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7岁丧偶老人自述:老伴走了才明白,人生最好的活法,不过4个字

 学生100分之路 2022-11-22 发布于广西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57岁的张大妈和老伴结婚多年,一直恩爱有加。

前几年,老伴生过一场重病,张大妈一直守在病床前,精心照顾他。

本来以为已经康复了,没想到,今年年初又复发了。

这一次,好运没有降临,老伴不幸离开了。

张大妈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一直沉浸在老伴去世的悲伤中,走不出来。

子女心疼张大妈,便决定轮流照顾她。

对张大妈来说,住在子女家里,确实热闹了很多,心里也没那么冷清。

但刚开始还好,住的时间久了,矛盾也就有了。

退休前,张大妈是一名老教师。

虽然有30多年的教龄,但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难免会产生分歧。

在几次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和子女发生争执后,张大妈彻底撒手不管了。

她说:“儿孙自有儿孙福,随它去吧,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要紧事。”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中写道:

你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就算是为了对方好。

我们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他人身上,不如专注于自身,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也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强行改变他人或插手别人的生活,只会让自己活得疲惫不堪。

人这一生,最好的活法,不过四个字:

过好自己。

刷到一个街头采访视频:

主持人问一个阿姨:“子女结婚后,父母能多管吗?”

阿姨回答说:

我不喜欢管,我平时都不怎么管,去管人家干什么?

就像我,如果我婆婆管我多,我也会不高兴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管得多事也多,你不管不是没事嘛。

主持人紧接着问:“他一辈子是你的孩子,父母管自己的孩子不是应该的吗?”

阿姨连忙反驳道:

我会关心一下,但不会多插手,他们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主持人还是在问:“假设他们吵架了,或者发生矛盾了,你会管吗?”

阿姨想了想说:

我会批评自己的孩子,一般遇到这样的事儿,我宁可不管,要管就管自己的孩子。

“那如果需要你出手帮忙呢?”

阿姨的回答是:

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出手帮忙,不需要我的,你硬要去做,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不得不说,这位阿姨真的是人间清醒,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不仅看得开,而且拎得清。

听过一句话:“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好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因为,汤近了会烫,而远了会凉,只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才最舒服。

诚然,大多数父母是爱子女的。

不管子女多大年纪,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小孩子,是需要一辈子的牵挂和惦念的。

可还是想说,父母与子女,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即使我们再爱孩子,也要讲分寸,有尺度,更要有清晰的边界感。

不过分插手子女的家事,既是对子女的尊重,也是对家庭的保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子女有子女的生活,父母也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人老了,更要学会专注自己的生活,不过分插手和干预子女的家事。

为自己而活,过好自己,就是余生最大的不辜负。

知乎上有个问题:“婆媳关系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其中有个用户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她说,在她女儿小的时候,她妈妈来住过两个月。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家里的氛围特别好。

后来,她复盘了一下发现,她妈妈在她家的时候,自动把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客人。

一切都是听她的,包括带孩子的方式,收拾家务、做饭等等,都是顺着她来。

在妈妈的心中,女儿家是女儿的主场,女儿是家庭的女主人,所以她会自动后退半分。

但她的婆婆就不一样了,来她家的时候,立马就想成为一家之主,让大家都听她的。

而且整天指挥来指挥去,动不动就教育人教训人,矛盾经常一触即发……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过一个观点,叫:“浆糊逻辑”。

很多人的生活,就像一团巨大的浆糊,没有清晰地边界感,最终只能混成一团。

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一定要边界清晰,不越界,不失去分寸感。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最好只出现“一种声音”。

简言之,教育孩子时,父母才是主角,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而不是越俎代庖,过分干涉或插手晚辈的教育。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妈妈不让孩子吃零食,奶奶宠孩子,偷偷给孩子买;

妈妈不让孩子玩手机,爷爷说玩一会儿也没事;

妈妈惩罚孩子,奶奶心疼得不行,和妈妈对着干……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一方面会导致教育方式的混乱,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另一方面会使家庭矛盾、摩擦不断,影响夫妻和谐和家庭关系。

关于教育晚辈,老人可以疼爱,可以关心,但不要越位,不要过多干预。

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扮好自己的角色,不过多干涉晚辈的教育。

每个人各就其位,这样的家庭才能和谐,也才能长久地生活下去。

一个读者在后台倾诉她的苦闷:

她说,老公有个自家叔叔,60多岁了,经常有事没事“教育”他们。

儿子有时候贪玩,晚上10点多才回到家,有一次被他撞到了,他劈头盖脸训了孩子一顿。

说孩子没规矩,这么晚不回家,连带着批评她和老公,没教育好孩子。

虽然知道这是为他们好,但心里就是不太舒服。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他来家里串门,儿子在屋里写作业,没有出门迎接他,他就拉脸色;

家族聚餐时,端上来一个不认识的菜,他就说:“还是农村出来的,连这个都不知道”;

就连下厨做饭,他也要站在旁边指导,放多少油,放多少盐……

作家毕淑敏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经营一段关系,最好的方式是,保持一定的分寸感和恰当的距离感。

不轻易指责他人的生活,也不随意评价别人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我们可以不理解、不接受,但不要轻易做出评价。

或许,有些事情,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不了解真实的状况,这样做出的评价,伤人又伤己。

不可否认,老人走过的路,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多得多。

可能是出于好心,为年轻人好,老人总喜欢给年轻人提建议,做评价。

但其实,有些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有些道理是自己悟出来的。

老人再苦口婆心劝说,也不如年轻人自己去闯荡,去见识。

人到晚年,试着将目光移到自己身上,多关注自己,过好自己。

自己过得好,才是真的好。

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年轻时,喜欢热闹,心中装着很多人,别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

到了一定年纪,开始学着往回“收”,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不插手子女的家事,可以去管但不会全管,可以帮忙但不会扶持一生;

不干涉晚辈的教育,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称职的配角,不越位、不错位;

不评价他人的生活,闲谈莫论人非,把时间和精力给自己,过好自己。

文末点亮【在看】,愿我们都能过好自己,不慌不忙、不追不赶,淡定从容地走完这一生。

作者 | 嘉莉妹妹,一生不舍爱与自由。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