而且装有电扇、水汀、扩声器等先进设备,除了评弹还能举办各类戏曲演出,其中又以本地观众喜爱的沪剧和滑稽戏为主。
很长一段时间里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大楼在设计时其实有一个精美的塔楼,但因为饭店的投资者在前期投入巨大,希望饭店早日对外开业,为了缩短工期在实际建造时便舍弃了塔楼。2013年市宫在为整修收集历史资料档案时,发现了带有塔楼的设计图纸。这幢建筑未能按设计师的最初意图完整呈现,的确是有些遗憾的。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因为旅客锐减旅馆业遭受重创,东方饭店的经营日渐艰难,至上海解放时已亏欠巨大,几乎难以为继。恰好1950年初上海市人民政府筹建工人文化宫,希望将之设立在旧日跑马厅周边,东方饭店进入了备选视野。 2 1950年5月,经过上海总工会与东方饭店董事会的协商后,这座庞大的建筑物被转卖给了工会组织,完成了资产和所有权的转变,成为了“上海工人文化宫”。 随后大楼内外进行了改造和布置,副楼的很多客房被打通,以便按功能需求增加内部空间、优化人流动线。施工很快完成,上海工人文化宫在国庆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开幕典礼,正式启用。开张后不久,它就接待了来自32个国家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代表团,成了新中国、新上海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
开幕前,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欣然题写了“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八个大字,并迅速制成匾额,被悬挂在正门入口的上方,这是他代表上海市委赠予市宫的开业礼物,如今依然被珍藏在馆内一层;同时市宫还把“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做成八个铜字,镶在了大堂的墙上。
市宫揭幕后,内部先后设立了小剧场、交际厅、舞蹈室、歌咏室、弈棋室、器乐室、戏剧室、乒乓室、健身房、美术室、学习室、缝纫班,还有工运史料陈列馆和工人图书馆。 1954年,在市宫的统一组织下成立了上海市工人业余艺术团,内容涉及合唱、话剧、民乐和各类戏曲,中间曾因“文革”中断,1978年再度恢复。时至今日,隶属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茉莉花交响乐团、茉莉花话剧团、茉莉花合唱团,仍然积极活跃在申城的业余文化舞台上。 3 举办展览是市宫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在各种展览里,这里的书展无疑最受大众欢迎。1979年,上海新华书店等在上海工人文化宫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图书展览会”,许多热心读者为了能买到自己心仪的图书,不惜连夜在门口排队,展览会第一天市宫就被挤得水泄不通。 1986年3月,由《文汇读书周报》主办的“文汇书展”开始在市宫举办,书展以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兼顾文学和科技类图书,以注重学术性为特色。时任上海市长江同志在参观书展后欣然题词:建设精神文明 振兴四化大业。此后,文汇书展坚持每年定期在市宫举办,连续办了12届,在本地爱书人群体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文汇书展”也被认为是后来“上海书展”这一文化盛世的雏形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0年代后期市宫也开始经营第三产业,并尝试将大楼的部分闲置空间对外出租。1989年,市宫在副楼新加盖的六层开辟东方宾馆;1990年春季,其北侧底层以35万元一年的价格被租赁给了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这里成为了他们的黄浦营业部,很快有了“黄万国”的别称。 那时“黄万国”是全国第一家开办异地买卖深圳股票业务的营业部,堪称是新中国证券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证券营业部,称其为当时全中国最火爆的证券营业部也不为过。
也就是从1990年开始,证券营业部门前的广东路成为当时上海最著名的“马路股市沙龙”。交易日的喧嚣热闹可想而知,即便是休息天也人头攒动,各路民间股市专家在此“谈股论金”,马路常常水泄不通。由于“黄万国”名气甚大,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都曾来到这里视察。 1990年12月3日上午,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与黄菊、庄晓天两位副市长一起来到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广大股民在拥挤不堪的广东路上硬是让出了一条通道,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市领导。据时任营业部经理谢荣兴回忆:
此后万国证券公司几经变迁,从“万国”变成“申银万国”,再变成了“申万宏源”。如今的名字里至少还有一个“万”字,算是保留了一丝历史血脉。如今市宫一楼靠广东路一侧仍然是申万宏源证券公司的黄浦营业部。 在这个点几下手机就能完成股票开户和交易的信息化时代,当年营业部人流如织的繁忙景象显然不会再现了。不过仍有为数不少的中老年股民,会相约在市宫门前广东路地道入口的周边,三五成群高谈阔论。这“马路股市沙龙”的人气固然无法和鼎盛时期相提并论,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传统,依然保留着。
接下来,用八组对比照片来看看这座建筑以及周边街景在不同时期的样貌:
最后还有一张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的市宫旧照片,可见其背后已有高楼拔地而起,画面内容也呈现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气息。很明显摄影师当时是站在大楼前的马路上仰拍的。我当然非常希望也能在相同的角度得到一张今昔对比,但因为这一段马路中间安放了隔离护栏,过马路只能通过广东路地道,所以无法获得完全一致的拍摄角度,略感遗憾。
— 完 —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