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后,林徽因问碑文谁来写,彭真:周总理字不赖

 众慧馆 2022-11-22 发布于浙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了“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任务被下达各方后,一众设计师和工程人员立刻以饱满的热情展开了工作。

就连毛主席、周总理也亲自参与到了纪念碑的建造工作中,纪念碑背后一百多字的碑文就是出自周总理之手。

那么,周总理为写好这段碑文,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努力?除了亲手书写碑文,周总理还领导了哪些纪念碑修建工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在即,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齐聚北京城,共商定国大计。

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决议,如具备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

已经将五星红旗定作新中国国旗、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位我国国歌等。

除此之外,为了纪念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中共中央领导、各界代表、广大群众一致同意建造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决定建碑后,政协会议将纪念碑奠基仪式定在了9月30日下午6点。届时,以毛主席、周总理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社会各界代表均会出席该仪式。

不过在奠基典礼之前,还需要确定一个建碑主题。在主题酝酿过程中,周总理表示:

“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毛主席听完深表同意,其他与会人员也纷纷点头赞许,这短短八个字,将建碑意义完美概括。

9月30日当天,毛主席携中共中央领导干部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碑奠基仪式。

平常的奠基仪式,往往是奠基人象征性地铲一锹土就算完事。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伟大意义,注定了这场奠基仪式也会来得无比庄重、肃穆。

待一众奠基人员站好后,毛主席来到队伍的最前方,精神抖擞地立正站好,两手紧贴裤缝,以激昂雄迈的声音施令道:“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

毛主席罕见地亲自带头整队,在主席的庄严口令下,大家闻风而动,快速整好队形。紧接着,毛主席上前一步,亲自拿起铁锹铲了一锹土。

周总理主持奠基工作

随后,周总理、刘少奇、十大元帅等100余位中共中央高层领导接连上前,共同为纪念碑铲土奠基。

纪念碑奠基后,兴建委员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很快,来自海内外240多种方案被送至北京。

大体来说,设计方案分为三类。首先是最常见的平铺地面式,其次是巨型雕像式,最后是碑形、塔形式。

经过国内各方代表和专家合议评选,最先排除了平度地面式的设计方案。

后来委员会参考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碑”和北海“琼岛春阴碑”的设计理念,挑选出了8种可行方案送呈中央,由周总理亲自决定。

琼岛春阴碑

有了方向后,接下来就是建造细节部分。随着时间推移,纪念碑各项建造方案相继敲定,唯一摇摆不定的就是纪念碑的碑顶形式,和底座镶嵌的八幅汉白玉浮雕主题。

在碑顶形式上,专家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建筑顶就很好,既显磅礴大气,又与天安门广场四周的建筑相得益彰。

也有人更青睐群像顶,在纪念碑顶部雕刻革命领导人的雕像,既可以纪念其功绩,也能够让群众时时刻刻瞻仰。

最终,兴建委员会主任彭真考虑到纪念碑碑体达到40米,如此高度之下无论远近都看不清楚群像面貌,于是拍板决定采用传统建筑顶。

于是,就有了现如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

而浮雕主题的选择过程更加漫长,为此兴建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史料研究会,在众人七嘴八舌的建议下,终于提交了九种浮雕主题,并报请毛主席亲自定夺。

毛主席观阅后,将原本的“井冈山会师”改为了“八一南昌起义”,“义和团运动”改为了“甲午中日海战”。

后来中共中央内部又经过多次讨论,终于确定了八幅浮雕主题,分别为五四运动、南昌起义、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争等

主题方案确定后,八幅浮雕交给了十六位国内知名画家、雕刻家来完成。与此同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其他各项工作也相继展开。

工程队开始在天安门广场建造地基、建筑队全国各地搜寻合适的碑心石材料、开采队忙着在北京房山挖掘用于雕刻汉白石浮雕的矿石...

