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一生 淡然一世——承淡安

 一元堂中医张 2022-11-22 发布于辽宁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技艺,已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相关文献记载也有四千多年。

1822年清朝道光年间,针灸遭遇了一次沉重的打击。道光皇帝为了镇压当时民众多次起义,采用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太医院禁止使用针灸,导致了针灸的发展逐渐衰退。慢慢的,针灸逐渐无人知晓,濒临绝迹。
 
就在针灸即将消失的时候,承淡安出生了,彻底的拯救了中国医学技艺针灸的命运。

图片
 (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删)

承淡安出生于1899年,原名启桐、秋悟,江苏江阴人,中医学家,创立了澄江针灸学派,中国科学院院士。
 
「承淡安针灸启蒙」
 
承淡安自幼接受中医启蒙,但那个时候因为道光皇帝对针灸的镇压,导致承淡安对中医针灸兴趣不高。反而对当时西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清代西学东进,西医的现代医学技术吸引着年轻的承淡安。

1923年秋天承淡安生了一场大病,服用了长时间的西医药物却一直未见效,最后还是父亲使用针灸治疗才有所好转。第一次父亲给自己施针,承淡安就感觉了针灸的神奇魅力,之后在针灸的治疗下逐渐好转并痊愈。

承淡安对父亲的针灸医学技术十分叹服,对针灸产生了兴趣,决心钻研中医针灸。由于当时的针灸被打压的时间较长,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接受针灸。

为了复兴中国针灸文明,让大众接受,承淡安将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与当时传入国内的西医解刨学相融合。从此,开启了中医针灸一个全新的时代。

「承淡安与中医针灸」

1930年夏天,承淡安联合医界同道在苏州望亭发起成立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开启了中国近代针疗教育的先河。同时,承淡安编撰的针灸学讲义《中国针灸治疗学》于1931年6月公开出版发行。

图片
 (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删)

1932年春节前夕承淡安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迁至无锡,并在无锡设置通函科,专门为学生解答有关针灸的问题,在193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刊物《针灸杂志》。

1934年秋承淡安东渡日本考察针灸,深受启发,对针灸进行了改革,统一了标准。还在日本发现了《铜人经穴图考》和我国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名著《十四经发挥》,让这部古典珍籍回归中国。

同时,承淡安受日本赤羽幸兵卫皮内针疗法的启发,仿制了皮内针,并且在此基础上创制和发明了使用更加方便的揿针。目前,皮内针和揿针都已经成为针灸临床的常用针具。此外,他还对温灸器、皮肤针、针灸经穴模型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鉴于当时我国没有专门的针具生产单位,从日本回国后的承安把毫针从粗细到长短都进行了量化,使其有了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承淡安发现当时日本针具所用的都是不锈钢材料,想到国内当时的针具材料还参差不齐,1951年承淡安提出尝试用不锈钢材料制作针灸针,由此奠定了现代毫针的制作标准。

1936年承淡安将研究社扩充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又在原针灸门诊的基础上,创办了针灸疗养院。

原本看似一切顺利的中医针灸发展,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再次出现危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在日寇的轰炸中夷为平地。抗战8年期间,承淡安不忘初心,坚持行医授课,在避难的路上培养了针灸学员达千名,坚持着祖国的针灸医学。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10月30日,承淡安担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澄江针灸学派,不忘承淡安先生的使命,到现在也继续坚持着,以弘扬中医针灸文化为使命。

「澄江针灸学派」
 
澄江针灸学派,创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什么叫做“澄江”,是因为承安出生于江阴,江阴又被称为“澄江”,所以叫做“澄江针灸学派”。

安一直以弘扬针灸文化为使命,一生桃李遍天下,在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重要的拓展。

北京的赵尔康、杨甲三、程莘农,南京邱茂良、杨长森、杨兆民、肖少卿,福建的陈应龙、留章杰,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孔昭遐,山西谢锡亮,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
 
更有诸多承门传人,如香港卢觉愚、谢永光、邓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邓颂如、刘致中,菲律宾高达三、关飞雄,以及被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追寻承淡安先生遗训,将针灸广泛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逐渐铸成了众口称誉的学术丰碑,令中外学界引颈而望。

直到今日,澄江针灸学派也严格遵循着承安的精神,弘扬中医针灸文化,形成了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史上具有科学学派特质的现代学术流派。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