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料】你不知道的“兴国事”...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22-11-21 发布于湖北

兴国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风。比如兴国山歌、倒蒸红薯干、山茶油、四星望月、兴国鱼丝等,这是世代生长在这里的兴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情感认同的纽带和感情沟通的桥梁。对于兴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千百年来都是通过口头承传的形式,一代代传...

兴国山歌(国家级非遗项目)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

图片

图片

三僚堪舆文化

三僚村是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于兴国县梅窖镇。状如太极图形,两座寺庙、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义,大量宋朝以来的古墓,是不同时代风水作品的汇集,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图片

图片

唢呐曲牌(市级非遗项目)

在我们兴国农村,红白喜事中免不了要吹唢呐,吹唢呐成了客家人的亮丽风景。如再配上打击乐器,各种悲、哀、喜、乐气氛就显示出来。而在戏曲音乐中,除各种板式的唱腔外,唢呐曲牌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几乎每一出戏都有唢呐曲牌出现。

图片

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图片

图片

禾杠花

兴国是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是红色故都的所在地,节假期间,举办优秀民间民俗展演展览展销活动,展示“禾杠花”民间节庆文化。传统节日和兴国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了节日文化的多样化。

图片

麒麟狮象灯

麒麟狮象灯,曾在兴国县均村乡一带颇为流行,当地称为“狮子灯”,是由纸篾做成麒麟、狮子、象等形象的灯具,由表演者各执一灯进行表演,用于祈求吉祥、劝导向善。

图片

端戏(市级非遗项目)

端戏俗称蚊帐戏,它设备简单,只需戏箱一只,戏架子一个。戏架的上方是长轿形“戏棚”,下方是四方帐幔(以便演员藏身),戏架子中段是“舞台”,“舞台”的背影是块雕花板。戏箱上扎有铜锣、小鼓、大钹等乐器,演奏者主要是用脚来操纵它们,而双手则要腾出来操纵两个甚至多个木偶。

图片

提线木偶(省级非遗项目)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是古老珍稀戏种。兴国提线木偶流行于均村、樟木、社富等乡镇。木偶戏班一般7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伴奏,其中操作木偶者还根据剧中人物分别乔装男女老幼角色,腔调、说唱,一身多能。

图片

图片

化角

“化角”既是兴国山歌的乐器,又是道具。

图片

南北词

兴国南北词主要是手工业者、店员、公职人员等在亲友婚娶寿诞之期,于庭院、厅堂中作业余娱乐性演出,没有专业艺人。兴国南北词大都采用坐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之间没有严格区分。主要乐器有扬琴北琵琶、北三弦、二胡等,兴国南北词还运用浪帐、北月琴、金刚腿等乐器。

图片

客家服饰制作

客家服饰是兴国文化的表象特征,也是折射其历史的一面镜子。客家服饰的款式结构、首饰佩件、装饰图案,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来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

图片

图片

蓑衣

蓑衣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后来人们发现棕后也有用棕制作的。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

图片

苏区干部使用过的部分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草鞋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翻山越岭。它也是兴国的一种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

图片

图片

棕褥

棕褥是兴国人们采用棕树的棕衣制成的一种床垫。制作床垫过程中一般会用到黏合剂或胶水。主要原料棕树名称叫做棕榈。 棕树长得笔直高拔,棕树干披饰着一层层的棕衣,人们用刀将棕树身上的棕衣一张一张地割下来,晒干用来制做棕垫、棕绳等棕制品。

图片

竹篾情韵

兴国境内气候温和,崇山众多,独特的地之灵气,为这里的峻岭山川孕育了一片片碧玉般的翠竹。古色古香的竹编工艺品,平整光滑、凉爽舒适的竹筒席,制作精巧的竹篾提篮,小巧玲珑、保温良好的火笼,造型别致、编织精良的蒸笼……这些远销省内外的竹制品,是兴国人与竹子“手谈”睿智的结晶。

斗笠

编织斗笠是兴国县农民的传统手工艺业,所编雨笠以黄竹、油纸为原料,经久耐用,曾在革命战争时期被战士称为“红军笠”。

图片

火笼

客家农村冬天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内有一个类似花盆形的瓦盆器具,外侧用竹片编织成灯笼形状,并在外侧中间位置加一弯形手柄牵引,冬天的时候可以在内瓦盆里加入烧红的火炭,以便取暖之用,故而得名。

图片

篾席

在兴国有很多人拥有这门手艺--编篾席,再把竹子削平及分劈细成均等的若干条,再用水浸湿,泡软了好折,然后就在一个平台编,一定不能有不平的地方,不然睡上去会刺到人。现在越来越少人去学,这门手艺就要在我们身边消失了。

图片

簸箕

簸箕用竹篾编成的半箩形器皿,早统称为篾箕,其功能主要是用来扬米去糠,其次是淘洗米菜,再次才是收集垃圾,而这种收集垃圾的簸箕,一般都是小号的簸箕,也就是撮子,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材料基本都改用金属、塑料。

图片

蒸笼

蒸笼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蒸笼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饮誉全球。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

图片

箩筐

用竹篾编制的圆形篾制品,中空,主要用于从地里收粮食回家或晾晒粮食时所用到的盛装粮食的篾箕。

图片

竹篮

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

图片

农用风谷机

风谷机是农村用来清除谷物中较轻杂质,如纰谷,杂草等的一种装置。有容器,出风口,手摇风扇,出口组成。

图片

谷桶

用于装稻谷...