凡是被邀请参与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工作中的人士,纷纷投入到各自的任务当中,热火朝天的纪念碑修建工作就此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纪念碑修建参与人员当中有一位女建筑家,她就是兴建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

周总理亲自撰写碑文

提起林徽因,外界对其第一印象大多是作家、诗人,但除此之外,林徽因在建筑领域还有着十分高深的造诣,她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家。

1952年,梁思成被任命为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副主任,林徽因则是以委员身份参加了设计工作。

虽说此时的林徽因已经病入膏肓,但在此等有关家国大义的事情面前,她毅然拖着病体投入到了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当中。

在她与梁思成的起居室内,有两张专门用于绘图的书桌,桌子的另一侧就是病室。

梁思成每天去上班之前,会和林徽因共同制定一天的工作计划,助手将计划一一列出后,再交给病床上的林徽因指导修改。

在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林徽因需要负责碑底须弥座的装饰工作。设计装饰图案时,林徽因采取了唐代风格。

她一直认为,唐朝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一段华彩乐章,唐朝的雕塑刚柔并济。

同时又吸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中的精致与细腻,粗狂中有细腻、豪迈中有妩媚、浑厚却不失灵巧、凝重中也有轻灵。

唐代的雕塑代表着完美、和谐,是林徽因心目中中国古代艺术最完美的结构体系。

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林徽因非常喜欢借鉴唐代风格,此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不例外。

风格确定后,林徽因前前后后画了几百张浮雕草图,优中选优后决定把橄榄枝作为主体部分,设计出一个将花环为主要装饰的浮雕。

花环上再饰以牡丹、荷花、菊花,整体装饰将唐朝风格与中国传统纪念性符号完美结合,非常大气、典雅。

当林徽因将完工后的设计稿呈递给彭真审阅时,得到了对方的大力赞赏。

两人在进行工作上的沟通时,不知不觉就聊到了纪念碑其他方面的设计,在得知毛主席将亲自为纪念碑正面题字后,林徽因下意识的问道:“那背面的碑文谁来写?”

彭真闻言,一边摩挲着下巴一边说道:“周总理的字不错。”

的确,周总理的书法水平在中共中央一众领导干部当中算得上非常出色,一手颜体字颇为潇洒俊逸。

当纪念碑建造工作开始之后,雕塑家刘开渠便亲自上门邀请周总理题写碑后的碑文,周总理欣然应邀。

不过,即使书法功底如此之深的周总理,在面对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时也颇为小心翼翼。他没有第一时间下笔书写,而是搬到了北戴河居住,以期安心书写碑文。

在周总理准备书写碑文的那段时间,他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书写一遍碑文,白天工作很忙,晚上回到住所后还继续苦练。

周总理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反复在纸上临摹、试写,一丝不苟地用毛笔,将每个字在几平方厘米见方纸上书写。

等到每个字的笔画、走势、结构了然于胸后,他又开始在纸上一气呵成的整篇练习。

从落笔到一气呵成的写完整副碑文,周总理就用了一周时间,之后又苦练四十多遍,并从中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几幅,交给了委员会审核。

周总理最后的这几幅字,既美观又大气,通篇结构严谨、流畅。

将碑文交给刘开渠时,总理仍然一脸谦虚地说道:“你们把这么光荣的一个任务交给我,我不敢怠慢,专门到北戴河苦练了一段时间的字,你看看行不行,不行我再重写。”

刘开渠随即展开总理的作品,一边观摩一边忍不住地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 ”

周总理这篇全文110余字的碑文,用楷书写成,不光具备珍贵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一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具备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后来,这幅字不光闪耀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后,还被印刷在了1958年5月发行的邮票上。

兴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拿到周总理的题字后,商议决定以鎏金方式将这些字镌刻在纪念碑上,这一建议得到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统一支持。

周总理也觉得此事很有必要,特批了一笔购买黄金的经费。现如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的碑文,就是自上世纪50年代凿刻后鎏金上去的。

这些鎏金大字,表现了中华儿女世代怀念人民英雄的情怀,也倾注了周总理的心血与热忱。

除了亲自为纪念碑书写碑文,其实周总理还领导展开了很多有关纪念碑的工作,可以说纪念碑从头到尾的修建都有周总理的身影。

全方位领导纪念碑修建

早在纪念碑选址时,周总理就曾一锤定音,一句话让大家心悦诚服地同意了纪念碑的建碑地址。

当时有人提议将纪念碑建在东单广场,毕竟那是北京当时的商业中心,纪念碑在那里可以让更多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也有人提议建在八宝山,毕竟这里安葬着无数革命英烈,况且八宝山也要建造革命烈士纪念馆,届时正好方便后人前来瞻仰和祭奠。

