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永誉(1645年-1712年),字令之,号仙客,祖籍山东黄县,世居辽东盖平(今盖县)。清代书画鉴藏家。 卞永誉画像 将门之后,文成武就 辽南卞氏家族是明末清初时期盖州的一个名门望族。自明正德时期镇国将军卞英至清康熙时期著名书画鉴赏家卞永誉,百余年间见诸史料者多达二十余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重大变革,并由将门世家转型为书香门第。 卞氏原籍为山东黄县,其始祖名卞高家驴,“客游辽东,遂家盖矣”,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他是社会下层的贫民,或许就是某高姓地主家的长工之类。按年代推算应该是在元末明初躲避战乱流落到辽东,在盖州落户。 卞氏的功名始于卞英,卞英封镇国将军(从二品),其生平不详,其子卞文明袭封怀远将军(从三品)。 卞家第三代卞世祥少有大志,万历五年(1577年),二十岁的他投身在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在抗击蒙古入侵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数年时间,以卓越战功先后升任为指挥同知(从三品)、总兵府中军官、广宁卫指挥使(正三品)。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卞世祥以父亲去世归家奉母为名辞官归隐。回到盖州后,又被明廷重新起用,任命为盖州卫指挥使,但他最终还是再度辞官急流勇退。隐居后,勤于治家,“治家犹治官,内外亚于,肃肃雍雍,一如高密侯之修整闺门。”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病逝,享年六十。 卞世祥长子卞为鹏承袭为怀远将军,继续在辽东担任军职,并与游击杨于渭、总兵李如柏等一道参加了征伐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后不知所终,成为卞家的最后一位武将。 元·无款 起蛟图轴 绢本 设色 纵95.5厘米,横40.5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卞永誉旧藏 卞为凤与其子卞三元双双以中式举人的身份进入了后金政权,隶汉军镶红旗籍,使卞家完成了由武入文和由明入清的历史性转折。卞为凤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任秘书院副理事官。 卞为凤之子卞三元是清初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官至云贵总督,着有《公余诗草》,与高塞、鄂貌图等被称为清入关之前满洲“开诗律先声”的一代诗人。康熙七年(1668年),身为云贵总督的卞三元因对吴三桂谋反有所察觉而托言母病离任归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去世,谥号“恪敏”,《清史》有传。卞三元能文能武,曾亲自手刃贼寇。卞三元之弟卞三畏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好翻旧案的乾隆皇帝对去世八十多年的卞三元大翻旧账,不仅追夺了卞三元的谥号,连其墓葬碑文也全部扑毁,卞家因此逐渐式微。近代,盖州卞屯村还出了一位东北著名学者卞鸿儒(字宗孟),曾任奉天省图书馆馆长、东三省博物院常务委员、辽宁省教育厅厅长等职,他提出的“东北古代三大族系”理论影响至今。 清 卞永誉 王士禄柳荫放鹤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最喜欢给自己画像的卞永誉 卞三元之子卞永誉(1645~1712),字令之,号仙客,以荫生入仕,先任通政使司知事,后历福建兴化知府、江苏按察使、浙江布政使。 康熙29年(1690) ,46岁的卞永誉擢为福建巡抚,为此官10年之久,直到康熙36年(1697)丁父忧守丧。 康熙39年(1700) ,56岁的卞永誉补刑部待郎回任京官。晚年,因为一椿案件处理过程引发争议论罚,以衰疾乞休解任,晚年居京约13年。卒于康熙51年(1712),享年68岁。 卞永誉曾委请画家为其编年行迹精心绘制成套画像。其中18张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室,是一套卞永誉的画像册页,纸本设色,纵69.7cm ,横39.6cm ,每幅画页上方有卞氏自题画名与识文,每页画幅中下方有”张辟写照,陆远补图“字样,对页有文人题咏。画笔工细,设色淡雅,具有宫廷绘画的风格。画像始于康熙3年甲辰(1664),逐年或来年便有一幅画像绘成,不间断地贯串了卞永誉20至45岁的生涯。《卞永誉画像》共计20幅,另有2幅藏于故宫博物馆,绢本。此外,首都博物馆亦有一副卞永誉画像,见下图。 清无款设色卞永誉赐砚图轴,首都博物馆藏能赏会藏一大家 卞永誉能书,工画,曾随其叔卞三畏学写山水,善画水仙、柏石。擅长书画鉴赏,朱彝尊《论画诗》有“妙鉴谁能别苗发,一时难得两中丞”之句,即指卞氏与另一位鉴藏家宋荦(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92期:宋荦,康熙宠臣、曹寅挚友,江南第一收藏大家)。荦时为江西巡抚,永誉时为福建巡抚,故云两中丞也。在清初的鉴赏家中,卞永誉是颇有影响的人物。 卞永誉自幼“好嗜古人书画,把一卷坐崇兰丛桂中,往往终日于是”。