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名家丨文天祥:正气悲歌,丹心难灭

 昵称503199 2022-11-21 发布于山东

原创 王炜 语言文字报 2019-11-29 16:00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走近名家39个


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爱国诗人和抗元将领。他虽身处乱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忠贞爱国之心,而且才华横溢。他的忠肝义胆、宁死不屈,不仅体现在他的光荣事迹中,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里。
图片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这是多么地坦然。孝与忠,是儒家的要义所在。如果说孝是道德的基础,那么,忠就是道德的至高境界。文天祥死于忠,他让“忠”字光芒四射,力量无穷,刺醒了麻木苟活的灵魂。
文天祥曾严词拒绝忽必烈的求贤:“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他认为,落在强盗手里,如果没有机会尽忠尽义,还不如早点死去,贪于富贵权势,终将遗臭万年。
他在《题潮阳张许二公庙》中说:“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他坚定自己的意志,蔑视让他怒其不争的软弱者和投降者。《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文天祥的一生,德行并驾,厚德主行,百炼成钢。坚钢又化为爱国风骨,化为忠国魂魄。
图片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民族危机的阴霾笼罩着社会。他的一生都伴随着残酷的民族征战、屈辱的朝廷退让。在生存夹缝中,文天祥并没有逃避;在各种打击下,他依旧没有屈服。纵然“镜里朱颜都变尽”,但不变的是志节,难灭的是丹心。
被囚禁期间,元朝许多人对他劝降、诱降,甚至逼降。尽管使用手段丰富,许诺条件优厚,但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他的夫人及仅存的两个女儿也被俘,女儿给他的信让他肝肠寸断。但文天祥痛苦之后仍然坚定自己的志节:“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他留下诗句:“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他承受着生命之重,甚至让敌人“相顾动色,称为丈夫”。
《三国志·吴志》说周瑜“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文天祥也在和邓光荐词《酹江月》中认为,“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这是对友人的寄语,但何尝不是在说自己——身陷囹圄,而壮志不折,丹心未灭。志向远大的“蛟龙”绝不是一条碌碌无为的“虫”。它在等待机会,积蓄力量,以腾出水面刺云霄,冲破乌云见日光。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文天祥在转徙之间,历尽艰辛,生发无限感慨。他有着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雄心,也有着王粲避难荆州雄心难展的郁结。他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复国大事必是“方来还有英杰”
一次,他在家乡吉州看到欧阳修、扬邦乂和胡铨的遗像,他们的谥号都有“忠”字,文天祥当时就在心中立下誓言:“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死了要像他们一样得到敬仰,否则绝不是大丈夫。
文天祥在《夜坐》中有诗句“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慷慨表明自己的雄心。大丈夫当有刚肠,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敢冲锋。文天祥转徙南北,颠沛流离,誓死抗争。面容枯槁,妻离子散,这都未让他叹一口气、退一步路,但英雄难忍山河破碎的刀绞之痛,嚼穿龈血以示恨。
图片
文天祥虽有“羁魂牢落,我今身在何世”的长叹,但更多的是“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的信念,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操守,是不管风霜雨雪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世易时移,精神的力量不减,更不会磨灭。文天祥的忠国精神,会化成雄浑正气,濡染每一个炎黄子孙;文天祥的爱国风骨,犹如擎天巨柱,支撑华夏民族的不屈灵魂。
(改编自2019年9月18日《语言文字报》文章《文天祥的正气悲歌》;作者:安徽砀山民族中学教师/王炜;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