当然,更多人赞成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因为这里是北京最大的广场、是北京一处重要的象征、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纪念碑建在这里,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对人民英雄的敬佩,也能让英烈直接看到中国未来的崛起。

当大家陷入激烈的讨论时,周总理一句话顿时统一了大家的意见,他也赞成建在天安门广场,理由是:

“这是五四运动兴起的地方,也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一块圣地,是所有人敬仰的一块地方。”

此言一出,建碑地点就算是确定了下来,众人心悦诚服。而在确定建造方案时,也是周总理层层剥茧抽丝,确定下来现如今纪念碑的样貌。

当初周总理领导纪念碑修建工作后,专门向兴建委员会下达指示:“不可闭门造车,要让全国人民都参与进来。”

于是兴建委开始向全国各大建筑单位、院校建筑系征集建造方案。

240余个方案陆续被送到了北京,建筑专家们又层层遴选,从中精挑细选出8个方案。

大家反复开会商议、研究后,仍然确定不下来究竟采取哪种方案,且分歧较大,无奈之下只能交给周总理定夺。

周总理亲自审阅了8种方案,他没有从里面做出选择,而是吸取八种方案想法,参考各方意见,汇总提出了一个更加完美的建造方案

纪念碑建造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呈正方形,建筑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纪念碑分为碑身、须弥座、台座三部分,高度达37.94米。

这个方案提出后,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兴建委员会的一致认可,争议了多日的纪念碑建造方案终于被确定下来。

周总理能够提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设计方案,这不光是因为他本人下苦功夫研究了各种方案、取长补短。

更重要的是,周总理也是中华民族解放历程的亲身经历者,对于纪念碑的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此外,在确定纪念碑朝向问题时,也有周总理的身影。按照中国的传统,一般的纪念碑都是正面朝南,这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开始的计划。

但是商议过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门广场开展政治集会时,大家一般都是从长安街进入,游客们一般也是这个路线,他们第一眼看到的纪念碑是碑的北面。”

所以,这些人提议纪念碑坐南朝北,将毛主席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朝向北面,让世人第一时间瞻仰到纪念碑。

不过很多人驳斥了这个观点,因为这违背了传统,会让瞻仰者分不清楚纪念碑的正反。两种意见长时间僵持不下,只得反映到周总理那儿。

周总理反复思考后做出决定:“坐南朝北。”他的解释是:

“纪念碑的实际意义很重要,不能让传统形式大过意义,要让前来天安门广场的人,第一时间就看到纪念碑的正面。”

此话一出,顺利说服了那些坚持坐北朝南的同志。并且,在纪念碑的浮雕创作上,周总理同样予以了指导。

首先,在纪念碑底座创作浮雕这一意见,提出者就是周总理。到了后续的挑选艺术家创作环节,也是周总理拍板决定的负责人。

兴建委员会成立后,周总理特地强调:“浮雕位于纪念碑的外面,是人们看到纪念碑最直观的画面,所以浮雕一定要体现纪念碑的政治内涵。”

为此,周总理提出了两个浮雕创作原则:既要体现出中国一百多年来的革命征程,又要具备很高的艺术品位。

绘画组和雕塑组到位后,周总理又亲自带领大家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他叮嘱他们要先学习、先了解,充分吸收历史营养,结合国内外最新创作成果,最后再下手创作。

于是,全组人员在刘开渠的带领下,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细致参观了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太原晋祠彩塑等各地雕刻文化艺术。

这一举措为后来众人继承中国古典雕塑精华、表现革命题材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也直接造就了后来纪念碑的八大汉白玉浮雕。

结语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提出设计到落地完成,一共耗费了近十年时间。

1958年5月1日,纪念碑落成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周总理、朱德元帅等人亲自为纪念碑揭开红披。

随着红披的缓缓落下,周总理书写的110余个鎏金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将会永远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向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终生。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