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永中讲摄影美学(之十三)——决定性瞬间

 张逸i5fwigtd0s 2022-11-22 发布于上海

在摄影界,没有人不知道“决定性瞬间”这个词,但真正理解“决定性瞬间”涵义的人可能并不多。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国际摄影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姓名缩写“HCB”成为摄影高级艺术形态的代名词。摄影界甚至有句话:“从ABC进去,从HCB出来”,这就显示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摄影界的崇高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对“画意摄影”的强烈批判,摄影界展开了对摄影自身最基本特性的探索,进而形成了基于摄影两大特性的美学思想,即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安塞尔·亚当斯为高峰的“精细摄影”,和同一时期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为高峰的“决定性瞬间”理论。

一、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的烙印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名亨利,复姓卡蒂埃-布列松。所以,他的简称,应该叫卡蒂埃-布列松,而不能叫布列松,这就如同司马南老师只能叫司马老师,而不能叫司老师或马老师。

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于法国,从小热爱绘画,1926年,在经历了几轮高中毕业会考的失利后,18岁的卡蒂埃-布列松进入绘画学院学习,在两年的学习期间,卡蒂埃-布列松迷恋上了黄金分割、构图秩序,他自嘲“沾染上了几何学的病毒”。

在绘画学院的那段时间里,卡蒂埃-布列松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密切接触,从而领悟到了直觉、叛逆、偶然导致的巧合的意义。

绘画中的“几何秩序”和超现实主义构成了卡蒂埃-布列松早期视觉理念的两大基石,并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摄影方式和创立的摄影理论。

二、走向“决定性瞬间”之路

卡蒂埃-布列松21岁开始服兵役,期间看到了尤金·阿杰特的照片,随后购买照相器材,模仿阿杰特去拍摄橱窗、街道等,但他很快发现这种拍摄方法不适合自己。服完兵役后,卡蒂埃-布列松来到非洲,他又迷上了打猎,打猎给了他很多关于摄影的启发,他后来常用与“打猎”有关的词汇,如“埋伏”、“瞄准”、“快速射击”等来表达自己的“决定性瞬间”的要点。

1932年春,卡蒂埃-布列松返回欧洲,此时小型的徕卡相机刚刚问世,其携带方便,拍摄便捷的特点吸引了卡蒂埃-布列松。从此,卡蒂埃-布列松手持徕卡相机隐身街头,不断拍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卡蒂埃-布列松曾在德国战俘营中度过近3年时光,经过3次逃亡才逃回巴黎,并加入了对抗纳粹的地下组织。194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卡蒂埃-布列松个人摄影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由此迅速成为一位世界知名的摄影大师。同年,他与罗伯特·卡帕共同创立了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并奠定了马格南此后长期坚持的“以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抓拍来进行客观见证”的摄影伦理的影像风格。

三、“决定性瞬间”理论的诞生

1、“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美学基石:绘画几何学、超现实主义

早在1870年,美国的迈布里奇拍摄了奔马的动态,摄影界就已经开始研究照相机截取这种“瞬间”能力所蕴藏的美学价值。在这些摄影师中,有两位对卡蒂埃-布列松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马丁·穆卡西和安德列·柯特兹。

马丁·穆卡西是一位犹太裔匈牙利摄影师,早年是一位体育摄影师和记者,对动态中蕴藏的美有深刻体会。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拍摄于1930年的《奔向坦噶尼喀湖的孩子》。

文章图片1

《奔向坦噶尼喀湖的孩子》,马丁·穆卡西摄于1930年

当时年轻的卡蒂埃-布列松被马丁·穆卡西的这张照片的动感瞬间所震撼,毅然放下手中的画笔,拿起了相机,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并在22年后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多年后,卡蒂埃-布列松回忆道:“就像点燃烟火的点火器……使我突然感到摄影可以能过瞬间达到永恒。这是唯一一幅影响过我的照片,照片里的影像是如此的富有张力而生机盎然,这简直就是奇迹,直到今天我仍对它折服不已。”

为什么这张照片对卡蒂埃-布列松能有如此大的影响?首先从这张照片来看,画面表现的是坦噶尼喀湖的浪花张开双臂拥抱奔向它的三个裸体男孩。三个男孩前后排列,并错开呈倒三角形构图,而在整个画面又呈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构图,这样的构图加上丰富的肢体动作及拍岸的浪花,使整个画面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与激情和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动感瞬间。非洲男孩的黑皮肤使画面产生剪影效果,左边露出的一只手透露出孩子数量上的悬疑。作品的构图、影调、动感瞬间的切割等使画面充满着形式上的美感!

