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舞台文艺,到影像文艺,《抗战中的文艺》让人感受现场零距离

 先睹为快战台烽 2022-11-21 发布于北京

一般来说,看演出,还是现场的感受更为真实和热烈。

但在“中国戏剧现场”看过《抗战中的文艺》之后发现,通过网络视频平台看演出,也真香。

先说《抗战中的文艺》这部作品。这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央视网联合出品,由田沁鑫导演执导的文献话剧,从十四年的烽烟战火中,截取中国文艺界奋起抗敌的闪光瞬间,展现了文学、戏剧、电影、美术、戏曲各界投身抗战的经历,以及他们创作一大批具有战斗力、感染力的文艺作品的故事。

由此,整部作品出场人物众多,蕴含信息量巨大,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汉、夏衍等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创作,还有他们作品内容的撷取等等,都陆续在这个舞台上得以呈现。

舞台有限的空间,看似简洁、朴素,但在结构上却大有乾坤,现场通过多媒体的投影,道具的移形换位,再配合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带来了强烈的沉浸感与近身感,历史的画卷,就这般陆续浮现在眼前。

再说《抗战中的文艺》的两次截然不同的演出形式,该剧10月1日至7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11月18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各平台官方账号、央视网、新华网、咪咕、中国联通、沃视频、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抖音、快手、视频号全平台线上演播。

很巧的是,笔者战台烽曾经在国家大剧院看过首演,这次又第一时间在视频平台看了线上演播,两相对比,各有别具一格的观感。

对于《抗战中的文艺》这样一部作品而言,宏观大场面上,有太多震撼人心的场景,历史文献、资料的照片、影像,包括文艺工作者们生活、工作的场景,还有铺天盖地敌机轰炸的场景,以及延安革命根据地热火朝天在劳动的画面等等,每一个场景,都能让人有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之感。

但这又是一部有太多细节的作品,演出舞台上的场景变换,舞台上人物间的走位互动,还有影像与真实演出之间的交互辉映等等,特别是演员们在表演中的细微的肢体动作变化,以及眼神和微表情等等,都是这部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

舞台的表演异彩纷呈,身为现场的观众,能够有更强烈的参与感与关注度,也会和在座的其他观众们一起组成一个强烈的磁场,或感动或欢乐,以及鼓掌和欢呼,都能收获情绪层面的共振。

而通过网络平台观摩演播,虽然在现场感上有损失,但却大大提升了观剧的身临其境感。同时,伴随视频镜头的全景、中景、近景甚至是特写的切换,可以看到更多的大场景与小细节,这些镜随心动的推拉摇移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真正的影像层面的“零距离”。

总而言之,对于一部传统的优秀舞台作品,被互联网生态和影像技术赋能之后,无疑又焕发了全新的生机。由此,《抗战中的文艺》才得以打破观众圈层界限与局限,让每个人都可以更近距离的走进“抗日文艺”这座流动的文献博物馆。戏剧的影响力,也随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戏剧,欣赏戏剧。

如今,一个全新的文化消费模式,正在形成。但这仅仅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央视网推出的线上戏剧品牌和云演播平台“中国戏剧现场”的首部推向市场的作品,《抗战中的文艺》是一个起点,其网络演播更是一次中国戏剧界和文化界的有启航意义的事件。

据悉,未来“中国戏剧现场”将围绕“即时摄影、瞬时导播、实时投屏”的创新构思,综合运用5G、4K/8K、VR等技术手段,形成全新的“戏剧表演即时影视化导摄”流程,并用线上演播关联5G智慧影院,实现“思想+艺术+技术”的“双演”实践。在家就能享受戏剧大片,足不出户也能有现场观看的沉浸感,这对戏剧迷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体验。

数字化的潮流汹涌而至。由《抗战中的文艺》所开启的“双演”生态,是与新传媒的融合,也是不忘初心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戏剧人的与时俱进 孜孜以求。更重要的是,戏剧艺术更加便捷地走向公众日常生活,让小众变成大众,让戏剧艺术再无边界距离,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