其后,尽管官务繁忙,仍“出则上马射生,归则旁搜纵讨”。 卞永誉年幼时就经常到孙承泽(详情参阅:【收藏大家】孙承泽:摆脱宦海,隐逸桃源,终成一代鉴藏大家)、梁清标(详情参阅:【大收藏家】清初鉴藏大家梁清标的稀世珍品)及曹溶(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74期:曹溶,清初文坛巨子,收藏巨眼)处请教。其《式古堂书画汇考)卷首自序中云“其时孙退谷、梁苍岩、曹秋岳诸先辈负博物之望,因于休沐,策小骑,从两奴,具笔札,就其斋阁,伏聆绪论,目睹手写,乐此不疲'。 王献之草书《送梨帖》卞永誉旧藏 不过,与同时代或较早的收藏家相比,卞永誉的藏品不算丰富。然而,因为他自幼从学名家,平日勤观多记,鉴赏经验丰富,鉴定水平相当高。 王士祯《居易录》卷三十三云:“十一月廿六日,小集卞侍郎令之斋中,观宋江贯道山水目幅,题曰山阴会真响川江参作。又王黼孟端小幅山水……又董思白宗伯临黄鹤山樵一轴……”“庚辰腊月下浇六日,同田绝霞少司徒舞、吴容大少司寇涵,小集卞少司寇令之水誉斋中观画,略记其概。”这是王士祯第三次在书中记载观赏卞永誉藏书画的情况,每次所看到的书画都不相同。这次所欣赏的书画数量尤多,颇为壮观。 现所见卞永誉的鉴藏印记有“卞氏令之”、“令之清玩”、“令之”、“仙客”、“卞令之鉴定”、“式古堂”、“式古堂雅玩记”、“式古堂书画”、“式古堂书画印”等。 卞永誉跋《褚摹兰亭序》,题跋前后共五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式古堂书画汇考》 卞永誉着有《式古堂书画汇考》60卷,《式古堂集》等。 《式古堂书画汇考》全书六十卷,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上潮魏晋,下迄元明,采录前人著作加上本人所见所闻汇辑而成。前三十卷为书法,后三十卷为绘画,以年代为序,分门别类进行着录。每条标明年代、尺寸、质地,叙述作品内容、题跋印记、流传经过,并且进行评论。此书对书画着录的体例已臻完备,成为后世的典范。 在卷首的凡例中,卞永誉谈到他着书的目的是为了“以备真腰”、“庶免日久散失”和“以资鉴赏家渊源寻流'。更多的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待所藏及所过目的法书名画,着书的态度更为认真与严谨,更注重著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在 《式古堂书画汇考》卷首,卞永誉自序道:“吏事已毕,衙鼓既罢,相于宾客,借聚一堂。上溯魏晋,下迄元明。大之忠贞之迹、法戒之图,小之文章词输、江山万物,厘甲乙,较亥系。当务即休,退食复然,编摩阅岁,汇集成书。非敢云公诸学士,为兴观之助,庶几事物纷纠之际,藉以清思,还我性情。于戏!云烟之境常住,虫鼠之劫不坏。后之高人俊流,竹房风槛,焚香静对,免豪夺之嫌,成喜事之瓣,不出户庭,与收藏家争雄长,或可以免抄书之过也夫。” 卞永誉旧藏 明 关思 1625年作 绿荫清昼图 立轴,170×92cm,北京保利2019春拍,成交价RMB 322,000 宋荤对《式古堂书画汇考》评价很高,认为卞书可以使“览者一披卷而古今书画纷然,罗吾几而悦吾目也。展卷而欣然,掩卷而亦怡然。得丧何有,忻戚两忘,则可以尽得二者之乐而无其累'。 潘来在《式古堂书画汇考》序中所说:“卞公神鉴精朗,无所不独,,自少好古多闻,生长京都,扬历史外世家旧族之所收藏,无不目涉心赏。兼与闻人宿老上下其议论,见阳博而考究精,与编方赛儒执纸上语以衡量古今者相去万万。历数十载,此好不移,品题甲乙,不老累乘。盖所谓真赏而非好事也。尝以一人之睹记有限,而古人之名迹甚多,因为讨论其渊源,梁括其大概,作书画汇考若干卷。” 钱曾序云: “予视公镶所藏虽寥蜜无几,然于故家、旧族之所传贮或居奇贩子所挟持,一闻名迹所在,即步履相过,身亲目睹,随援笔缮写以归。”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辍,完成了此书。 宋 吴柄 《虞美人图》,上海博物馆藏 卞永誉旧藏 生前身后情 宋荦、卞永誉以及高士奇生活在同一时代,对于文物及古书画又有着共同的志趣,因而,他们互相的联系、交往很多、友谊颇为深厚。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高士奇的《江村销夏录》成书后,均请宋荦作序。宋荦有诗专记此事:“中丞撰述寄员门(卞中丞永誉着书画考),书画源流费讨论。今日快披销夏录,一时雅尚又江村(高詹事士奇)。' ( 《西陂类稿》卷十三)宋荤在两书的序文中对卞永誉与高士奇的学识及鉴赏水平都表现出推崇之意。 卞永誉旧藏书画流入安岐(详情参阅:【收藏大家】贩盐发家的清代鉴藏大家安岐)家中,丰富了安岐的旧藏,安岐在《墨缘汇观》中多次提到卞永誉,他对卞永誉的藏品褒贬不一,《墨缘汇观》记载了卞永誉拆配、蛇足前人书画作品。 宋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 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卞永誉旧藏 参考资料 阎海《从军功世家到书香门第——浅析明清之际盖州卞氏家族的演变》 毛文芳《一部清代文人的生命图史——卞永誉画像的观看》 赵国英《妙鉴谁能别苗发 一时难得两中丞 记清初书画鉴藏名家宋荦与卞永誉》 |
|
来自: 新用户8586BKKu > 《大收藏家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