再从这张照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早期摄影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很难抓拍到强烈动感的照片。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胶卷和快门的出现,尤其是手持的小型相机的出现,捕捉动态影像才成为可能。《奔向坦噶尼喀湖的三个男孩》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早期的经典动感瞬间美的照片。所以,在当时产生的这张经典的瞬间动感照片对整个摄影界,包括对卡蒂埃-布列松的影响是很大的。

安德烈·柯特兹曾是20世纪巴黎最知名的摄影师。卡蒂埃-布列松经常说“我的老师只有科特兹一个”。尤其是下面这张科特兹摄于1928年的《默东》,是影响了卡蒂埃-布列松的另一张照片。

文章图片2

《默东》科特兹,影响了卡蒂埃-布列松、布拉塞等人

《默东》是科特兹的代表作之一,这张照片很多人不知道究竟凭什么吸引了卡蒂埃-布列松,似乎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在图上做了一些注释,可以帮助大家读懂这张图。

这张照片吸引卡蒂埃-布列松的关键点有三个方面:1、图中众多有序排列的点、线、面的布局构成了画面的几何美;2、远景的桥上一辆火车闯入画面,给画面增添了趣味,构成了画面的瞬间美;3、画面前的神秘男子拿着一张长方形的画,这张长方形的画与图中的几何美形成呼应,这种呼应就是“画面元素的平衡”。概括起来,几何美、瞬间美、画面元素的平衡(呼应),三者的统一产生的独特的美感,才是这张照片深深吸引了卡蒂埃-布列松的原因。

卡蒂埃-布列松把上面两张照片的特点揉合起来,建立起了自己的摄影风格:首先依赖几何学——构图,来确定画面的基础视觉秩序;然后等待那些有意义的偶然因素,例如孩子、骑车人进入到画面中合适的位置,迅速按下快门,将“意义”与“构成”完美叠加。

1952年,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一书问世。书中指出了切割“决定性瞬间”的方法:“我们预知运动有可能呈现的方式,在这种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一个瞬间,在这个瞬间,各种元素达到了平衡。摄影就是抓住这一瞬间,牢牢地抓住它的平衡”。

文章图片3

《圣·拉扎尔火车站》卡蒂埃-布列松

《圣·拉扎尔火车站》是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代表性作品。画面上的点、线、面的布局构成几何美,男人的跳跃造型是瞬间美,水中人的倒影,尤其是背景墙上跳跃的女性人体在造型上与男人的跳跃造型极其相似,成为画面的呼应点,这两个呼应点就是“画面元素的平衡”。

文章图片4

《耶尔,法国》,卡蒂埃-布列松摄于1932年

《耶尔,法国》是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另一幅代表性作品。画面上的各种线与面的布局构成了几何美,闯入画面的骑自行车的人构成了瞬间美,关键是自行车的两个车轮的圆形图形与图中的弧形线条等形成呼应,形成“画面元素的平衡”。

可见,“决定性瞬间”并不是有些人认为地去抓拍一个“动作”,而是需要同时满足三个美学条件:抓住画面中有价值的几何美和瞬间美,并达到“各种元素的平衡”。

2、“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物质基石:快门、小型照相机

在摄影术发明之初,摄影师是没有“快门”和“瞬间”的概念的,那时的曝光需要几十秒,摄影师控制曝光就是依靠“揭盖大法”——取下镜头盖曝光,曝光结束时盖上镜头盖。由于感光速度的提高,和“快门”的出现,和相机的小型化,才使得摄影“瞬间”的概念得以普及,“瞬间”的魅力才得以展现。此外,小型照相机还催生了新时代的新闻摄影、战地摄影。罗伯特·卡帕手持徕卡,从战壕里拍摄了名作《共和军战士之死》。

文章图片5

《共和军战士之死》,罗伯特·卡帕摄于1936年

四、“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影响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美学思想之一,“决定性瞬间”这一思想影响了全世界几代摄影师,引发了此后一系列新的摄影思想和实践的出现。

首先,伴随着抓拍摄影的流行,出现了与安塞尔·亚当斯作品为代表的“精致审美”并列的“粗糙审美”。因为以安塞尔·亚当斯为代表的摄影家使用大画幅相机、三角架、小光圈,使得放大后的照片具有景深大、画质细腻的特点。而小型相机虽然摆脱了三角架、抓拍方便,但放大后的照片画质粗糙。因而产生了“粗糙审美”。

其次,对“决定性瞬间”的再思考,导致了以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为代表的摄影师对“决定性瞬间”的批判,由此,摄影进入了更为丰富的多样化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