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课议课|如何以课的研讨走向人的发展?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11-22 发布于四川
      前几日,河南的一位老师加我好友,分享他们做观课议课的案例(这里要感谢所有关注和实践的老师们),在肯定他们的实践后,我说:“现在讨论的问题小了一些,对教师发展的价值不大。”观课议课主要以课为载体和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从“课”走向教师发展?如何基于“课”研究和改善自我?这里拿刊于2006年22期《人民教育》的《教研,有一种力量叫唤醒》的文章说明。文章记录了我和任念国老师的围绕《安塞腰鼓》教学的网络议课(原文太长,这里只选择议课的一部分。同时再用红色字体做一些说明)。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了前几天转的另外一次具有评课性质的交流,大家可以一起看看,比较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差异(链接:存鉴|当议课的遇到评课的……
[前奏]2005年8月,在一次现场议课活动中,山东沂源实验中学的任念国老师“认识”了四川成都教育学院的陈大伟老师。此后,任念国开始关注陈大伟的博客,两人因为共同关心“如何吃透教材”的话题而“碰面”,对话中,任老师拿出了刚刚上过的《安塞腰鼓》,于是,一次独特的“教研”活动开始了。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东西”、“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一节课,自己设计太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所有东西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追求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此段讨论,没有指向课而是全部指向教师专业成长。涉及教育观念,教师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备课备课要深、透、全,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我的意见是走进教室去,教师要“有似无”,“无中生有”。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您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收获和进步。 
此段讨论,进入课堂教学讨论,但不是纠缠于细节,而是以此为例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途径,从单元出发这开辟了一个视角。前几天,我也发过一篇推文《一点意见|语文课不可对大单元教学太执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拒绝大单元,在2006年和老师的讨论中,我已经建议从单元视角审视和处理教材了。只是对“大单元”可能对领悟单篇文章的独立性和丰富性带来损害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习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近(此处可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习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平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习比喻是学习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太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说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太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太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对于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整体的通盘的考虑,致使在语言的学习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的体会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此段有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讨论,但背后的落脚点又跳出了具体的内容,转向了如何理解比喻,如何在理解基础上教好比喻;如何理解短句,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由此走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丰富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刻画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刻画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观课议课主张观课者要贡献“假如我来教”的方案,贡献自己的方案不是自己的方案一定别人高明,而是愿意与别人讨论,让别人来帮助自己的,完善自己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习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感受,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
此段讨论,借助先看视频和先研读文本的教学的两种选择,讨论了生活本身是“源”,描写生活的文学是“流”,教学可以由流溯源,也可以由源到流。打开的是视野,丰富的是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