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读清史

 ZhuKe 2022-11-22 发布于云南

为什么要读清史


要读清史,尤其是晚清史。

不是因为朝代离我们近,上下五千年,前后二十五正史,野史无数,朝代远的更有趣,所有史中,我更喜欢舍近求远,读唐朝、宋朝、明朝。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加上入关后的十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再加上慈禧,十三位皇帝,平均每个人统治20.615年,事实上,只有六位皇帝达到了这个平均水平之上,最少的宣统仅仅在位3年,到末期,皇帝统治个鬼,幸好还有规矩,西太后没让皇家彻底颜面扫地。

近三百年的历史有很多可以拿出来写的噱头,比如顺治为什么公开皈依禅门、康熙为何能在位61年不倒、乐极生悲,盛极必衰,康乾盛世如何一步步走衰、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怎么签下的、宣统帝溥仪为何没脸写《我的后半生》、乾隆这个养生天才怎么养生的等等。

半壁江山,一地鸡毛,凡是历史均有琐碎,清史有这些,但都不是重点,这些仅仅是用来吹牛讲故事的材料。

从家国层面上来讲,谭嗣同等六君子非死不可;从个人角度上来讲,清史也非读不可。

清史是最励志的,尤其晚清史,读一遍清史,胜读十年书,读十 遍,几乎就能照见自己和未来了。

《清史》首先教人的,是国破山河割,一个庞大的国家如何沦为一个站着被扇耳光还不了手的人,这样的人为何最后忘掉了自己还有手。

第二教人的,是政治。政治是必须要有的,在普通人手中政治是一个样,在能力有限的人手中政治是一个样,在大才手中政治是一个样。就像伙夫、大厨和御厨,同一道菜不同工不同味,并不鼎足而立,如果这是一个鼎,那就真操蛋了。

第三教人的,是识人用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脉相承,国人也惊人的相似,学管理企业的那帮傻逼,整天抱着《管理XXX》或《XXX管理》看来看去,最后到头还是按经验按老师教的来,历史通看一遍,用人几乎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至于识人的慧眼,历史能帮一半,另一半是自己的。

第四教人的,是学习。师以长技以制夷,这是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步,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让自己变成个呆逼和傻逼,真正的傻逼用经验说事,用已知说事,我们面对的,永远是今天和明天。用今天来学习,要学的,是过去和未来。求变和更新不是一件坏事,古老和现代化有时候不冲突,只是现在发展得不平衡。用钱能干事,但不能说事。能说事的永远是头脑和心,在未来,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学历没什么用,读十几年的书就能让一个人去做好一件事?我六岁上学,二十二岁毕业,读了十六年的书,考试科目全混,一科未挂,可对于我本专业的知识,说的还不如泰国普吉岛那些通中英泰三语的小贩。如果还是在北京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的时代,时代会越来越好,因为不可能再往下落后了,而等到能买到了,看过了解的地方又能有多少?代沟就是不学习造成的。很多人能看到时代,但跟不上时代。我也跟不上时代,所以要不断学习。现在我们轻易忽略的,未来恰好能用上。我们不能因为知识版权做的不好而停止搞音乐搞摄影搞文学搞科学,因噎废食蠢到直不起腰来。尽管现在跟上时代的人甚至超前的人,多年后也将成为后现代人中的保守派。

第五教人的,是时局和宿命。越动荡的岁月越能体现这两点,时局按秒计,也按年计,甲午一朝败,要从挪公费开始算;康有为专折奏事,要从前十年三十一岁第一次上书算起;垂帘,要从生下来的成长经历算起,到圆明园的宫女,到唱南方的流行歌,到懿贵妃,到西宫西太后,最后到史书中祸国殃民的烂女人。如果这是一个武则天式的女人,成长环境再高点,受的教育不仅仅是会唱个流行歌,国运如何?最后政治成了一盘伙夫的菜。人人都要有点宿命感,宿命是发展的大方向,谁也改不了救不了,谭嗣同血溅菜市口,改良派错失掉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后,再也给不了机会了。中国在这条路上再也爬不动了,毛毛虫身子里所有能蠕动的部分都死了。

第六教人的,是眼界。一定要见识,才能有见识。西太后一顿128道菜,相比之下中国搞腐败的官员太不能吃了。有时候见识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穷尽不了,但我们的生命会穷尽,现在的见识也会是以后的老古董。但见识不会消失,城市人和野生的肯定有区别,就像圈养的鸡和家养的怎么可能一样,两者的眼界就相互对立,彼此是彼此认为的呆逼,每个人的圈子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立的屏障,打破的人,通常比不打破的人生活得更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一种眼界,卓越的眼界。光绪皇帝还没被软禁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走在前面,这种看到未来趋势的眼,是眼界。这种眼界里,包含着近界和远界,几乎等同于国运。眼界决定了选择,选择决定了短短人生中的大致方向,这些方向需要大智慧,大智慧就是眼界。能做大绩的人,一般都先看透了尘世,出了世,出世是为入世做准备,这样的入世才能去做一些大事,带着眼界,带着沉着、冷静、决断。

第七教人的,是规矩。传统的规矩,有些规矩不是坏规矩,文化在里面,智慧在里面,祖宗也在里面。以史为鉴,可以知规矩,不死守,能活用。规矩所有的史里都有,老祖宗订了一套规矩,为什么定这样的规矩,以前有何用,放之现在是否也能用?如果能用怎么用。

第八教人的,是死。中国人不怕死,就怕死的没有价值,古人是很有牺牲精神的,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死对于他们并不算什么,所以以勇死获千载美誉。西太后不要脸以光绪的名义抓了六君子,并跳过了办案流程关了几天直接送菜市口,谭嗣同没逃,王五黄兴都救他不走,大义是本不可以死,却自认为非死不可,用死证明了改良终究无用,要改革,要推翻,要掀起更大的革命风暴。死是一件矛盾的事,如果六君子没死,后来的革命会怎么样,他们的死究竟给中国带来了多少意义,这种意义和书的用处一样,有时候不大能看出来,但隐约存在那,巍然不动。有时候不死比死要好,死毕竟容易,一死了之,司马迁受辱不死,《史记》名垂,勾践喂马尝屎不死,越国兵强马壮,韩信胯下不死,终成兵仙战神。

……

清史就是看中国人的一面镜子,也是看自己,看未来的一面镜子,几百年早已过去,但我们仍要借助过去的道,才能去到今日的路。

是为读清史小谈。

我的长短篇小说电子版本购买和阅读地址,这个月会上线一本新的小说,请期待

预览我的店铺: http:///yQYg3j 

。。。END。。。

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