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名家丨十年过去,依然想念史铁生

 昵称503199 2022-11-21 发布于山东

2010年最后一天的凌晨3时,59岁的你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人世无常,岁月无情,转眼间十年已过,唯有你的文字穿越岁月的指缝,影响着一届届追风赶月的学子,启发着一批批读者的思考。

图片

现在高中语文教材里仍选有你的《我与地坛》(节选)、《想念地坛》,堪称姊妹篇,文质兼美,情思并茂。比如这样一段文字——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适合朗读,适合一个人边读边思。对于生与死的彻悟令人茅塞顿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启迪心智。

你21岁双腿瘫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不难想象那是一场怎样撕肝裂肺的劫难。好在你抓住了地坛这棵“救命稻草”,其间的宿命意味使你彻底想明白了生与死的问题,多少人活一辈子都想不明白。

30岁那年,你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从1998年开始做肾透析,每周必须做3次,一做就长达8年。若非彻悟生死问题,单此一项折磨就足以要命。

你不仅顽强地战胜了残疾和病痛,而且用很有分量的文字无可置辩地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文学史上:“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些心魄的可能与去向。”

1983年,你加入中国作协,其后笔耕不辍,先后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我与地坛》名列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言自语》《命若琴弦》《活着的事》等一系列作品,更是感动和鼓舞了无数读者。

从《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灵魂的事》到《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你由短篇起家,到散文开花,至长篇煞尾,间以随笔、杂感、访谈、诗歌等文学样式,或以禅意萦绕,或如平原流溪。你拖着病躯一路走来,却一路香飘花开。

图片

“史铁生居住在自己的内心,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给你的授奖词。

这也正是所有伟大作家的共性:发愤著书,点燃光明,一肩担起命运的苦难,一面引领精神绽放笑颜。司马迁、曹雪芹、海明威、塞万提斯……他们承受的是苦难和不幸,给人的是力量和光明。

你的小说属于米兰·昆德拉所谓“思索的小说”。“思索活着”,“活着思索”,“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你生前如是说,也如是写。今天我们再读你的作品,想到最多的还是“生”的问题。

马尔克斯将马孔多村介绍给了整个世界,福克纳将约克纳帕塔法县定格在了文学史上,莫言将山东高密东北乡变成了中国的缩影,你则将地坛升华为一曲生命的绝唱。这首绝唱召唤着多少人追随你去寻找地坛,寻找安静、清纯、悠远、浑厚、恒久、皈依……尽管你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图片

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地坛。在天堂的“地坛”里,愿你那颗一向沉静、悠远而又孤独的灵魂安息!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1年1月13日文章《想念“地坛”想念你——写在史铁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作者: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教师/张善存;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苟莹莹;校对:郭雯熙)
图片
仙女都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