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吃饭

 昵称56163858 2022-11-22 发布于江苏

一起吃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吃饭,且在一起吃饭,兹事体大。上至煌煌国宴,下至街边小酌,人们兴致勃勃地聚集在一起吃饭,兴许根本就不在意吃了什么,而在于为什么吃,和什么人一起吃,在吃的过程中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与家人一起吃饭。烟火人生,一日三餐,很正常,很平常,很寻常。只不过,就家的完整概念来说,必然是上有老、下有小,家人们各有各的忙碌,所以,一般来说,往往早起时匆匆忙忙,该上班的要上班,该上学的要上学,时间安排上十分紧张,多数人只能胡乱地对付一口早餐就急煎煎显显地出门了,一家人团团围坐、安安静静一起吃早饭几无可能。至于中饭,上班的在单位吃,孩子们在学校吃,而闲散在家的老人,也就不大会一祝三敬(一本正经)地捣鼓,马虎潦草地对付一口就得了。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晚餐往往就凸显为家人一起吃饭的重点,不仅菜肴会相对丰盛一些、拾掇会相对精致一些,而且态度会相对庄重一些,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往往要等候所有能够回家吃晚饭的家庭成员都到齐了才开吃。在这个时段里,“一起吃饭”的意义价值已然超越了充饥裹腹,而在于家人的团聚、情况的互通、亲情的交流,意涵丰富而深刻。饭桌上,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会相互询问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一些情况,会探讨研商一些相对敏感的话题,会相互提示、点拨、建议,还会就一些事关大局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扬民主,从各自的认知和角度提出看法,尽可能地消除歧见、凝聚共识,努力地形成易于贯彻和操作的决议。其间,年长者会发发大兴,年轻人会发发牢骚,孩子们会发发嗲。于是,就其本质而言,家庭晚餐往往演化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家庭例会,沉淀为最能彰显家的温馨和规仪一种常态化机制。

——与亲友一起吃饭。这种“一起吃饭”体现了民俗的精华,往往会有一个由头,或者说一个主题,即因何事召唤?为何故聚集?为什么摆席?其中就包括了嫁娶之喜、悼亡之仪、乔迁之庆、晋升之贺、添丁之欢,等等,等等。于是,在如此这般的主旨引领下,所有相关联的宗亲、姻眷、朋友、同事、邻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集合起来了,以“一起吃饭”为表现形式,团结一致、激情澎湃地吃上了一顿。

当然,为了亲情友情感情的沟通、深化、巩固,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裕的今时今日,经常性的、不定期的、甚至是制度化的聚会,渐渐地演化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态。人们也许不在乎吃什么或到哪里去吃,但一起吃饭毕竟是所有聚会的最直白的宣示、最通俗的表达、最核心的安排。离开了这个内核,聚会缺少了最关键的环节,更缺失了最基本的底蕴。“一起吃饭”这个过程,给了人们丰厚感情、演绎亲情、抒发友情的良好契机,杯筹交错间,在氛围的感染和酒水的鼓舞下,人们开始从闲言碎语、到甜言蜜语、到豪言壮语、到胡言乱语、到不言不语,谈说了许许多多积淀在胸臆间、甚至是以往难以启齿的话语,真情流露,坦诚相向,聚会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的高度。

——与合作伙伴一起吃饭。这从来就是职场折冲、商战博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说一种特定安排。找个机会,约个时间,“一起吃饭”,无非就是为了增进了解、消除隔膜、加深感情。如果目标共同、相互认同、利益趋同,最终达成共识,自是酒足饭饱,酒不醉人人自醉,气氛热烈场面欢,吃得红光满面、皆大欢喜;倘若所思非所同,各方的想法看法存在差距,道貌岸然之下各自小九九,一般也不至于饭桌上一拍两散,不看僧面看佛面,巴掌不打笑脸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再想辙,无非是从头再来,或者重新相约再吃一顿也未可知。

当然,一起吃饭还会有更花样百出的形式、更宽泛深邃的内涵、更匪夷所思的质态,更不用说青梅煮酒、鸿门宴之类的恢宏大戏了。说到底,一起吃饭,可以是极其平常,也可以是玄机潜藏;可以登大雅之堂,也可以入俗套之流。细细咂摸,名堂还不小哩!

(题图由祁兄拍摄) 

202211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