图片

石磨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我国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

图片

图片

农用工具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红军反围剿战斗时用过的部分兵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红军军服、军帽

图片

土法榨油

兴国传统土法压榨茶油是将油茶籽经烘干、研碎、蒸炒等工艺过程,利用传统的装置工具和动力作用将油茶果中的茶油挤压出来,经简单的过滤工序处理而获得。它以特有的天然滋味和香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图片

图片

游神

兴国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

图片

跳觋(

所谓觋公,是一种由'觋公'主持的'祈福禳灾、降妖驱鬼'的古老汉族民俗宗教活动。所谓'跳觋',在通宵达旦的活动中,大部分时间还是演唱山歌。

图片

图片

中秋烧塔
中秋月圆夜,兴国许多地方都会烧塔。烧火的人手拿长叉杆,将送到塔口前的柴火放进塔里点火,待火烧旺后,又用叉杆使劲猛挑,火星即由塔身周围的孔洞向外迸射,黑沉沉的一座瓦塔,顿时成为金光四射的宝塔,象征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岁岁平安。 

图片

倒蒸红薯干

倒蒸红薯干的制作,是兴国人特有的“绝活儿”。制作时,以优质鲜红的番薯为原料,经洗净、煮熟、去皮、切片、晒干、复蒸、复晒而成。成品色如琥珀,柔脆香甜。

图片

兴国鱼丝

兴国鱼丝是一道具有兴国特色的客家菜。因为“鱼丝”与“余思”谐音,意即我思念你。所以,至今兴国老表出远门,家人都要煮碗鱼丝饯行,表达“游子在外,永远思家”之意。旅居海外的同胞回乡探亲,回去时也要带上几包鱼丝,以便经常品尝到家乡特产,寄托怀故思乡之情。

图片

四星望月

四星望月是兴国县的一道汉族传统菜肴,属赣菜系赣南客家菜一支,俗称“兴国粉笼床”,是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转战到赣南时特地点名要的客家美食,同时拥有“天下第一菜”的盛誉。 该菜品具有“鲜香辣爽”的特点,已被列入“十大赣菜”中。

图片

兴国山茶油

兴国茶油,在兴国周边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兴国特产。纯天然绿色山茶籽油,几乎每家每户一到茶油籽收获的季节,上山采油茶籽,那个热闹,茶油树更是遍布整个兴国县。

图片

烫皮制作

烫皮是兴国人的特色美食,用大米磨浆入圆形簸箕蒸出的半透明米粉片选米。石磨磨浆。旺火蒸多道工序,成品呈片状,入口脆酥, 凉置则柔韧,香味独特。

图片

擂茶

兴国擂茶:先将茶叶放入擂钵中,再依序放入甘草、生姜、八角、茴香、茶油,炒熟的芝麻、花生、盐末等材料,用擂槌擂成胶状茶泥。食用时可直接取茶泥冲入开水,也可以放入水中煮开,喝擂茶时,佐以薯包、豆子、花生、蕃薯干等。

图片

兴国水酒

兴国水酒选择优质糯米(以冬糯最佳),优质井水,优质酒药。把糯米洗净,浸泡数小时后放在甑里用大火蒸熟……兴国水酒呈琥珀色,异香朴鼻,口味绵甜醇和,风味独特。

图片

蝴蝶鱼

“蝴蝶鱼”是一道极具兴国特色的客家名菜,由于制作工艺稍嫌复杂,所以,平日餐桌上难得一见,只有招待尊贵客人时才会上桌。

图片

打黄元

王年米果(黄元米果)是兴国县特有的一道风味小吃,在农村,甚至有着“不打王年米果不过年”的说法,每年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动手做些王年米果用以待客。

图片

剪纸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图片

刻(申报市省级非遗项目 )

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兴国篆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图片

石雕

兴国民间石雕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从古至今,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简单的石雕在用器的局部雕刻一些图纹,点缀情趣,繁杂的甚至在整件石器上通体雕刻。

图片

木雕

兴国木雕是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兴国木雕表达出了木雕艺术的历史沿革、民间木雕的主要流派特点、民间建筑木雕的主要装饰题材与装饰。

图片

“老镜子”的故事

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百年老屋的池煜华1928年大年三十,与李才莲结为夫妻。新婚第3天,李才莲离家参加了“兴国暴动”,几年间,李才莲只回家小住过一次。带着对丈夫的深情思念,池煜华步行数百里,来到宁都山村与丈夫团聚了6天。离别时,李才莲叮嘱她:“如果哪一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无论如何,你要等着我。”他倾其所有买了一面镶有木框的小镜子送给妻子:“看见了它,就如同看见了我。”此一别,李才莲再也没有回来。池煜华每天拿着丈夫留给她的唯一信物——老镜子,在老屋前倚门守望丈夫回来,这一等就是70年。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