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成纪录片全国播放的洛阳苏式建筑群,美的炸人眼!

 新用户57701369 2022-11-22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来源:央视频

在洛阳的街头,你对那些有特色的建筑好奇过吗?

建筑承载着城市历史的变迁,不同风格的建筑共同构成了洛阳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格,吸引着年轻一代洛阳人的目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洛阳除了是“千年古都,牡丹花城”,还是一个实力强劲的老牌工业强市。

正所谓“洛阳工业看涧西”,涧西区独特存在的中苏合璧的建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冲刷,却依然显得华美庄严。

图片

木质的坡屋顶、红色的砖瓦、绿色的窗户......涧西区的几处“苏式建筑群”,透着浓浓的年代感,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过去。

图片

20世纪50年代,来自苏联的专家援建洛阳,建造了一批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房屋,十号街坊就是其中之一。十号街坊包括十栋楼,均为三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以居住为主。

图片

图片

2013年,作为“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号街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建成年份久远,屋顶木构件腐朽严重,房屋出现漏雨现象,影响居民生活。

图片

随后,洛阳正式启动了修缮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保持原有的街坊格局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住宅功能,对屋面、外墙、窗户、楼梯间扶手及墙面等区域进行改造提升,一方面方便居民生活,另一方面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

图片

图片

十号街坊大规模的修缮、提升以后,老人们在这里住着更舒坦了,外观也是让人看了心情明朗。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图片:张光辉摄

话说洛阳苏式建筑的由来,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洛阳有幸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156个项目中,有7项放在了洛阳,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当时,100多名苏联专家陆续来到洛阳市涧西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中国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名技术人员、产业工人,也激情澎湃地扎根于洛阳的工业建设。

洛阳的土地上,留下了当时苏联援建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下称“一拖”)、最大的轴承厂——洛阳轴承厂(下称“洛轴”)、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下称“洛矿”)、最大的铜加工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下称“洛铜”)、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河南柴油机厂(下称“河柴”)等。

同时,苏联援建的还有2号街坊、10号街坊、11号街坊等住宅。因此,洛阳城里,留下了一片风格独特、雄伟磅礴、见证两国文化交流的“苏式建筑群”。

    “斗篷式”大尖顶 构成独特风景带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制定。当时朝鲜战争尚未结束,我国陆军,尤其是空军主力被吸在朝鲜战场,东南沿海地区还没有掌握制空权并处于被封锁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背靠苏联,在内陆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

图片

因此,“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几乎全部放在中西部地区,洛阳被列为接纳这些工业项目的八个城市之一。苏联援建的6个行业项目之最——一拖、洛轴、洛矿、洛铜、热电厂、河柴,以及中国自己设计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均安排在洛阳涧西工业区。

同时,为大批专家和工人安排的住宅——涧西区2号街坊、10号街坊、11号街坊等苏式建筑,也于1954年开建。

在洛阳市涧西区建设路,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洛矿、一拖、洛轴、洛铜4个同时规划的工厂及厂前广场。它们一线排列,连绵5.6公里,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建筑风景带。

图片

一拖厂区大门和左右两边办公楼,是呈“凹”字形一线铺开的红砖红瓦组成的庞大建筑。“凹”字的底部是一拖的正门,为两层高的中街楼,两边的办公楼为四面坡的“斗篷式”顶,近中街楼部分六层且向外突出,然后降为五层,形状如“凸”字从中间劈开放在中街楼的两边。

中街楼的檐上部,正中是镰刀、锤子、五星、旗帜、葡萄、太阳花、麦穗、齿轮等元素构成的厂徽,这是苏维埃文化及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标志,与前苏联即现乌克兰最大的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厂徽是一套图纸,这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十分罕见。

图片

站在一拖厂区外7层高的建筑物向北看去,厂区内车间分布以中街楼北的南北向绿化带左右对称。一拖广场与洛轴广场前,立有上世纪60年代建造巨大的毛主席塑像,站着的毛主席右手抬起做指挥状,像在号召人们在他的指引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图片

“洛铜”主楼,平面呈现“凸”字形,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呈中轴对称,属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图片

一拖原职工、现年76岁的高建职先生说,苏式建筑的“斗篷式”大尖顶是一拖人的集体记忆,尤其是一拖大门厂徽上的五星,党旗上的镰刀、锤子,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照亮前路的灯塔”。在那个年代,在这里照张相就特有范儿。可以说,这里是那代人“梦开始的地方”。

