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个文件通知丨医疗机构关注内容盘点及解读

 感控plus 2022-11-22 发布于美国

作者:感控plus运营团队   董宏亮

导  读: 

     昨天,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等4个文件通知,相信各位老师都已完全读过,对于这4个最新的文件通知,哪些是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需要关注的,一起跟大家理一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

(一)医疗机构就诊人员检测。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和报告意识,尤其关注以下情形。

1.加强对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病例的监测,对所有发热患者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对无发热但有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者,具有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或从事风险职业人员(见下述风险职业人群分类)的可疑患者应当及时开展核酸检测。

2.对不明原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开展核酸检测。

3.对所有新入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开展核酸检测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发现可疑患者后,要在2小时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核酸检测策略,可同步开展抗原检测,尽早发现疫情。

 简单说一下,就是对有疑似新冠症状的患者需要做核酸检测,鉴于目前无症状患者太多,应该关注有流行病学史的人员的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对新入院患者及陪护人员也要检,目的是降低病区疫情的发生,进入病区后应该封闭式管理,如果患者和陪人中间跑出来了,其实问题很严重,详情参考 你们医院是否经得起阳性人员“浪”一圈?

(二)风险职业人群检测。

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品的一线人员等)、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每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

对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口岸管理服务人员以及普通医疗机构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等,每周开展2次核酸检测。辖区内出现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后,根据疫情扩散风险或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加密核酸检测频次。

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属于高风险部门,应该天天检,普通医院除发热门诊外每周两次,当然包括后勤人员,同时本地有疫情时,就按当地疫情防控办的要求来执行了,常态化下就是上述标准。

(四)社区管理人群检测。

1.纳入社区管理的新冠肺炎出院(舱)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员,在出院(舱)后第3、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出舱感染者一般是附合出院(舱)标准的人员,第3、7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检出阳性怎么办?根据相关文献及现实情况,如果出现阳性一定要看CT值,切不可盲目的把患者又拉进方舱或定点医院,一般来说感染后期核酸检测阳性是患者身体内的病毒“残片”,阳性不代表有感染性,且根据经验来看,这种情况很普遍也很正常(有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复查核酸还有阳性的情况),只需要继续居家健康监测及可。

2.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开展“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

也就是说,医务人员特别是定点医院、方舱医院或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结束工作后,虽然不需集中隔离,但可能会赋码管理,唉~!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

这个方案跟医疗机构关注不大,毕竟风险区的划定医疗机构说了也不算,但是好在里面关于风险区划定时要考虑的因素描述上终于强调了感控plus经常说的防护情况、接触时间、通风等核心要素,但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现实世界的执行中可能会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本土疫情大暴发时,一在好几百、上千病例,如何去精准判定,执行起来真的很难!一般都会一刀切!

当然,方案里面也进一步强调了培训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知识是精准防控的前提,但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水平的人员混杂其中,很多政策变味,最典型的就是到处喷洒消毒液、各种人穿着大白到处跑等,一问都是领导要求,所以最应该培训的其实是指挥的各级领导。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

一、管理对象

包括密切接触者中的特殊人群、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根据标题,管理对象中密接接触的特殊人群应该是可以居家隔离的,但什么样的人群算特殊人群?高龄?残疾?小孩?如果这些人群没有自我照顾能力,正常人是不是可以陪着在家一起居家隔离?毕竟没人愿意去酒店隔离5天。但从场所要求来看,应该是可以的。

7.工作人员防护。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接触时,处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体表面时,应当做好自我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其保持1米以上距离转运阳性感染者、处理感染者污染物及污染物体表面时或因其他工作需要与隔离者近距离接触时,应当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

换句换来说,不需要防护服,甚至不需要戴N95口罩,只要接触阳性感染者或其环境时才需要戴N95口罩,可现实世界显然不是这样的,社区门口各种大白,改变起来几乎不可能!但依据有了,大家应该按国家标准要求,不能层层加码,要求所有人员特别是社区工作人员二级防护也是一种层层加码!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

一、适用对象

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新冠肺炎感染者出院(舱)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需进行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

很明显,定点、方舱医院或发热门诊工作的医护人员就得按这个指南执行了。

1.健康监测。实行居家健康监测人员每日早晚各测量1次体温,做好症状监测,并向社区(村)如实报告。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告知社区工作人员,并配合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时如实告知医务人员流行病学史。

出现相关症状应该立即联系自己的医院排查。

2.外出限制。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本人要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高风险人群外出最关键是做好呼吸道防护,不是穿防护服。其实说明一个重要的信息,也就是感控plus多篇文章中说的,患者戴口罩比正常人戴口罩更重要!

总之,从新二十条到现在发布四个文件通知,国家密集调整防控策略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更加精准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但我们很清楚,疫情防控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仅仅医疗机构是不可能做到的,作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我们应该关注各文件的重要内容,加强重点内容学习,如果啥都不学,一切靠感觉拍脑门做决定,那离精准防控只会越来越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