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国春:李万宝修剪葡萄枝用过的剪刀

 昵称73531636 2022-11-22 发布于北京
【总第186901期】

李万宝修剪葡萄枝用过的剪刀

赵国春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里,展示着已故的总局特等劳模李万宝生前修剪葡萄枝用过的剪刀。看着这把静静摆放在展柜的剪刀,使我们联想起20多年前他在建三江分局潜心栽培葡萄的故事。


1927年,李万宝出生在辽宁省康平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6岁随父母讨饭来到佳木斯。在他刚满18岁那年,同亿万翻身农民一样,在新中国的建设热潮中走入了革命的队伍。他在集贤县兴隆镇四大队参加工作,带领翻身农民搞互助合作社。
1953年,国家决定在北大荒兴建一批机械化农场,并从地方选拔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领导开荒建场。李万宝从集贤县副县长、代理县长的岗位上,毅然带领垦荒队员来到安邦河畔,燃起了第一堆篝火,拓建机械化集贤农场(今双鸭山农场)。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3年踏遍了安邦河畔30多亩荒原,开垦土地8万亩。


1956年,李万宝又带领垦荒队员进入三江平原腹地七星河畔组建七星农场。仅用两年时间,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七星农场。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开进北大荒,使这片神奇的土地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而立之年的李万宝又肩负重托,来到黑龙江畔的勤得利农场当场长,他和广大转业官兵们并肩战斗苦心经营,使这个农场稳步发展,由一个10余万亩的小农场发展到50余万亩、有40多个生产队的大农场。他从事农垦事业40多年,曾4次开荒建新点,当了15年场长,成为黑龙江垦区有名的土专家。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李万宝参加了修建别拉洪河工程,作为带头人为寻找出最佳的主河道和沼泽地施工法,使这条大型人工河仅用一年半时间主河道就通了水。
李万宝一投入北大荒的怀抱,就坚定了变北大荒为“粮满仓、鱼满塘、漫山遍野瓜果香”的美好追求。1961年他在勤得利农场当场长时,在农场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汽车队一栋200平方米的土坯房倒出来,办了一所农业中学,开设财会、畜牧、农机专业,3年培养80多名技术骨干,每个生产队都配上了专职农业、农机、畜牧技术员。1963年这个学校还派代表到北京参加“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半耕半读”办学经验交流会,受到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后来,李万宝不管是当生产科长、副参谋长,还是担任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长,他都尽心尽力,工作干得很出色。
1983年春天,55岁的李万宝积劳成疾,从管理局副局长的位置上退二线当了顾问。他虽然离开了为之奋斗一生的小麦大豆,可他早就看中了漫山遍野的山葡萄。决心为发展北大荒的小浆果事业,潜心研究葡萄栽培技术。这时,他买来了小这把修剪葡萄枝的剪刀,整天背在身上,走到哪里都帮助人们修剪葡萄树。他踏遍了5万余亩的野生山葡萄坡,走访了30多个葡萄专业户,编辑印刷了《葡萄栽培试验汇编》、《山葡萄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分送给各农场和生产队。到他去世前,建三江分局山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亩,比1984年增加8倍。大棚保护地葡萄发展为31栋,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定植7027株,每年产葡萄3500公斤。


李万宝亲手经营的一个不足2亩的“示范园”中170株葡萄产量已达1500多公斤。给他多少钱也不卖,全部送给别人品尝。管局一次科技大会,他就献上100多公斤葡萄。
1989年9月,李万宝被潜伏的病魔逼得不得不进医院。他入院前一天,还手持这把剪刀,逐门逐户地把十几户邻居家院中的葡萄树,一株一株地精心细致地整剪了一遍枝,深情地告别了这些心爱的葡萄和它们的主人。当组织决定把这个隐瞒了两年多的残酷事实告诉李万宝时,他却平静地说:“那就早些出院吧,好多事还要抓紧办呢。”李万宝就是以这样一来高尚的情操对待人生,对待北大荒的农垦事业。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顾不上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劝阻,从外地手术回来,到家取来这把剪刀,就直奔葡萄园。



1990年1月10日,无情的癌症夺走了他的生命,李万宝静静地躺在堆满鲜花和苍松的翠绿之中,一束结满豆荚的大豆枝和珍珠般的大葡萄陪伴在他的遗体旁。
李万宝逝世后,总局党委作出“向垦区铁人”——李万宝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垦区人民向他学习。
由建三江局直小学王春荣老师依照李万宝的先进事迹创作的故事《葡萄爷爷和红领巾》,小学生刘帅在垦区首届少年儿童讲北大荒故事电视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李万宝去世后,他的妻子郭亚萍一直把他用过的园艺剪刀和小扒锄仔细保存着。直到2005年北大荒博物馆筹建期间,她才把这些李生前的用品,捐给了出来。


作家简介
赵国春,山东邹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1978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作家文摘》《读者》等120多家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870多篇。有120多篇作品先后入选全国70多部文集。著有《赵国春文集》等21部。曾荣获冰心散文奖和中国传记文学奖。传略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东北文学60年》等书。曾出席第八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