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如何在超级大国的夹缝中崛起?看毛主席与斯大林、杜鲁门之间的三方博弈

 longerchen 2022-11-22 发布于湖北

各位栩然说的读者们,由于之前账号被禁言数月,为防彻底失联,请一定要关注备用号!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图片

图片

图片文 | 赵清 栩然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1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外交工作方面,面临着异常艰难的局面......

对此,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总理曾无限感慨的说:“外交战线是一个不流血的战场,每一仗胜负都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和利益。”

图片

当然,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一般都会觉得外交工作离生活很遥远,绝大多数人对“外交工作困难重重”的说法都听过,但很难有切身的体会,不知道怎么个困难法?

为了让你有深刻的感悟,现在就进入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

1950年的元旦,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元旦,但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并没有在北京与人民群众共庆佳节......

1949年12月底到1950年1月初的这段日子里,他正身处于苏联首都莫斯科西南郊27公里处的“姐妹河别墅”里,此时的他正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难题。

是的,这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时代巨人,此时确确实实面临着难题,出题人则是另一个时代巨人——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

图片

事情还得从几个月前讲起。

1949年夏,就在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时,毛主席、周总理为国家外交政策制定了三大基本方针,一曰“另起炉灶”,二曰“一边倒”,三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所谓“一边倒”,便是在冷战的局势下,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月2日,苏联政府就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自此,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图片

11月12日,毛主席收到了斯大林的电报,他正式邀请毛主席出访苏联。同日,毛主席回电斯大林,感谢他的邀请,并表示会于12月初动身。

毛主席非常清晰,此次出访苏联,一来是要向世界表明中国鲜明的外交态度,二来是负有一份收回国家主权的重大使命——废除1945年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一个新条约。

旧条约对中国来说并不公平,它使苏联牢牢控制了远东的利益。何况,它是由国民党政府签订的,可如今中国并不由国民党掌权。

新中国成立之时,新政府就已经向世界宣布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此次去苏联,毛主席更是要表明这个坚决的态度。

带着势在必得的决心 ,毛主席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专列......

12月16日,莫斯科时间下午6时,两位时代巨人在克里姆林宫见面了。

一阵寒暄之后,谈判便进入了正题。

当毛主席谈到重签一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问题时,斯大林却表现得很冷淡,推辞说这个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是取得了美、英同意的,要弄清楚是应当宣布保留1945年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还是应当声明将对它进行修改,或者现在就对它作相应的修改,这些都需要慎重考虑。

显然,第一次会面时,谈判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12月21日,在斯大林的70岁寿辰庆典之时,二人在莫斯科大剧院第二次会面。之后一天,毛主席又参加了莫斯科为斯大林举行的祝寿宴会,宴会从晚上的8点钟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毛主席迟迟找不到与斯大林正式会谈的机会。

两天后,在斯大林的别墅,二人第三次见面。

二人谈及了多个重要话题,但对于要签订的新条约,斯大林却有意回避,依然只字未提。

图片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斯大林几乎每天都让人报告毛主席的饮食起居,但一直不同毛主席见面,始终不谈签约的事。

在无休止的等待中,毛主席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愤怒的对苏方人员说:“你们把我叫到这里来,什么事也不办,什么事情也不谈,什么意思?我这次不仅仅是来祝寿的,更是来办事的!”

显然,为了苏联的既得利益,斯大林一直用无声行动的表达他明确的意思——不愿签订新条约,谈判陷入到了僵局之中......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毛主席面临的“进退两难”难题。

“进”吧,斯大林避而不见,谈判迟迟打不开突破口;

“退”吧,若此时回国,那么“条约”的事只能不了了之,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决心又如何彰显呢?

说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切身感受到了外交工作的艰难性?关键是,如何打破僵局呢?

就在此时,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僵局,也使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当然,如果深入分析各方的利害关系,就会发现这个“意外事件”并不意外。

大家想不想知道当时局势的微妙性?为了让大家更清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国际各方行为背后的动机。

提前预告一下,这个分析过程会比较“烧脑”,但一旦你看懂,就会大呼妙哉!

2

讲一个《博弈论》中的“枪手博弈”模型。

图片

假设有甲、乙、丙三股力量,其中甲方力量最大,乙方力量次之,丙方力量最小,但“乙 + 丙”的力量大于甲。各方都要保全自己不被吃掉,又要想办法吃掉对方,那么三方会选择什么策略呢?最终结局如何呢?