图片

这些苏式建筑的工厂规模和影响有多大?我们从几个数据可窥一斑:洛矿自建厂内专用铁路32条,各类火车皮42辆。1953年8月1日,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批准的《国营拖拉机制造厂计划任务书》记载:产品方案为年产54履带式柴油拖拉机1.5万台,外加备品25%,折合年产1.875万台。

1955年10月1日,昔日隋炀帝的皇家御园变成了建设工地。这天,一拖举行开工典礼,洛阳市居民几乎倾城而出,有7万人参加了奠基仪式。新华社把开工的消息发出后,一拖收到了2600多封慰问信。

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叶鹏、中国文化遗产界泰斗谢辰生、国家文物科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业遗产专题主持人杨晋毅等认为,拥有一线排列4个雄伟厂前广场的工业区,全世界只有洛阳工业区一例,它们和2号街坊等苏式建筑群,已经可以归之于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工业遗产,乃至人类文化遗产的范畴。

    “奢侈”建筑群 展示新中国力量

图片

洛阳市涧西区建设路向南依次为中州路、景华路等,当年洛阳市工业区规划、设计安排的70多个居民街坊小区,自西向东分布于这一区域。“一五”时期陆续建设完成的有36个街坊,其中1954年苏联援建的2号、10号、11号三个街坊的高档住宅最为典型。10号街坊目前保留得最完整,它曾是新中国工业区的典范。

我国的民宅,多坐北朝南,便于冬天接纳阳光和夏季通风。位于洛阳涧西区中州路南的10号街坊等却是坐东朝西,街坊为庭院式布局,沿街道四边的街坊,均由曲尺形楼房围成大院。

图片

这些楼房一般为三层,首先是左右呈中轴对称、中间高两边低的斗篷式大屋顶,中间宛如塔形钟楼,四面坡顶红机瓦覆盖,上有砖砌的长方形烟囱,屋檐下可见方木椽头。从上往下看,以铜黄和银白为色调的浮雕装饰墙壁、拱形门窗、一层门洞上伸出的几案式雨棚、门前两侧的水泥墩、高大的台阶,宛如童话般精巧别致的积木,彰显出“共产主义革命激情与荣耀”的建筑理念。经过近60年的岁月冲刷,依然华美庄严。

这些街坊,是苏联专家制定的标准,当时施工的是华东建筑工程公司第七工程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第八师共同组建的洛阳工程局,整个工区最多时有两万多人的施工队伍。

图片

2号街坊81岁的周先生说,当时苏联专家和解放军非常认真,盖房用的沙子是从洛河里拉的,尽管很干净,还要用净水洗两遍;石子也一样,只要含一点土就判定不合格;盖房子用的砖,也必须经过特殊的检验;砌墙时,两砖块之间的缝隙必须为1厘米……否则将被推倒重建。

10号街坊的吕金洛老先生和83岁的蒋先生等,谈起苏式建筑赞不绝口:室内高4米左右,一点没有压抑感,墙设计得像金字塔一样,一层有一尺多宽,二楼稍微薄一点,越往上越薄,楼层之间用水泥加钢筋一体灌成,这种结构让大楼的抗震能力很强,七级地震都很难撼动。

图片

吕金洛说,房内的各种设施也相当完善,墙体里嵌有大橱、柜橱,为了保暖、隔音、防腐蚀、防害虫和老鼠咬,隔音板中间填充的是六六粉拌的锯末,然后用加了麻头和水泥的白灰外抹,门窗用的是白松木,窗子有两层,里层刻有暗槽,外层刻有明槽,关起来风雨进不去。虽经过近60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没变形。

图片

房内砌有灶台、洗菜池,卫生间有浴盆、马桶,并且有专门的排蒸汽管道和油烟管道。出于安全考虑,每个门洞中间还加盖了道防火墙。在那个困难的时代,这些苏式建筑“太过奢侈”。

有了“奢侈”的苏式建筑群,中国有了向外界“展示肌肉”的资本。1958年,10号街坊和一拖作为新中国工业区的典范,被拍成纪录片在全国播放。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外国友人和驻华使节来洛阳参观访问,这些充满异国情调、庞大而雄伟的苏式建筑让他们赞叹不已。

图片

一拖厂、铜加工厂和轴承厂的厂部大楼、厂前广场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遗址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是新中国工业的标志性建筑群,是中苏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其中,矿山厂二号街坊、一拖十号街坊和十一号街坊均是红砖红瓦,楼面楼门有装饰性花纹,屋顶有檐角。2011年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全国十大名街中唯一入选的工业遗产街。后又被国务院评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形成“一带、三区、四点”的保护格局。

有空了,就去逛逛吧!

来源:老胡写实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