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浪书店·一亩麦田】关于旅行和乡愁

 伍拾圆 2022-11-21 发布于福建

人心需要一亩麦田。
——墨凉 

前面我们写了鼓浪屿、写了晃荡,这说起来都跟旅行有关,这一篇来说说旅行,还有乡愁。

1、 

关于旅行,哲学家周国平这样写过:旅游业发展到哪里,就破坏哪里的自然风景。

我不知道周先生是随笔的一涂,还是笔下的留情,否则,他为什么没把“也破坏哪里的人文景观”写出来?

旅游,应是旅为重,游为轻吧,或者说旅为主,游为次。只有旅者,而不是游客,你才能在行走天地间,让漂泊的风尘苍茫的山水,把生命变得通透与开阔。

现代科技的发达,便利了交通,蜀道之难,早已天堑变通途。于是,旅轻了,游,却也没重起来,只是成为现代人逃离都市森林的所谓休闲。

没有旅的重,甚而苦,现代人怎能有天涯孤旅的惆怅,怎见识得到大漠黄沙的彪野,又怎领略得到长河落日里天与地的辽远?所谓羁旅,所谓旅愁,少了旅的重,多了游的轻的现代人,除了在古人的字句里借读,又向何处觅去?

是啊,那一叠叠西出阳关的唐诗,那一牌牌晓风残月的宋词,那一首首老树昏鸦的元曲,不知吟唱着多少的乡愁,多少的相思,多少壮志难酬的慨叹。

把旅游当休闲,也只能把旅游当休闲,忙碌的现代人是不愿意为旅游付出太多心力的代价的,他们连体力都不舍得花销,有电车绝不走步,有缆车绝不爬山。多余的体力生成的脂肪,用吃减肥药或者抽脂解决;使不尽的心力,则是要用来算计物欲人情,不是用在变现不了钱财反而是要花去钞票的旅游中。所以,到此一游就是了,来匆匆,去匆匆,拍个照,留个影,这个地方我来过了,这辈子也就没什么遗憾。

到此一游,不带走那里的风土人情,只要几个旅游纪念品,几盒土特产,便有了收获的满足。虽说人心不古,现代人却也是好伺候极了,有时候还心甘情愿让你宰。难怪旅游经济热火朝天地被发展着,随便搞个噱头,傍上一个名人,挂上故里,编个典故,媒体上一忽悠,四面八方的游客便蜂拥而至,见效奇快。

所以,周国平先生说“旅游业发展到哪里,就破坏哪里的自然风景”,进而破坏那里的人文景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出门旅行,人们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上网找攻略。网上的攻略,有真假之分,真攻略,是已经去过那个地方的驴友真心的分享;假攻略,则往往是因为里面有水份,最多的就是推荐某某地方有多好,而其实只是引导你去消费而已。

在你还没去之前,真和假一般不好分辨,就算你在千挑万选后找到了真攻略,你要知道那是别人的体验,虽然它让你省却了很多的麻烦,却也少掉了很多自己去发现的乐趣。

旅行,是用自己的眼睛和行脚去发现,去看自己的风景,而不是靠别人的攻略去走别人走过的路,看别人的风景。

分享者:辰良

3、 

有一句老话叫“穷家富路”,那是家里对远行的亲人的呵爱,家里再难,还有老屋咸菜,出门在外,那就是凡事万难,哪怕要一碗水,你也得弯腰笑脸去讨。

穷家富路,多半是为了生计,或者前程。

至于旅行,要是穷家富路,以家徒四壁的代价换得行走天下的潇洒,那不是真潇洒,那是真败家。

最好的旅行,应该是富家穷路。

富家,不是说大富贵,只要安稳和小康足矣,可以让你旅行在外对家里的牵挂有处安放。穷路,不是去行乞,而是用最少的花费办成最多的事,这并非苛俭,而是智慧,也是旅途中的乐趣。

4、 

关于旅行,我想起一部日本电影《致亲爱的你》,里面有一句台词:

我所认为的旅行的定义还有一点,就是有能回去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乡愁,有段时间“乡愁”成为热词。近二、三十年的社会巨变,当有一天人们几乎共鸣般地发现温暖和人情不见了,反而是陌生和冷漠堆积在每个人心头,由此而来的失落和焦虑,让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乡愁——想回到过去田园牧歌式的家园。

只是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得到回去的路。

为什么现代人在衣食无忧之余想找一条可以走得回去的路?是我们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还是我们行走的路上,只顾着物质的充饥,忘了精神的调理?

5、 

当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乡愁”以一种时尚热词的方式回到我们的视野,它当然谈不上是一种反思,当下的人们大概还没有这样的境界,顶多也就是一份流行的情怀。

又有什么关系呢?

乡愁即使是肤浅的回归,也代表了苏醒,我们不是不能走得快,而是不能只顾着埋头赶路,忘了偶尔也要抬头仰望星空,天上的星星不只会带给人遐想,也会帮我们指引方向。

古典的乡愁是离家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今天的乡愁随着工业时代的进化,已演化到一种后现代的状态。后现代的乡愁,意涵比古典的乡愁宽广得多,它是对变化太快的不适应,以致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心生惆怅。

不是过去有多好,是我们还没适应现在,并对未来有一层忧虑和不确定,因此忍不住怀念已经回不去的过去。

我们只是忘了,回不去的过去跟得不到的东西本质上一样,想起来很美而已。

6、 

乡愁从古典走到后现代,它也就从一种狭义的表达化为广义的情绪,它的出口之一,是旅行,只是有时人们意识不到而已。

一个人对远方的向往,是旅行最初的原动力。当周遭的世界让人没有归属感,这份原动力就启动了,你未必能在远方得到对生命乃至世界多大的理解,你只是相信你走出去的每一步,代表了你在热烈地追寻。

有时候,走多少路,是比得到什么更宏大的叙事。

人对远方的向往大概与生俱来,小时候看着老家远处的山脚下一间小小的泥瓦房,我总是想像那里一定住着一个神秘的英雄人物,他不是在守护田园就是在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那时候,我特别想去看看。

这种想像,是每个孩子最无邪的童年。

走向远方的旅行,就是对无邪的童年的呼应,也是乡愁的出口。

乡愁,就是从童年时代就播下的种子,它不属于成人的世界,成人的世界,走到哪里都一样。我们想回到过去,那个过去,是童年。

分享者:叶军

7、 

旅行路上遇到的每个人,你会感受到人情的古意,你还会有一种人如初遇的天真,就好像和分别许久的亲人相遇一样,你相信这是生命美好的一种呈现。

最怕的是,你不相信了。你不相信阳关三叠,你不相信古道西风,你不相信岸上踏歌,你不相信晓风残月,你只相信这个世界的冷漠、匆匆、算计和钞票。

因为人心变硬了。

这不是好的人生。好的人生,需要一点惆怅软化变硬的心灵,如同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种上几株攀爬植物,既是绿化,也让坚硬变得柔软。

旅行就是这样的攀爬植物,当背起装着乡愁的行囊,你的足迹如同攀爬植物的脚,每一次吸附如同一次落脚,你卸下乡愁做一次栖息,然后再重新背起行囊走向另一个远方,直到和生命以及世界达成和解。


厦门麦浪书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