让我们推演一下。

先来说丙方,它的力量最小,不能吃掉任何一方,又容易被任何一方吃掉,怎么办呢?显然,必须联合其中一方。

那么,甲和乙谁的联合意愿更强呢?显然,是乙方。站在乙方的角度来讲,如果它不联合丙方,就随时可能被甲方吃掉。

乙方和丙方联合之后,接下来就要马上吃掉甲方吗?站在乙方角度上讲,答案是肯定的,吃掉甲方之后自己力量最大。但站在丙方角度上讲,并不能这么做。

为什么呢?因为吃掉甲方之后,乙方又会反过头来吃掉自己,最终获胜者是乙方,同样不能保全自己。

因此,不同的角度便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站在丙方的角度上讲,需要优先与乙方联合,又不能联合乙方一起吃掉甲方;

站在甲方角度来讲,不能主动向任何一方发动进攻,否则双方会产生联盟,然后将自己吃掉;

站在乙方的角度来讲,只要丙方不同意在联盟后吃掉甲方,乙方就不敢吃掉丙方,否则自己又要被甲方吃掉。

图片

于是,三方的“最优策略”会有不同:

对于甲方来说,不能直接吃掉任何一方,同时想办法破坏乙、丙双方的联盟;

对于乙方来说,一方面要防止甲方破坏联盟,另一方面会因为“唇亡齿寒”的关系而保护丙方,并鼓动丙方一起吃掉甲方;

对于丙方来说,要更亲近于乙方,同时要在联盟中拥有独立决策权,不能在乙方的鼓动下直接吃掉甲方。它需要巧妙维持甲、乙双方的力量平衡,以图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

在这种微妙的“动态平衡”中,甲、乙、丙三方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最终都不会被吃掉,形成“三方对峙”的局面。

以上过程是不是很烧脑?但相信大家反复多看几遍,站在各方角度多思考几遍,就能够想明白。整个过程,倒是非常符合《矛盾论》中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

这种现象发生过吗?当然!《三国演义》中便进行过精彩的推演。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曹操力量最大,孙权力量次之,刘备力量最小。因此,当曹操大军来犯时,孙权和刘备为了保全自己而进行联盟,最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曹操战船。

曹操仓皇而逃,接下来孙权一方和刘备一方就出现了不同看法——孙权想杀曹,刘备想保曹。

图片

对于孙权一方来说,只要趁热打铁吃掉曹操,自己的力量就会最大,接下来吃掉刘备就可以一统天下。同时,周瑜又可以满足其“嫉贤妒能”的需求,马上杀掉诸葛亮,岂不快哉?

对于刘备一方来说,为了保全自己就必须让曹操活着。于是,诸葛亮派遣“重情重义”的关羽守住华容道,故意放走了曹操。这样,曹操和孙权双方互相制衡,只要刘备一方巧妙的平衡二者的关系,曹操和孙权就都不敢吃掉自己。

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曹操、孙权、刘备三家瓜分。

在争夺荆州地盘的过程中,孙权却被实力最弱的刘备占了上风,先是诸葛亮“三气周瑜”,后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孙权纵然勃然大怒,也不敢贸然出兵讨伐刘备。为什么?因为一旦双方两败俱伤,曹操就会趁虚而入,各个歼灭。

按照《矛盾论》的说法,孙权与刘备之间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抗曹”方面,双方是“统一”的,事关东吴的整体利益;在“归还荆州”方面,双方是“对立”的,但只是东吴的局部利益。

此时“抗曹”是主要矛盾,“归还荆州”是次要矛盾,“统一”在前,“对立”在后。

对于孙权来说,他非常清晰利害关系,俗话说“两权相害取其轻”,他必须先抓“主要矛盾”,因此不能对刘备发动大规模战争。

刘备巧妙的“借力打力”,利用曹操牵制住了孙权,于是便可偏安一隅,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如此以来,三方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图片

显然,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便形成了“枪手博弈”的局势,三方形成了“动态平衡”,三方都在小心的维护着这种“动态平衡”,都有生存空间。

什么时候,这种“三足鼎立”的平衡局面被打破了呢?便是从镇守荆州的关羽开始。

关羽并没有履行诸葛亮“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嘱托,出现了“大意失荆州”的错误,败走麦城之后被孙权所杀。刘备誓要为二弟报仇,出兵讨伐东吴,自此全局的“动态平衡”被打破......

当然,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啰嗦了一大堆,不管是“枪手博弈”的例子,还是“三足鼎立”的例子,都是为了让大家感悟这种“动态平衡”,不知大家能否体会得到?

