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青年讲座,足迹遍布上海城市 前面我比较详细地讲了,徐蔚南在主持编辑《觉悟》时,在青年中举办征文活动,取得巨大成功,同时赢得青年们的爱戴。其实,他与青年们为友,给青年举办讲座,不是从当编辑开始的,而是从很早,从二十多年前从事教师职业时就开始了,那时,他自己也刚从青年过来。现在所能找到的资料,徐蔚南主持青年讲座,到学校演讲,担任各种写作、文学竞赛评委,公开登报的不下10多次,且规模不小,影响也不小,否则不会登报报导。 徐蔚南早年从事教学,他知道青年们的需要,也善于与青年们沟通。虽然他自任职通志馆起离开了教职,但只要青年们需要,学校老师或者青年团体来邀请,徐蔚南总是乐于应邀,从不推辞。他始终引导青年们热爱文学,热爱文艺,培养青年作家,他将此看作责任,担在自己肩上。 徐蔚南主讲的这10多次活动,根据报纸消息,汇录在下:
徐蔚南于1946年3月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成立起,担任委员,就联合青年馆举办青年文艺讲座,据现有报纸报道的有两次,一次是他主讲“青年与文艺”,另一次是1947年7月6日邀请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主讲“青年修养与小说”。 《大公报》1947年2月18日报道 1947年5月上海文艺作家协会成立后,徐蔚南担任常务理事兼青年写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作协与青年馆联合主办青年学术讲座。讲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内容更为广泛。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48年7月到9月举办的暑期青年讲座,徐仲年教授受作协委托,特地汇编了这次讲座的特刊,内容丰富,内有参加讲座的青年学员照片和通讯录,留下珍贵的资料。 1948年7月至9月上海市文艺作家协会青年写作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暑期文艺讲座全体师生合影。 关于青年写作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青年学术讲座,根据当年报纸登载的报道,汇录如下:
至于徐蔚南的演讲,笔者也想知道他怎么讲的?有什么特别之处?还好,找到一篇他给青年朋友的演讲稿,由别人现场记录,虽比讲话缩水不少,但是没有经过他本人润饰,具有原始的真实性,我们来看下。 徐蔚南讲、宋钟珊记 过去在我国,新闻与文艺并无何种关系,近年因科学日趋昌明,新闻事业亦渐形发达,新闻纸之编印更为人类所重视。新闻纸乃用文字所写成,如欲求所写新闻之精雋,则对文字之技巧非有特殊之研究及相当之修养不可。平时,我国各报所刊各种新闻,大都人云亦云,错误百出。固然,各报馆编辑人员因时间之促迫,事务之繁琐,欲求文字之美好完整,亦属难事。另一方面,各报馆所派出之访员,对一般普通常识似嫌不够,此亦毋庸讳言。例如,任何展览会,其记载总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类公式性的东西,故做采访记者,应具各种普通常识,否则去采访自己并不内行的新闻,则无论文字写得如何美丽动人,亦属徒然,况报纸之最大任务,在求普通,而不专在文字之精美。担任报馆编辑,应用通俗动人之笔调,再加以真确之事实,则使人观之,一望便知全情。如报纸,文字过重修饰,则易脱离时代。如上海某某晚报之新闻标题《上海幸得青鸟使,一片相思万里传》,像这类标题,能看懂他是指邮政而言的,恐怕不会占多数。这充分表示编辑对报纸应大众化不了解。新闻标题之主要条件是:(1)动人;(2)简明;(3)包含要广泛,但文字不好的也不行。举例如下: 空中堡垒坠毁,机上七人殒命,广州归来,闸北上空失事,压塌棚户一家,母女二人毙命 这个标题,时间地名均符合。又如新闻报载:昨日傍晚大场区内,巨型机一架坠毁,军用机一架坠落西郊。这标题似又太噜苏了。 字林西报:Army Planc Canshesjn N shunghal 这个标题对地点、时间、事务均记载明白而又简洁,比较之下,还是字林西报最好。 至于新闻与文艺之关系,更举一例以明之: (本市讯)本市外白渡桥筑成已有多年,该桥桥下之支柱,已有一根损坏,当局发现后,迄今尚未派员修理,现大卡车经过时,震动甚烈,人力车行驶其上,担心受惊!一般亟盼当局设法予以修理,以免贻害云。 这篇大文章,也正如外白渡桥,亟待修理。所以写报章文字,文章不必太好,但亦不宜毫无修养,典故是不需要的,文艺修养缺乏,亦是要不得的。 《正气日报》1947年9月28日刊载了这篇演讲稿 这篇演讲稿,记录者显然只整理出讲话梗概,文字不很通畅,但脉络还清楚。徐蔚南讲话中用举例、对比的方式,简要通俗地把新闻稿的文学要素讲明白了,内容都是实用的。听众是青年学生,讲话中穿插英文当也无碍。可见,徐蔚南给青年的演讲,以针对性和实用性取代文学理论,有利于普及知识。 |
|
来自: 吴越尽说 > 《原创:徐蔚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