尤其对于力量较小的一方来说,要想在多个强者并存的局势中生存,就必须拥有这种在博弈中创造“动态平衡”的智慧。


3


一旦你从“枪手博弈”模型的“烧脑”中领悟了出来,看懂了曹操、孙权、刘备三方之间的“动态平衡”,就能体会到当时的国际局势。

现在回归原来的故事主线。二战之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当然,如果非要深究综合国力的话,那么美国第一,苏联第二。

在这场“枪手博弈”的局势中,苏联联合盟国的意愿度要高于美国。更何况,英、法等国已经归属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这使苏联外交联合的迫切性更加强烈。

联合谁呢?显然,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便是优先选择。这就是为什么,苏联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那么,在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时候,中国会优先选择联合谁呢?按照“枪手博弈”的逻辑,当然是实力排名第二,联合意愿度更强且国制相同的“老大哥”苏联。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和周总理会制定“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在这场“枪手博弈”的局势中,实力排名第一的美国又是什么策略呢?那就是想方设法破坏双方的联盟。

如此以来,国际各方的利害关系是否清晰了?

各方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否也清晰了?

这种“动态平衡”是否感受到了?

图片

前文说到,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毛主席与斯大林的谈判僵局,是什么呢?

便是1949年12月30日,英国《路透社》发表的一则新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在莫斯科被斯大林软禁了”。

为什么前文又说到,这个“意外事件”又不意外呢?因为英国《路透社》自然代表英国政府的立场,而英国政府归属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它同美国一样想破坏双方的联盟。

明白了吧?

此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迅速在国际社会上炸开了锅,尤其使斯大林震惊无比!

按照《矛盾论》的说法,苏联和中国也是“对立统一关系”,其中在“社会主义阵营”方面是统一的,事关苏联整体利益;在“谈判分歧”方面是对立的,但只是苏联的局部利益。

在这里,“统一”是主要矛盾,“对立”是次要矛盾,“统一”在前,“对立”在后。

图片

此时,英国《路透社》发布这样的消息,显然要破坏中苏两国的统一联盟,这不正好戳中了斯大林的痛点吗?斯大林必须维护好这种“动态平衡”。

作为一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斯大林不可能不知道“两权相害取其轻”的道理。怎么办呢?那就是抓“主要矛盾”,强调“统一”,淡化“对立”。

怎样“淡化对立”呢?显然,那就是主动打破谈判僵局,按照毛主席的要求,中苏两国签订一份新条约。

于是,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为了以正视听,他同意与中方签订同盟条约,并且同意周总理来到莫斯科。

1950年1月2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毛主席同塔斯社记者的谈话,从侧面击碎了“被软禁”的谣言。

可美国一方“破坏联合”的意图还未停止。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公开讲话,主张放弃台湾蒋介石,向新成立的中国政府示好。

图片

这哪里是真正的“示好”?这简直在斯大林焦急的内心上又放了一把火。怎么办?斯大林深知,要加紧促进两国之间的联合。

1月20日,周总理一行抵达莫斯科;1月23日,毛主席、周总理再次与斯大林举行会谈。这一次,深知利害关系的斯大林主动提出:对旧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要废除或修改。

1950年2月14日,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隆重举行,周总理代表中方,分别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上签字。

新条约的签订,就意味着在1945年由国民党和苏联签订的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自动作废。

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1949年10月1日关于中国政府“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郑重宣言。此次访苏虽然一波三折,但终究不辱使命,成为了“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开端。

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毛主席用高明的政治智慧巧妙的“借力打力”,利用美国牵制住了苏联,在“动态平衡”中获得了崛起空间。


4


当然,“动态平衡”故事还未结束,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再次将新中国的声誉推向了高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30日,周总理就警告过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但是,美国军事统帅麦克阿瑟对这种警告置若罔闻,认为中国不会出兵。于是,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图片

1950年10月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狠狠的打了麦克阿瑟的脸!

接下来,麦克阿瑟认为“中国的军队不堪一击”,结果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又狠狠打了他的脸!

最终,麦克阿瑟心中不服,叫嚣着要向中国投下原子弹。

......

那么,美国到底是否会向中国投放原子弹?其实毛主席早就做过深思熟虑,在拍板“出兵朝鲜”的时候,他已经料定美国不会投放原子弹。

同之前猜透斯大林心思一样,他猜透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心思。

图片

站在杜鲁门的角度来讲,爆发“朝鲜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美国获得朝鲜半岛的主动权。但不管怎么说,对于全世界的范围来讲,朝鲜半岛只是一个局部,争夺这里的主动权只是为了获得局部利益。

如今中国已加入战争,这时杜鲁门必须站在美国“整体利益”上重新思考......

在“枪手博弈”的局势里,赤壁之战之后的曹操,虽然实力最强,但不愿见到孙权和刘备的联盟,他需要维持“动态平衡”。

图片

同样,在“枪手博弈”的局势里,美国也不愿见到中国和苏联的联盟,杜鲁门需要维持全局的“动态平衡”。

一旦真像麦克阿瑟说的那样,向中国投放了原子弹,那岂不是扩大了战争范围?一旦形势把握得不好,影响到全球的“动态平衡”,接下来苏联也会加入战争,那么局面将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前文不是说了吗?“枪手博弈”模型里,假如甲方进攻丙方,那么因为“唇亡齿寒”的关系,乙方必须主动出手,保护丙方。

为了“局部利益”而损失“全局利益”,这显然不是杜鲁门想要的。杜鲁门只想要局部的战争,绝不敢扩大化。

正因为判断出了杜鲁门的意图,毛主席才会坚决的说:“他有他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他的原子弹,他无非是个纸老虎!”

只可惜,身为美国五星上将的麦克阿瑟却是政治上的“矮子”,他并未领略杜鲁门的真实意图。

麦克阿瑟公然反对杜鲁门的决定,坚持乘胜追击,为了彻底消灭朝鲜武力,甚至计划挥军横渡鸭绿江,入侵中国国土,要将战争无限扩大,甚至叫嚣着要和苏联决一死战。

杜鲁门日夜担心苏联参战,可麦克阿瑟居然主动挑战苏联?假如中国和苏联团结一致抗美援朝,那力量足够你喝一壶的。

显然,麦克阿瑟的做法触碰到了杜鲁门内心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总统杜鲁门解除职务,在麦克阿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国广播开始将麦克阿瑟被解职的消息向全球广播。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判断是正确的——杜鲁门有顾虑!

中国可以“借力打力”,利用苏联来牵制美国。美国政府为了整体利益,并不想扩大战势,终究是个“纸老虎”。

图片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再次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毛主席运用高明的政治智慧,巧妙的利用苏联牵制住了美国,在“动态平衡”中获得了崛起空间!


5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在二战之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矗立在其他国家面前的两座大山。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巧妙的周旋于二者之间,利用美国牵制了苏联,再利用苏联牵制了美国。

如此,我们获得了崛起的空间!

图片

说到牵制苏联,也许你会觉得诧异:他不是我们的“老大哥”吗?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我就要问一句:难道我们就完全不设防吗?

回忆一下电视剧《亮剑》里的一个片段:丁伟在军事学院进修时提交了毕业论文,并进行了毕业答辩,他设想假如有一天中国与苏联交战,中国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防御措施?

丁伟的言语引起了台下一片哗然,很多人认为丁伟犯了极其严重的政治错误,怎么能把自己的盟国作为假想敌呢?

图片

但后来发生的事证实丁伟并不是“杞人忧天”,在随后“中苏交恶”达到顶峰时,双方甚至爆发了面对面的武力冲突——珍宝岛战役。

“枪手博弈”之所以是“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因为各方的策略是变动的,我们绝不能僵化思维。

在变幻莫测的国际政治局势里,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能依靠只有自己。

说到这里,你是否再次感悟到了外交工作是何等的不易?

这种不易换来的,便是新中国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获得了崛起的空间。

有了生存空间之后,接下来便是要发展自己。

怎么发展呢?核心思想便是联合若干个弱小的力量,组成一个强大的力量,以便与强者抗衡。

毕竟,每个弱小力量都有“联合”的需求。在当时的国际局势里,身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夹缝之中的国家,还有很多。

战国时期,五国“合纵攻秦”的逻辑便是如此,而毛主席更是深谙此理。革命时期,共产党联合了无数个弱小的农民群体,组成了坚不可摧的力量。

那么,在外交战线上,该如何做呢?毛主席给出的答案,便是联合“第三世界”的国家!

图片

1974年2月22日,毛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专门谈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因为政治、经济,各方面,中国不能跟富国、大国比,只能跟一些比较穷的国家在一起。”

图片

毛主席认为“第三世界”应该团结起来,反对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毕竟,这是每一方的共同需求。

那么,中国该如何联合“第三世界”的国家,以抗衡“第一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呢?

如果大家感兴趣,下一篇会专门讲解。

明天是端午节,栩然在此提前祝大家端午安康!咱们节后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